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6049270/2022-00008
  • 郑州市科学技术局
  • 重点工作
  • 2022-03-25
  • 2022-03-30
郑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2022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开发区、区县(市)科技管理部门,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

现将《2022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3月25日

2022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及郑州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郑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行动,围绕“六个一流”聚力发力,率先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积极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质进位、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创新支撑。

二、主要目标   

1.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2.6%;

2.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00亿元;

3.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5件;

4.新增有效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科技型企业1500家;

5.新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0家。

6.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65%。

三、工作举措

(一)优化全域创新格局

1.加强科技创新统筹谋划。成立郑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出台《郑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工作规则》《郑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细则》,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作用,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瓶颈性问题,统筹协调,协同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聚焦“十大战略”,以“六个一流”为路径,制定《郑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关于率先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意见》《推进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行动方案》以及相关配套文件,明确未来几年全市科技创新奋斗目标和工作举措,建立工作台账,明晰责任主体,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制定规划图和路线图。

2.推动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融合发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省科学院重建重振的若干政策,支持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与中原科技城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三合一”融合推进,推动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从空间布局、人才机制、政策服务、科创体系、金融资本、产业发展、管理队伍等七个方向深度融合,形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创新体系,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国家创新高地建设最高峰。

3.加快国家自创区提质发展。发挥郑洛新国家自创区郑州片区创新引领作用,指导郑州高新区开展先行先试改革探索和制度创新,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深化郑州高新区“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域限制,采取合作共建、委托管理、飞地发展等方式,整合或托管区位相邻、产业相近的产业园区,构建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发展格局。推动自创区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4.推进人工智能试验区建设。 制定《郑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以郑州高新区为重点,开展智能传感器研究和应用;以经开区、航空港区为重点,开展智能物流、智能终端、智能制造应用推广;以郑东新区为重点,开展智能网联公交应用示范。以人工智能应用为牵引,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培育人工智能创新企业,促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壮大智能传感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终端、智能装备等产业集群,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打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引领带动郑州大都市圈人工智能联动发展。

(二)建设一流创新平台

5.建设高能级研发平台。以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为契机,引导高校院所、创新龙头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参与实验室体系建设,引导在郑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提质增量,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建设高能级研发平台。高标准推进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等省实验室建设。推动河南省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现代免疫实验室在我市挂牌落地。组织开展市级研发平台申报评审工作,做好省级研发平台遴选推荐工作。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制定支持全省创新龙头企业在中原科技城设立研发中心政策,构建“研发在郑州、孵化在周边、转化在全省”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格局。

6.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以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相互支撑协作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为目标,加快推动中原科技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功能区规划布局,统筹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技术创新中心等。大力推进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应用,加快推动超短超强激光平台(中原之光)、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以河南省地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为依托,争创国家隧道掘进装备技术创新中心。 

7.支持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支持政府签约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做优做强,鼓励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人才团队持股、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模式。指导区县(市)开展绩效评价,做好市级财政资金保障的协调工作,做好已落地大院名所的跟踪服务工作。充分挖掘本地科技创新资源,认定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对成长性好、发展速度快的新型研发机构,进行重点培育,支持其成长为河南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

(三)实施一流创新课题

8.组织实施一流课题项目。围绕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需求,整合优势科技创新资源联合攻关,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力争系统解决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环节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围绕基础研究重点方向,大力实施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项补助,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对接融通,力争实现更多零的突破。

9.引导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落实省市研发投入补助政策措施,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激励,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撬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开展研发活动,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持续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征集企业技术难题需求,匹配对接优势创新资源,增强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多方联动、精准服务,强化全社会研发投入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发挥区县(市)能动性,坚持研发投入数据动态监测,加强培训服务,对重点区域、行业和单位加强一对一跟踪服务及培训,深入挖掘潜力,确保应统尽统。

10.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发挥郑州技术交易市场作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运营”的模式开展运营。鼓励驻郑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或部门,鼓励新型研发机构、众创空间、投资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拓展技术转移功能,培育一批技术转移机构。建立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专业化技术经理人。促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支持依托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各类开发区建设具有一定规模、支撑产业化能力强的中试基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研发资源与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需求匹配,贯通产学研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能力。

(四)培育一流创新主体

11.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健全“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持续挖掘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标准分批次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加强对入库企业动态管理与跟踪服务,优化申报流程,力争全年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以上。修订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奖补政策,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培育遴选100家核心竞争力强、行业带动性大、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位居同行业前列的高新技术创新“百强”企业,100家创新水平高、发展速度快、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创新“百快”企业,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12.梯度培育科技型企业。引导鼓励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科研人员、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等创办科技企业,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队伍。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容提质,持续做好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市级科技型企业评价及动态管理工作,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后补助等各种科技创新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新培育科技型企业1500家以上。

(五)汇聚一流创新团队

13.大力集聚创新人才团队。积极贯彻落实“郑州人才计划”,以青年人才创业行动为牵引,组织实施“郑州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推动全市高端创新团队、创业领军团队和创新领军团队等科技创新型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高端引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广泛吸引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团队来郑创新创业,着力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引进培育市级创新创业团队项目30个。

14.引进用好外国专家智力。围绕“高、精、尖、缺”人才需求,加大引进培育国际人才工作力度。落实《郑州市引进外国专家项目及人才国际化培养实施办法》,实施外国专家工作室项目、高端外国专家技术合作项目、外籍高层次人才短期交流访问项目、引进外国人才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项目,聚焦重点领域,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实施中青年人才国际化培养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中青年人才。做好全市“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工作,组织在郑工作外国专家开展系列活动,提升郑州文化吸引力。

(六)创设一流创新制度

15.强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揭榜挂帅”研发专项实施力度,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简化科研攻关项目过程管理,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研究方案调整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改革科研经费管理,优化项目设置和资金配置,结合项目组织实施需要,修订完善郑州市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管理办法及资金管理办法。完善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采取对外转让、许可使用、作价投资等方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进7家驻郑高校院所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赋权省级试点改革。

16.构建开放创新合作机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进一步拓展与“一带一路”地区国际科技合作,支持本地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海外研发机构,引导建设国际创新合作载体,拓宽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渠道,新认定郑州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家以上。落实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资金后补助办法,发挥政策引领支持作用,鼓励我市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园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

(七)加快民生科技发展

17.强化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支撑。实施科技惠民计划项目,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重点在人口健康、绿色低碳、公共安全、文化旅游、生态农业、农村人居环境等涉及民生发展领域集成一批先进技术,在基层进行推广普及,充分发挥科技惠民计划在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在绿色低碳领域凝练一批重大专项,提高我市绿色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18.推进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持续实施农业科技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按照郑州市现代农业重点发展方向,围绕“藏粮于技”“粮头食尾”,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推动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巩固发展现有各级星创天地,探索在城区建设星创天地模式标准,明确示范推广基地和专业人才配置具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继续深化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依托农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涉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重点支持郑州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项目,全面提升我市农业科研软硬件实力。

19.优化科技服务供给。推动科技金融融通发展,持续推进“郑科贷”与政策性担保业务。持续开展科技金融资助,实施科技贷款利息、科技贷款担保费、企业股权融资、科技投资风险等四类补助。发挥好政府基金作用,推动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配合推动郑洛新母基金和国家中心城市两支科技创新子基金的投资运作。提升创业孵化服务,打造高水平孵化载体,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的孵化链条,提供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化的全流程服务;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建设专业孵化载体,引导现有孵化载体向专业化发展,推动孵化载体提档升级,争创省级、国家级孵化载体;强化孵化载体分类管理,组织开展孵化载体运营人员培训,提升孵化能力和服务水平。

20.厚植创新文化土壤。高标准举办“郑创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吸引高水平人才、项目和资本落户郑州发展,擦亮“活力郑州”创新创业品牌。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加快科普基地建设,新建郑州市科普示范基地10家以上,持续办好各类科普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树立尊重知识、保护创造的创新理念,弘扬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召开全市科技工作会议,表彰一批创新创业典型,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八)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

21.提升科技管理干部队伍素质。围绕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坚持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持续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组织开展好“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聚焦“提升能力、锻造作风、实干立身、争先出彩”主题,深入开展“对标找差大讨论、能力素质大练兵、作风问题大整治、队伍士气大提振、争先进位创一流”“四大一创”活动,采取加大局机关干部专业化知识培训、多岗位锻炼交流、深入科技创新重点工程项目和创新平台等跟岗锻炼等形式,提高干部专业化和领导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能力水平。

22.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强化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廉政风险点的监督监管,把廉政风险防控融入到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持续抓好党风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处理违规违纪行为。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防止和纠正“四风”。围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作风问题大整治,持续强化制度建设,持续锻造党员干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硬本领和优良作风。

23.严格依法行政。坚持依法施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权力,自觉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强政策宣传解读,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加强和规范保密工作,有效防止失密、泄密问题发生,确保党和国家秘密安全。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