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2258/2015-00165
  • 郑州市文物局
  • 政务,工作
  • 2015-01-07
  • 2015-01-07
郑州市文物局2014年工作总结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文物局紧紧围绕“三大一中”战略定位,全面突出“三大主体”工作,坚持文物工作总方针,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牵引,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切入点,以优质服务为立足点,以依法行政为保障,积极进取,真抓实干,在文物保护、管理、展示和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新的成绩。

      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局党委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和“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坚持以“一学三促四抓”为抓手,着力在增强思想自觉、敢于动真碰硬、自觉接受监督等方面下功夫,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基本达到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一是坚持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开展讨论交流、学习体验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二是坚持开门搞活动,征求各类意见建议6类40条,同时边查边改,目前已基本整改到位,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关注和反映强烈的问题。三是坚持以兰考县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为标准,文物系统各级党组织通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四是围绕解决“四风”突出问题,把握制度建设重点,新建6项、修订2项、废止2项制度,促进了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五是搞好学促结合,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把开展活动、转变作风的成果转化为推进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动力。

      二、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申遗工作圆满成功。按照国家文物局的总体部署,扎实做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申遗工作。一是开展了惠济桥河段考古发掘、惠济桥保护维修及环境整治方案的编制、惠济桥保护工程的整治和大运河郑州段档案的收集和档案中心的建设,建立了遗产点监测系统及视频监控等防护设施。二是实施大运河节点展示和标识系统建设工程。开展了遗产保护范围界桩的标立和遗产展示系统标识的设置,委托专业机构制作并安放运河导视标识系统,推进大运河展示亭建设。三是积极做好大运河申遗宣传工作。我们将申遗宣传和“六大展示园区”建设、“中国文化遗产日”等主题宣传结合,通过“前期宣传”、“活动预热”、“活动烘托”、“后续报道”等方式,为大运河申遗活动造势、营造氛围。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本体维修、环境整治、标识展示及档案中心、监测体系建设等任务。今年6月22日,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的重要节点和组成部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继2010年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后我市的第二处世界文化遗产。

      三、“两园一中心”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郑州市文博展示中心项目是省市重点项目,均在按计划有序推进。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完成东南城墙外侧绿化、紫荆山路以东至南大街段城墙外侧防护围栏安装、西南城墙木栈道铺设及防护围栏安装,紫荆山断面节点展示工程已开工建设。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国家文物局已批复《大河村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已完成《大河村遗址公园规划》的编制,一期229亩土地已完成立项、选址、土地预审的办理,方案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完成编制待评审。郑州市文博展示中心项目,项目建议书已编制完成,准备立项。

      四、扎实开展文物保护基础性长远性工作。一是抓好文物资源基础工作。完成了59处申报第七批省保文物点的推荐、资料审核、上报和第三批市保文物点推荐申报、现场抽查审看工作,基本完成了第七批国保和第六批省保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及记录档案的制作工作。认真完成了我市23处抗战文物资料收集工作,为进一步做好抗战文物的保护展示利用奠定基础。二是积极做好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评审工作。先后组织编制完成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及小双桥遗址、苑陵故城、唐户遗址等十余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保护规划体系。三是大力推进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近1.5亿、下达省市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和市政府投资计划资金2000余万元,为文物保护提供强力资金支持。完成了新密屏峰塔、密县县衙、超化寺、寿圣寺双塔等本体维修工程,启动了芦医庙、苏寨民居、法海寺塔等本体保护维修工程,持续推进郑州市文化遗产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黄河博物馆改造、郑州博物馆安防系统改造等工程项目。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二期工程即将完工,争取于今年年底开馆。

      五、规范有序开展文物勘探考古发掘工作。积极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按照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的原则,建立完善的跟踪服务、致函服务和廉政回访等制度,优质高效地完成城市基本建设中的文物勘探、考古发掘任务。如在服务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中,制定了重点项目每周通报制度、拟进场项目实施主动对接制度、勘探发掘进度每周通报制度、勘探发掘月例会制度、重点项目现场会制度和重点项目信息简报制度,大力推动了航空港区的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有力支持了航空港区的经济建设。截止目前共完成勘探项目367个,完成勘探面积近1817万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2631处。在配合城市基本建设中,共完成考古发掘面积51710平方米,清理各时期墓葬2978座,陶窑20座,沟36条,井20眼,灰坑2061个。

      六、深化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全力推进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一是持续做好我市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市共举办专题展览57个,开展主题活动87场,累计接待观众220余万人次。二是积极开展馆藏文物征集工作,郑州博物馆通过收购、捐赠、移交等途径,征集各类藏品80余件套,整理登记古钱币7500多枚,装裱书法、字画、拓片近200幅,完成了16件青铜器、20件残损陶器和9件馆藏书画修复工作。三是进一步规范民办博物馆管理,支持、鼓励和引导民办博物馆发展,今年我市新增民办博物馆8家,总数量达到16家,目前正在申办2家,有力得完善了博物馆体系建设。四是我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扎实推进,目前已完成录入30603件/套文物数据信息,约占全市可移动文物总数的19%。计划12月中旬完成我市已申报可移动文物的鉴定复核工作。

     七、认真做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整改工作。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城镇化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将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整改工作列入市委第一批7个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项整改工作,我们报请市政府同意,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订了实施方案,对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名录的未定级古建筑及未进入普查名录的名人故旧居、百年以上古建筑和具有重要特点的近现代建筑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统筹考虑点、线、面的保护,制定分层次、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动迁区域的1363处文物点得到有效保护,城镇化建设中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经验得到肯定和推广,初步形成城镇化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的长效机制。

      八、不断加强文物依法和安全生产工作。一是积极推进文物保护立法工作。通过多年的共同努力,《郑州市郑韩故城遗址保护条例》经郑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14年8月22日审议通过,河南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2014年12月4日审议批准,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为我市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二是强化文物行政执法工作。以查处涉及郑州商城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违法建设行为、全市范围内的大型基本建设违反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为执法工作重点,积极开展文物稽查活动,坚决查处违法案件,目前共查处案件18起,结案10起。同时,加强对县市区文物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指导,取得较好的反响。三是强化安全生产工作。我们认真贯彻落实郑州市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保证书和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保证书,层层签订文物安全目标责任保证书。以排查整治文物、博物馆单位人力防范、实体防范、技术防范和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文物建筑火灾隐患为重点,通过单位自查,主管部门检查、组织各级部门互查等方式,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进行整改,建立了隐患排查档案。目前共开展检查20余次,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8份,确保了文物安全。

      九、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一是依托政府门户网站打造文物宣传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回复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物保护的意识。二是以“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等重大节日活动为契机,通过举办知识讲座、文物考古、博物馆类学术性会议等普及文物知识,加大文物宣传。三是5月13日《光明日报》刊发《呵护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大遗址保护的“郑州经验”》,系统总结阐述郑州市大遗址保护工作的理念和成效,并将“郑州经验”总结为“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充分重视基础研究,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四个核心理念,极大提升了郑州大遗址保护工作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四是圆满召开“2014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年会暨嵩山文明与中国早期聚落研讨会”、“嵩山文明与中国早期王都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14年会”,有效提升了古都郑州的知名度。五是编撰出版《郑州市文物志》、《郑州市文物地图集》、《古都郑州》等丛书刊物,宣传郑州悠久的历史文化。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