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B1532375/2021-00016
  • 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
  • 人大建议,建议
  • 2021-09-03
  • 2021-09-03
关于大力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建议的答复
对市人大十五届四次会议第B(2021)373号建议的答复

谢添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大力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意见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政务信息化建设统筹情况

郑州市以城市大脑为统揽,统筹协调、加强政务信息化项目大数据统筹;以政务信息化项目技术审查为主要抓手,统筹“云网数安”建设为主责,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有力支撑了以政务服务一件“事”和城市治理一“事件”为牵引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改革新体系,打造我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次办成”、城市治理“一网统管、依法处置”新模式、新机制。

一是加强领导,高位谋划长远发展。遵循“对标先进、补足短板,郑州特色、全国标杆”的发展战略,围绕“一年突破、两年看齐、三年领先”的总体目标,2020年5月29日,成立郑州市“数字郑州”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各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统筹指导全市“数字郑州”城市大脑项目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是组建专班,统筹协调快速推进。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市大数据局作为牵头单位,各业务委办局作为业主单位,组建“数字郑州”城市大脑项目建设“一办四组”工作专班;市大数据局充分发挥“数字郑州”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召开周例会52次、数据协调会68次、下发督办通知54份,全力推进“数字郑州”建设。

三是明晰责任,建立双甲方机制。城市大脑各板块建设采取双甲方机制,业务主管委局和大数据局分别作为甲方一和甲方二,保证业务需求和建设成效有机统一,建立日报告、周例会、双联络员等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建用分离、先建设后改造”的信息化建设常见弊端。

四是积极谋划,重点推进城市大脑(三期)项目建设。“城市大脑(三期)”项目已列入2020年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计划,计划投资为12亿元,目前已有43个部门申报建设需求,申报项目43个,总投资估算27亿元。遵循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社会效果好、社会影响大的先上;技术和业务比较成熟的先上;容易实施的、立竿见影的先上”原则,邀请专家及项目申报单位对申报项目进行逐一梳理,初步梳理出包括城市信息模型平台(CIM)、惠企政策直达(亲清郑州)、深化政务服务、智慧资源规划、智慧社区、智慧房产、智慧民政、智慧审计、智慧水务、智慧扬尘污染防控、智慧税务执法、综合考评信息平台等34个子项目,建设周期为10个月,下一步将按照《郑州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条例》,报请市政府统一打包立项,尽快启动项目建设。

二、城市大脑建设初具规模

郑州城市大脑项目于2019年8月启动调研,2019年12月完成飞天云基础平台搭建,2020年一季度开发完成疫情防控系统,2020年3月启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改革攻坚,5月份启动城市大脑二期各业务板块开发建设,目前城市大脑一期、二期基本完成开发建设任务,进入深化推广应用阶段。重点打造了“全市一个停车场”、重点车辆监管、脱卡就医、精准治霾、应急要素“一键搜”等118个具有郑州特色亮点的应用场景,成为全国首个全场景数字化运营城市。建成数字郑州数据中台、政务业务中台“双中台”,快速迭代、快速创新,重构了郑州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数据中台接入59个部门数据,累计归集数据210类、346.46亿条,基于数据中台开发系统超150个,建成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稳步推进涵盖政务服务、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交通出行、医疗健康、文化旅游、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14个业务领域的系统建设,直面社会热点,解决民生痛点,通过系统互通和数据共享,切实让市民感受到数字治理城市带来的改革“红利”。通过数据协同,升级办事体验,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转变,精准推荐累计点击量18.5万次;材料一次提交,多次复用,积累了群众可复用的材料22万个,对办件材料名称统一标准化处理,累计标准化材料数量23509个;事项体检、服务优化,探查优化问题数量17.1万;数据多跑、群众少跑,政务服务接口累计调用次数22亿次。

三、城市大脑功能复用推广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郑州市“城市大脑”已初步完成主体建设,项目进入收尾阶段,“郑好办APP”等一批特色应用已在社会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进一步提升了“数字政府”能力,提高了群众满意度。结合市本级城市大脑建设内容,以信息化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带动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发展为重点,围绕“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中心工作,分级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和应用,实现市县同频共振、一体化发展。

为做好城市大脑功能向县市区推广应用,郑州市“数字郑州”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已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大脑”区县(市)建设工作的通知》,将市级城市大脑的能力、成果向县市区推广,已列出系统功能清单,供县市区选用。一是以需求为导向,推进现有系统与市级系统的深度整合与应用,以实现“数据融合、业务融合、技术融合,以及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为目标,形成区县(市)应用推广示范案例。二是统筹建设。郑州市统筹规划建设的项目,原则上各开发区、区县(市)免费复用,不再重复建设,避免造成财政资金浪费和形成新的“数据烟囱”。同时要求“城市大脑”各建设专班做好业务指导,明确全市统建的业务系统边界。三是因地制宜。各开发区、区县(市)充分利用好市级城市大脑提供的支撑能力,结合自身实际,根据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建设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好用的区县(市)级城市大脑特色亮点应用。

四、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共用

一是加强“云”资源管理。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制定《郑州市政务云管理暂行办法》和《郑州市政务云实施细则》,引领带动了全省云资源规范管理。目前,购买服务域已有28个市直部门(含下属二级单位)和5个区县(市)应用上云,同时购买云服务避免了自建机房繁杂的招投标建设模式,加快了我市追赶其它在信息化、数字化领先的城市的步伐,也保证了项目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打通“网”瓶颈壁垒。统筹政务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和管理,对全市电子政务外网进行升级改造,全市234家单位共接入电子政务外网线路261条,视频会议线路38条,电子政务内网线路99条。按照全省要求,启动电子政务内网第二路由建设,目前已安装到位91家。

三是推进“数”共享交换。加大数据归集,新增归集数据量122.2亿条,累计346.46亿条,其中,城市大脑新增122.2亿条,累计251亿条,共享交换平台新增42.1亿条,累计100.2亿条,新增数据共享交换33.4亿条。加强视频数据共建共享,为疫情指挥部共享视频资源10余万路,为市委值班室、郑东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市攻坚办、市应急管理局、市文广旅局、消防支队及18个消防大队、城管局防汛办等单位及城市大脑项目共享各类视频资源20余万路。为提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设和服务能力,在全国首创由市政府统一建设,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免费使用的共享模式,有效延伸地理信息数据应用面和对全市工作的支撑,避免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重复建设,节约大量的财政资金。已为公安、城市管理、人防工程、文物、旅游、园林生态、环境保护、住建、应急等30多个领域和管城区、二七区、上街区、郑东新区、高新区等各区(开发区)提供在线(离线)时空数据服务。

四是融合互动,协同打造“四端口”优化服务。在全市一张网的基础上,开发上线“郑好办”APP、政务服务网、办事大厅综窗、政务服务一体机,推动实现掌上办、网上办、一窗办、就近办。围绕“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政务服务改革,实现2110项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占比90%,1756项服务事项“一次不用跑”,占比80%。依托“郑好办”APP等平台上线政务服务、便民服务事项556项,其中178个事项实现“零材料”办理,累计注册用户456.2万人,日活超7万人。累计办件申请量77.4万,办结量76.8万,办结率超99.2%。

五、赋能区县市、打造政务服务一体化开放平台

为赋能区县数字化政务服务,郑州市建设了“政务服务一体化开放平台”(以下简称“开放平台”),并在今年4月分完成了政务服务一体化开放平台(一期)任务的建设工作。开放平台(一期)系统专门为 “郑好办”区县分厅的数字化建设设计,旨在赋能区县政务服务的数字化建设与运营。通过开放平台,各区县大数据局和政务服务中心可以实现事项服务的独立开发和自主运营。

一是实现区县分厅可视化配置。秉着低代码开发和可视化运营配置的原则,通过技术攻坚搭建了一套可视化配置平台。通过可视化配置平台,赋能区县分厅的快速搭建与事项服务的快速上线,支持区县个性化业务需求和灵活配置。

二是明确事项服务上线流程。根据政务服务相关规定和郑好办运营管理办法,分厅内容更新和新事项上线需要进行上线报备。事项服务上线流程为:1.区县自主开发事项并完成测试;2.在可视化配置平台配置上线的服务事项;3.配置完成后可扫码查看预览;4.确认配置无误后提交大数据局上线备案申请;5.大数据局组织专业测试并完成备案;6.区县事项正式上线对市民提供服务。

目前,郑州市16个区县分厅在郑好办的透出页面已经通过可视化配置平台搭建完成。区县可以通过分厅账号登录开放平台,对各分厅进行个性化配置、内容更新和发布上线新的服务事项。

最后,再次对您的建议表示感谢,希望您今后继续关注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并给予大力支持!

 

 2021年9月3日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