• 747445745/2022-00107
  • 郑州市人民政府
  • 中心城市,气象,气象保障
  • 2022-04-24
  • 2022-05-11
  • 意见
  • 郑政〔2022〕9号
  • 有效
郑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气象 保障工作的意见
郑政〔2022〕9号

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发〔2021〕1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47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省建设的意见》(豫政〔2020〕41号),提升气象保障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加快推进郑州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现制定以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趋利避害并举和问题、目标、结果导向,站位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坚持以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人才驱动为动力,突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在事关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等四个方面的作用,为服务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气象保障。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实现保障有力、技术先进、更加开放、人民满意的气象现代化。气象强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全省领先,气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水平国内先进,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成效显著。郑州特大城市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基本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的精密气象监测行政村(社区)全覆盖,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无缝隙智能化的精准气象预报预警市域全覆盖,暴雨、强对流等预报准确率比“十三五”时期提高5%以上;智慧气象服务日益满足行业和公众个性化需求;多功能立体化人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全覆盖;应用型开放式科技创新对气象现代化贡献率明显提升,气象装备和人才队伍建设全省领先。到2035年,率先建成河南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郑州示范区,全面建成气象强市。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现代气象业务能力建设,夯实气象高质量发展根基

1.以监测精密为基础,加快郑州特大城市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建设。优化全市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弥补气象监测盲区。大力提升大气垂直观测能力,组建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激光天气雷达等新型垂直观测网,强化风云卫星、高分卫星等数据接收和应用能力,推动建设城区超高建筑和西部山区梯度气象观测系统。积极发展面向重要场景应用的气象观测业务。建设交通、能源、生态、旅游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加强社会化气象观测应用并逐步统一观测标准。开展美丽台站提升工程;提升嵩山国家基准气候站建设标准,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观测业务支撑。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市气象局、城建局、大数据局、农委、生态环境局、交通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以预报精准为核心,提升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业务能力。强化网格实况、多源资料融合和快速更新同化预报产品的综合应用,提高1×1公里智能网格预报精准化水平。优化改进分类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技术,建立郑州本地客观预报方法,提高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水平,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达到90%以上,强对流预警信息时间提前量达到45分钟以上。用好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等新技术,提升气象监测预报分析平台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改进客观偏差订正技术,提高客观预报质量自动检验评估能力。加强10—45天气候预测能力建设,为防汛抗旱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市气象局、应急局、城管局、水利局、资源规划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以服务精细为目标,提高郑州特大城市精细化气象服务水平。强化信息共享,深入推动行业“+气象”服务。建立高影响行业气象阈值指标并提供影响预报。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叫应”机制,更好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推动气象信息在5G基站建设、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大数据等领域基础性应用。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升级改造天气预报节目演播平台,增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效果。建设城市气象服务核心技术创新平台。(市气象局、应急局、资源规划局、水利局、交通局、城管局、大数据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数字气象建设。依托郑州国家超算中心和郑州市政务云平台,建设市大数据中心气象分中心,完成气象大数据融入郑州城市大脑。强化气象部门信息化建设,构架“云+端”气象业务格局,升级改造市、县气象信息系统和通信网络。提高气象数据加工处理和应用能力,构建以大数据为中心的新型气象观测业务运行模式。完善郑州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市气象局、大数据局、应急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提升郑州特大城市防灾减灾和安全运行气象保障能力,有效防范气象灾害风险

1.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完善政府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提升中心城区各管委会、区政府气象灾害应急指挥能力。推动成立郑州航空港区气象服务中心,健全上街区气象局工作保障机制。强化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工作,完善优化城市内涝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完成区域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开展暴雨(雪)、强对流、冰雹、强风等极端天气对城市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城市安全运行的影响评估工作,建立风险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工业园区、区域性建设、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项目等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对标国内先进水平,大力加强全市重大活动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市应急局、气象局、资源规划局、城管局、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重点行业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加强全市中小河流、水库防洪调蓄精细化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段气象保障工作。建立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气象风险预警业务体系。开展3A以上景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工作。推动人口密集区域和重点行业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将防雷安全纳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市气象局、水利局、交通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应急局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重点区域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推进全市32个核心板块和西部山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加强灾害发生机理和预警技术研究,建立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市资源规划局、气象局、水利局、财政局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基层气象防灾风险预警能力。健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将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纳入乡镇(办事处)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完成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和郑州国家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升级改造,将气象防灾减灾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推进气象服务融入城市网格化管理单元,实现气象信息在基层社区(街道和行政村)全覆盖。完成全市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强化普查成果应用。(市应急局、气象局、城管局、财政局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围绕郑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开放门户定位,提升枢纽和“丝路”气象保障能力

1.开展郑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丝绸之路”气象服务。探索铁路、航线气象服务,完善气象服务系统,助力中欧班列(郑州)、机场飞机起降、海铁联运班列的安全高效运行。建立郑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丝路”气象服务创新平台。(市气象局、交通局、物流口岸局、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开展物流气象服务。研发物流气象服务系统,开展环城货运等物流通道气象灾害调查,加强物流企业和仓储企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为物流线路运输提供风险预警。推动郑州内河航运气象服务建设。(市气象局、交通局、发展改革委、物流口岸局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开展通航气象服务。增强通用航空气象服务能力,建立通用航空气象服务系统,开展上街机场、登封机场等通用航空气象服务。(市气象局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做好城市综合交通气象服务。建立郑州市高架桥、城市主干道和“1+4”大都市圈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气象服务体系。加强郑州市综合交通气象保障,开展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为城市综合交通安全高效运转提供支撑保障。(市气象局、交通局、公安局、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围绕郑州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定位,提升面向企业的气象服务能力

1.推动企业园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加强企业园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设施和预警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加大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园区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市工信局、应急局、科技局、发展改革委、气象局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开展气象要素高敏感企业个性化服务。围绕郑州市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生物及医药、现代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深度挖掘气象因素对气象高敏感企业生产、调度和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大力提升企业精细化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供给和影响评估工作。(市工信局、发展改革委、气象局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围绕郑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定位,提升文旅气象服务能力

1.开展文化旅游气象服务。深入挖掘郑州文化与旅游资源气象服务需求和潜力,推进文化旅游气象服务系统平台建设,提升全市文化旅游气象保障能力。(市气象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打造郑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气象服务品牌。开发郑汴洛文旅气象服务系统平台,推动功能、资源共享,实现服务效益最大化。推进黄河流域气象文化挖掘、保护与传承工作,助力郑州黄河流域历史文化主地标打造。建设黄河流域文旅气象服务创新平台。(市气象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围绕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定位,提升生态环境气象保障能力

1.大力发展环境气象业务,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能力。健全大气边界层监测预报服务体系,巩固基于气象条件的科学精准治污成果,联合开展气象要素对大气污染防治效益评估。提升重污染天气和突发环境事件气象应急保障能力。探索开展郑州区域碳达峰、碳中和气象保障服务。(市气象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进生态气象监测和评估工作。开展植被状况调查及气候适应性研究,推动森林、河流湿地等生态气象监测试点建设。开展精细化森林火点监测和火险等级预报。加强生态气象遥感业务,丰富遥感监测评估报告。做好城市微通风廊道规划设计,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气象评价工作。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生态气象创新平台。(市气象局、生态环境局、应急局、林业局、城管局、资源规划局、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做好黄河流域郑州段防洪减灾气象服务。充分发挥气象卫星、雷达等科技支撑作用,开展面雨量预报、黄河沿线天气预报,提升黄河郑州段致洪降水监测预警能力。做好牛峪口引黄工程、观音寺调蓄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气象服务和黄河郑州段干旱预警预报和评估等工作。(市水利局、应急局、气象局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提升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提高“三农”气象服务水平

1.扛稳粮食安全气象保障责任。大力发展为农智慧气象服务,强化高标准农田气象服务,提高农业气象预警能力。围绕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和粮食育种中心等项目建设,着力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设施农业,积极开展都市农业智慧气象服务。(市气象局、农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等部门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美丽乡村气象保障能力建设。结合全市50个精品村、300个示范村建设,大力提升乡村生态旅游气象服务供给能力,打造美丽乡村气象保障示范工程。开展美丽乡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传播网络,实现气象服务信息乡村全覆盖。(市气象局、农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积极助力农村绿色发展。开展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定工作。推进中国天然氧吧、河南旅游避暑目的地、气候宜居小镇示范点等创建工作,助力发展生态旅游、康养经济。(市气象局、农委、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大力发展智慧气象,保障郑州特大城市精细化管理

1.提升智慧气象保障城市管理重点领域的服务能力。强化智慧气象与智慧应急、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生态等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发挥气象在智慧行业底层构架中的支撑功能。(市气象局、交通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卫健委、城管局、应急局、大数据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智慧气象服务智能化水平。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建立智慧气象保障城市精细化管理感知系统,建立气象要素对城市运行管理事件的影响模型,提供城市运行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产品,为城市运行管理和不同场景应急处置提供智慧应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识别天气技术。发挥智能灯杆一杆多用功能,建设小型智能气象观测设备。探索开展智能汽车气象感知。(市气象局、应急局、城管局、城建局、大数据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提升智慧气象发展水平。制定城市精细化管理气象服务制度规范。大力发展各县(市)智慧气象。建立吸引各类市场资源的智慧气象服务产业联盟,建立与特大城市特点相适应的智慧气象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各区县(市)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履行本区域智慧气象保障城市精细化管理主体责任,防汛、应急、交通、城建、公安等部门加强本领域智慧气象保障精细化工作指导。(市气象局、交通局、城建局、公安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卫健委、城管局、应急局、大数据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加强作业能力建设,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

1.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水平。构建“天基、空基、地基”云水资源立体探测系统。推进地面作业装备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建设国家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试验郑州基地。建立智能精准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和安全管理平台。(市气象局、科技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实施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大人工影响天气事业投入力度。优化布局地面人工增雨(雪)作业站点,加大新型焰炉播撒装置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中部人工影响天气飞机作业保障基地作用,围绕全市重要水源地、中大型水库区域开展飞机和地面火箭、高炮、焰炉播撒装置联合立体人工增雨(雪)作业。加强国内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新型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大气污染防治野外科学试验。(市气象局、水利局、林业局、科技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安全工作机制和监管体系。各级政府要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构,完善人员队伍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完善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制定人影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公安部门配合做好地面增雨弹药安全储运安全保障工作,建立人影弹药集中存放和统一配送回收机制。(市气象局、发展改革委、公安局、应急局、财政局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创新协同融合发展,强化气象强市建设支撑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建立中国气象局科研成果基层转化中心,加强中国气象局、河南省气象局重大科研成果基层应用工作。联合国内城市气象科研院所开展大城市气象服务技术研究;将气象科技创新纳入市、县两级政府科技创新总体规划与评估体系。组建强对流天气、文旅气象、气象大数据应用、服务技术研究、生态气象等科技创新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建设郑州气象业务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为气象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提供支撑保障。(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科技局、人社局、气象局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实施科技创新合作和人才质量提升工程。推动气象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大学的合作,积极开展引“智”行动,发挥院校在软件开发、算法研究和科技创新等方面优势。加强文旅气象、交通物流气象、生态环境气象、特大城市气象保障等领域技术创新,加大优秀气象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科技局、人社局、气象局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气象部门和各地政府双重领导优势,完善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要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突出解决气象发展规划、资金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等关键问题,确保任务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细化落实措施。(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政策支持

制定印发《郑州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将气象事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相关内容列入专项规划,加强气象重点工程建设要素保障,将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纳入地方考核内容。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要求,建立气象领域稳定可持续的地方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应急局等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开放融合

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气象重点领域改革。推进气象与应急管理、农业农村、工业、水利、生态环境、交通运输、能源、教育、旅游等方面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发展合力。(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法治保障

抓好国家和河南省出台气象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制定完善气象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做好气象行业服务与监管工作。推进气象领域执法事项逐步纳入各级综合执法范围。(市气象局和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郑州市人民政府

2022年4月24日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