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6049270/2022-00062
  • 郑州市科学技术局
  • 政协提案
  • 2022-09-06
  • 2022-09-06
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引领郑州高质量发展”提案的答复
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20220492号提案的回复

尊敬的柳青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引领郑州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郑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郑州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在全市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求,加强顶层设计,持续深化改革,聚集创新资源,营造极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实现了显著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2018年到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由1323家增长到4130家,增长2.1倍;技术合同成交额由82.3亿元,增长到306.5亿元,增长2.7倍;万人专利发明拥有量由13件,增长到19.29件,增长0.5倍;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从1429家增至5526家,翻了2.9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由1.74%,增长至2.31%,增速在九个国家中心城市居前列。

但正如您在提案中所述,郑州市科技创新能力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和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前端基础研究能力弱、尖端人才队伍匮乏、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足、产学研用融通创新存在梗阻、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下一步,市科技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行动,以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为统揽,努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引领郑州高质量发展。针对您所提的建议,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一、强化创新策源能力,部署科技创新供给

一是支持省科学院重建重振,把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作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标志性工程。二是重塑高水平实验室体系,高标准建设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等省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储备力量”。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为契机,促进在郑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调整研究方向,充实骨干研究力量,力争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重组中跻身入列。三是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优势基础研究领域,加快推进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建设,谋划量子信息技术基础支撑平台、优势农业种质资源库、智能医疗共享服务平台、智慧灌溉技术创新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是打造高能级创新中心,在隧道掘进装备、超硬材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领域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五是提升高校院所创新供给能力。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全面提升基础研究能力,鼓励驻郑高校创建一流学科、打造优势特色学科。推动驻郑高校加快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构建高度适应本地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结构体系。

二、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增强科技创新动力

一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培育一批有研发机构、有研发人员、有研发经费、有产学研活动的“四有”规上工业企业。对省内规上企业在郑建立研发中心的,在场地、资金、人才团队及配套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研发经费投入补助政策。二是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健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引导鼓励科研人员、海外归国人员等带技术在郑创业,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支持高校教育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夯实创新企业后备力量。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万家培育工程,持续挖掘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加强对入库企业的动态管理与跟踪服务,推动一批科技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做优做强创新龙头企业,遴选发布一批创新“百强”及创新“百快”高新技术企业,强化数据、信息、场景等新经济要素支撑,扶持“双百”企业加速成长为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企业、龙头企业。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并购,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积极开展全球布局,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实施一流创新课题,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一是组织实施一流课题项目。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育种、新能源汽车、绿色低碳等领域的重大技术创新需求,组织实施重大科研任务、系统布局科技项目、科学开展技术攻关。鼓励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制。二是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面向优势产业领域,加快研究小型化、智能化、低功耗、集成化的智能传感、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技术,攻关隧道掘进、煤炭综采、矿山运输等复杂成套设备技术,加快研发低成本、高精密度超硬材料和功能性金刚石材料。面向高精产业领域,坚持“芯屏端网”一体化发展,加快引进显示面板、图像传感、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面向新兴产业领域,研发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突破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等新药研发技术及农业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技术。面向未来产业领域,前瞻探索量子信息、脑机交互、先进能源材料、基因编辑等技术。三是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支持依托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各类开发区建设具有一定规模、支撑产业化能力强的中试基地,开展中间试验、二次开发试验、计量检测等中试熟化服务。推动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成投用,加快建设郑州技术交易市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运营”的运行模式,打造立足河南、辐射中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

四、汇聚一流创新团队,建设国家人才高地

一是大力集聚创新人才,完善郑州市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依托创新平台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对顶尖科学家实行“一事一议”并量身打造创新平台、试验场景,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深入实施“数字人才”计划。二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在中原科技城·河南省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开展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试点,在新兴产业龙头企业探索开展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鼓励高校、科研机构探索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实施年薪制、协议工资等制度,支持科技型企业对优秀人才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综合运用政策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等方式保障人才安居需求,提升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水平,落实高层次外籍人才出入境便利、停居留政策,打造宜居宜业宜创的人才发展环境。

五、创设一流创新制度,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一是强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收益分配的政策。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科研组织方式。简化科研攻关项目过程管理,针对关键节点实行“里程碑”管理。改革科研经费管理,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研究方案调整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进一步建立完善有利于创新的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优化以激励、宽容为导向的科研管理制度。二是完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加快设立郑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投资平台公司,投资种子期、初创期、早中期创新型企业。支持郑州银行科技支行探索科技金融发展模式,优化“郑科贷”业务,降低科技型企业融资成本。完善郑州市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管理办法,鼓励政府投资基金加大创新力度,探索建立容错机制,完善基金绩效考核机制,着力解决政府基金“不敢投”问题。健全覆盖科技型企业成长全周期的科技风险投资体系,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在郑设立分支机构。三是构建开放创新合作机制,持续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地区开展创新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引导支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进一步拓展与“一带一路”地区的国际科技合作,支持本地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海外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开展跨境研发转化。汇聚全球创新资源,鼓励国际知名高校院所、世界500强企业在郑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

                               2022年9月6日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