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6049270/2020-00289
  • 郑州市科学技术局
  • 规划,计划
  • 2020-04-15
  • 2020-04-15
  • 通知
  • 郑科〔2020〕1号
郑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2020年郑州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县(市、区)、开发区科技管理部门,局机关各处室,局直属各单位:

现将2020年郑州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0年4月15日

 

2020年郑州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总体部署,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补足短板、扩大优势、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把引机构、引平台、引院校、引项目技术团队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在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上下功夫,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1.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2.1%;

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8%;

3.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66亿元;

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件(市场监管局负责);

5.新增有效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科技型企业1200家;

6.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0家,总量达到1300家;

7.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200名;

8.力争引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7家。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1.科学编制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高质量编制《郑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争创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依托沿黄生态走廊将自创区、金水科教园区、智慧岛等串联起来打造沿黄科创带。完善全市科技创新布局,把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让位给科创产业,持续推进“1+4”郑州大都市区协同创新,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2.大力推进自创区建设。统筹全市资源支持自创区发展,引导全市优质创新资源、创新项目向自创区倾斜。落实自创区条例,推动辐射区、辐射点享受自创区政策支持,探索建立辐射区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完善辐射区及辐射点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开展“一区一优势一平台”建设,围绕智能传感器、智能装备等优势产业建设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深化自创区改革,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发展以“四新经济”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强核心区创新引领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

3.实施自创区产业集群专项。继续深入实施、持续支持已经启动实施的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安图生物、宇通客车和信大捷安等单位承担的5个河南省首批创新引领型产业集群专项。针对我市重点产业领域、优先发展产业领域科技需求,在智能传感和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领域,启动实施第二批产业集群专项,支持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引领型产业集群,加速推动自创区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纵向成链、横向成群、区域协同的发展态势。

(二)多措并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后备企业库,加大入库企业培育力度,按照“一企一策”原则给予针对性帮扶指导。主动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宣讲和申报巡回培训,引导企业布局核心知识产权,规范企业科技制度。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修订完善《郑州市科技型企业备案管理办法》,规范科技型企业备案管理,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加强与财政、税务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推荐申报工作,新增有效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新增科技型企业1200家。

5.强化产业高端人才支撑。围绕产业链谋划人才链,紧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大数据等新基建和新兴产业,持续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和“顶尖人才(团队)引领计划”,按照常年受理,多批次评审的方式,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重点引进顶尖人才团队、创新创业领军团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等高层次人才200名以上。围绕全市重大发展战略,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引智项目,重点引进一批能够引领突破前沿领域和关键技术能力的外籍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加强外籍人才管理服务工作,力争全年网上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业务不少于150项。开展外籍人才融入郑州培训,对长期在郑外籍人才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

6.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创新平台在自创区布局,努力推进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郑州大学食管癌防治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中科院过程所郑州分所项目建设,积极创建河南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速布局市级创新平台,持续推进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新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300家以上,其中省级100家以上。

(三)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实力

7.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推进实施各类研发、创新人才及后补助专项,鼓励多元化投入,以科研项目带动研发投入增长。建立科技统计数据报送和反馈工作机制,强化研发投入统计动态监测与跟踪服务,加强调研分析,适时调整修订支持政策,以政策引导激励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同统计、工信、发改、城建等部门沟通协调,按照“统计部门+行业部门”的模式指导各领域单位开展统计填报工作,确保研发投入应统尽统,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1%。

8.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围绕先进制造业、新基建等重点产业和优先发展产业,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凝练实施一批集成度高、带动性强、产业化前景好的重大科技专项,支撑主导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鼓励支持郑煤机、宇通客车、中铁工程装备等单位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任务,解决我市产业转型中的“卡脖子”技术瓶颈,形成战略意义重大、需求紧迫、引领性强、影响巨大的科技成果,打造标杆、形成示范,引领带动产业创新发展,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9.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市、区联动共同引进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对接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引进其优势学科资源在郑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推动中科院苏州医工所郑州工研院、郑州中科集成电路与信息系统产业创新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郑州研究院等新签约项目的启动建设,加快中科院过程所郑州分所、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等已建新型研发机构不断发展壮大。修订《郑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管理办法》,强化科技项目管理,大力引进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在郑集聚,力争引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7家。修订《郑州市产学研合作计划实施细则》,促进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与产业融合,建立科研成果产学研协调创新机制。

(四)优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10.优化创业孵化服务。推进科技孵化载体提质增效,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建设专业孵化载体,引导科技孵化载体向专业化发展。鼓励各类科技孵化载体通过招投标形式引进专业化、高层次运营商及运营团队。开展科技孵化载体运营人员培训和运营绩效考核。高水平举办“郑创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吸引高水平人才、项目和资本落户,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氛围。

11.增强科技金融服务。深入推动“郑科贷”业务,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长效投入机制,按照贷款金额增加准备金规模,调整准备金存放,激发合作银行工作积极性。推动政策性担保机构建设,通过财政增资郑州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专项为科技型企业贷款融资提供担保增信,打造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有效结合的担保新模式;实施科技金融资助工作,继续实施科技企业贷款利息补助、担保费用补助、股权融资补助和投资风险补助;加快郑州市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聚焦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调研收集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为企业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着力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12.促进技术转移服务。深入贯彻《河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规范科技成果信息采集、加工与信息公开服务。完善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补助政策,举办“成果转化高校行”活动,为科研人员、科研项目量身定制服务,推动跨体制转化;实施“专班+基金”跨区域成果转化促进工程,面向全国评估并资助有潜力的科研项目,引导熟化成果在郑跨区域转移转化。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独立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究开发和技术转移机构,新建省、市技术转移服务(示范)机构5家以上,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66亿元。

13.谋划建设郑州科技大市场。按照“线上集聚资源、线下服务实体”的定位,依托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谋划建设郑州科技大市场,建设“一网一区”数字化平台,构建“展示、交易、交流、共享、服务、孵化”六位一体核心功能,努力打造政策最优、体系科学、服务完善、市场活跃的全国科技成果交易中心。

(五)强化科技惠民促进民生改善

14.实施新冠肺炎应急科技攻关专项。按照特事特办、简化程序的方式,组织具有科研基础、科研攻关能力强的企事业单位迅速组织研发队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实施一批科研示范推广项目,重点在疫苗研发、快速诊断、综合防治技术、防护产品及装备等方面开展应急集成攻关和协同研究,为打赢防疫防控阻击战贡献科技力量。

15.强化社会发展科技支撑。围绕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及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等中心任务,探索设立黄河保护和发展科研专项,组织实施2020年度科技惠民计划项目,重点在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城镇发展、新兴产业技术应用、农村人居环境新技术示范,以及防范电信诈骗、消防安全、公共安全等平安建设领域示范应用一批综合集成技术,推动先进适用新技术及新产品转化应用,提升科技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基层社会建设的能力,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

16.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扎实推进《郑州市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实施方案(2019-2022年)》,突出“藏粮于技”,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机装备及信息化、水产畜禽养殖安全、农产品精深加工、林果花卉园艺等重点领域布局实施一批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项目;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巩固发展现有各级星创天地,新建一批高水平农村创新创业载体平台,依托农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工程,发挥5个市级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技术支撑作用,强化县级科技特派员服务队伍建设,鼓励支持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农业科技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形成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长效机制。

(六)拓展开放协同创新。

17.高规格举办世界绿色智能制造大会。按照市政府总体工作部署,加强沟通协调,扎实做好大会会务筹备、会议组织、会务宣传等工作,推动大会圆满召开,为国内外科技协同创新交流搭建服务平台,促进绿色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实施创新驱动绿色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18.强化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利用“四条丝路”和郑州区位优势,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支持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研发中心、科技园区、示范基地,推动我市优势技术走出去。积极推进与欧盟、美、日、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世界500强企业的合作,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引进海外关键技术和研发团队,建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及国际联合实验室。科学制定2020年度郑州市出国(境)培训计划,做好全市中青年人才国际化培养资助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19.促进融合协同创新。贯彻落实《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协助推进相关国防科技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攻关,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开发和实施一批军民两用技术产品。

(七)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20.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深入推进以“松绑+激励”为核心的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加快建立以质量、绩效和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的相关法规政策落地,探索开展职务发明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落实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政策,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研究出台《郑州市科技计划诚信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

21.推进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简化科研管理流程,进一步完善优化“郑州市科技业务管理系统”,推行“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材料一次报送”制度,让科技人员从繁琐的表格和评审中解放出来。科技管理部门逐步退出具体科研项目的直接管理,继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或第三方机构开展项目受理、评审、立项、验收等具体工作,实现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与科技计划直接管理脱离。

(八)全面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

22.增强科技工作使命担当。深入学习领会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关于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内涵要义,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准确把握当前全市经济发展爬坡过坎的严峻形势,突出科技创新在新旧动能转换,打造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明确定位、抢抓机遇、强化担当、狠抓落实,着力提升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激发和释放新动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23.打造高素质科技干部队伍。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强化对党忠诚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发挥理论中心组领学带学作用,锻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干部科学素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严格干部选拔任用,扎实推进职务和职级并行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完善公务员诚信制度建设,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24.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强化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廉政风险点的监督监管,把廉政风险防控融入到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持续抓好党风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处理违规违纪行为。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防止和纠正“四风”。开展“科技基层服务月”活动,聚焦服务科技企业、科研人员、高校院所和基层基础,梳理解决制约科技服务质量提升的问题,加强政策落实,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25.严格依法行政。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法施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权力,自觉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强政策宣传解读,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加强和规范保密工作,有效防止失密、泄密问题发生,确保党和国家秘密安全。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郑州市科技领导小组作用,构建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科技创新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完善科技领导小组月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全市重大创新问题,破解创新难题,加强协调督查,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和自创区建设工作。细化目标责任,建立工作台账,强化督导落实,定期对目标任务进行统计和通报,确保科技创新工作顺利实施。

(九)加强政策保障。全面落实在企业创新支持、人才发展、研发中心建设、创新孵化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科研经费使用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政策措施。建立政策落实评估监测机制,坚持市场导向,结合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完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

(十)强化目标责任。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县(市、区)、开发区,列入各县(市、区)、开发区综合工作目标考核,定期通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明确责任,强化落实。

 

附件:2020年度科技创新工作主要目标任务分解

2020年度科技创新工作主要目标任务分解

县(市)区

、开发区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

新增有效高新

技术企业()

新增科技型

企业(家)

搭建省级以上创新引领型平台()

引进培育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紧缺人才(人)

引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数量()

国家网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

郑州高新区

8.6

300

350

40

45

2

56.5

郑州经开区

4.5

100

120

25

25

1

7.5

郑东新区

1.5

100

120

15

25

1

6.5

郑州航空港区

2.0

50

60

10

15

1

6.5

金水区

2.0

130

150

15

45

1

18.5

二七区

2.5

35

40

8

6

1

5.5

管城区

6.1

35

40

8

6

1

5.5

中原区

2.2

35

40

8

6

1

19.5

惠济区

2.7

20

30

5

6

1

3.5

上街区

1.5

20

30

5

6

1

3.5

登封市

1.0

30

35

8

6

1

5.5

新密市

1.0

30

35

8

6

1

5.5

新郑市

1.0

30

35

8

6

1

5.5

荥阳市

1.0

30

35

8

6

1

4.5

中牟县

2.4

30

35

8

6

1

5.5

巩义市

1.7

40

50

8

6

1

6.5


备注:1.“引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家)”指标中,高新区、经开区、郑东新区、航空港区、金水区是指引进高端新型

研发机构的数量;

2.“国家网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指标中,高新区含省生产力登记处46亿元,金水区含河南科技市场登记处4.5

亿元、金水科教园区登记处2.5亿元、省信息研究院登记处1.5亿元,中原区含市科协登记处11亿元、市科技开发

中心登记处3亿元。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