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6049270/2016-00279
  • 郑州市科学技术局
  • 提案
  • 2016-06-03
  • 2016-06-06
关于“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提案
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201600937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罗会军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郑州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提案收悉。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在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创新型企业培育方面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初步形成了科技型企业、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塔形梯队发展结构。一是制定出台了《郑州市关于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重点在科技项目、产学研合作、研发平台建设、知识产权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政策支持。二是制定印发了《郑州市科技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开通了科技型企业网络登记管理系统,规范了科技型企业的认定管理,为进一步制定推动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撑。三是积极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辐射、带动企业增强持续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对于经国家、省认定的创新型(试点)企业,市财政分别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截止目前,我市累计培育认定创新型(试点)企业432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09家。四是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推荐及管理工作,协调税务部门,积极落实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同时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市财政给予10万元的资金奖励。截止2015年底,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达439家。

(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

一是出台多项加快技术转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加大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在郑转化。政策包括对经国家、省认定的转移示范机构,对促成有效技术成果向我市企业转移转化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对在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技术转让或技术许可方式将职务科技成果、发明专利转移给企业实施转化的,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补助。二是加快建设多层次技术转移机构,出台了《郑州市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认定管理办法》,成功引进了浙江大学郑州技术转移中心、上海交大中原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6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落户我市。三是组建了郑州高端装备与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物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郑州大学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腾讯互联网+应用技术研究院,这些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了高端创新资源,提升了我市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四是积极建设市级以上研发中心。截止目前,我市市级以上研发中心达2012家,其中省级564家,国家级34家。五是围绕科技资源共享,建成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等10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经认定的平台,给予不超过50%的建设成本(不包含基建)资助。出台了《郑州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管理办法》,对于参与共享设备的拥有者除了可以按约定收取服务费用外,还可以获得共享服务后补助;设备使用者则可以获得所交使用费10%-30%的共享使用后补助,同一单位在同一年度获得市级财政补贴资金总额最高为20万元。

二、下一步重点推进举措

正如您在提案中所说,目前我市在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成果产业化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培育企业创新主体

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政策支持,积极实施“十百千万”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围绕科技型企业培育,打造若干科技型领军企业(集团),扶持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一大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促进形成科技型企业塔型梯次发展结构。研究出台科技型企业培育意见,推动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加快培育一批年营销额超亿元的科技型企业。推动实施科技瞪羚企业计划,培育一批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或挂牌进入资本市场,成为行业创新先锋。

(二)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鼓励企业建立健全创新投入稳定增加机制,建立健全创新型企业认定和考评工作,积极研究出台进一步推动创新型企业发展优惠政策,积极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出台实施郑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梯次补贴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进行一定比例的奖励性补助,鼓励、支持企业持续开展技术创新。

(三)着力推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

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为核心,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和全国创新网络,积极吸纳外部创新要素,主动承接技术转移。推动郑州中心运行体系化、网络化,吸引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运行,培育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搭建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学研政结合的中介服务组织及专门机构,提供诸如业务咨询、交易场所、定价评估、仲裁、信息收集与传播、人力资源培训等便利条件,为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推动企业、高校、院所、创投机构和各类中介机构向网上技术市场加速集聚,形成“网上”与“网下”有机结合的工作模式。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激活科技成果转化能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建立专利技术成果应用长效机制。

(四)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进一步探索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强力推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以强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参与,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为目的,加大产学研合作支持力度,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积极引进大院名校科技创新资源,搭建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五)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设立首席科学家、特聘研究员等特设岗位,按照“人在岗在、人走岗销”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组织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机制。加快培养创新型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完善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实行积极的激励政策措施。

(六)加强科技开放合作

支持企业等创新主体与国内外创新力量合作研发。加强科技对外开放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国际创新园、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院士工作站。举办郑州国际创新创业大会等多种方式,吸引国内外高端产业、创新要素、优质资源向郑州集聚。

(七)积极构建创新创业载体

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总体要求,高标准建设20个创新创业综合体,实现科技企业孵化、创业培育、创新研发、科技服务、人才集聚和生活服务的集约功能;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开源技术,打造“互联网+”创新平台,提升众创空间服务能力;鼓励支持多元主体投资建设孵化器,鼓励各类孵化载体实行市场化运营,在土地、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打造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八)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建设一批区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强化区域科技服务。各类产业园区规划建设集科技孵化、技术转移、专利服务、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科技培训等为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强化产业(集群)公共科技服务。依托创新创业综合体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专业性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围绕专业领域建设科技条件、检测服务等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强化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开展服务的支持补贴。

(九)营造企业创新良好氛围

着力增强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努力形成市、县、镇、街道联合推进机制,畅通协调渠道,强化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强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典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型企业的宣传,加大对创新创业者的奖励力度,尊重首创精神、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培育和弘扬“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2016年6月3日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