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3963/2022-00020
  • 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
  • 规划,计划,重点工作
  • 2022-04-06
  • 2022-04-06
2021年工作总结与2022年工作谋划

一、2021年工作总结

2021年,郑州市农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积极应对灾情疫情,在困境中持续提升都市现代农业水平,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稳住农业农村基本盘。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81.69亿元,同比增长2.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90元,同比增长8.1%。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稳定重要农产品供给。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统筹抓好肉蛋奶、果菜鱼等重要农副产品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一是抓好耕地和种子两大要害。加大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力度,全年下达中央补贴资金24083万元、应对农资价格上涨补助资金4383万元。投资3040万元,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共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83份,完成畜禽、水产、食用菌面上普查,金苑、豫玉、隆平联创、欧兰德4家企业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成功举办了第四届黄淮麦区新品种地展博览会、第七届黄淮海玉米新品种地展博览会、第三届郑州种业博览会暨第六届中原国际种业科技展览会。二是稳定粮食生产。粮食种植面积420.07万亩,同比减少6.3%,总产135.29万吨,同比减产7.6%。其中,夏粮种植面积204.4万亩,同比减少3%,总产70.63万吨,较上年减产0.8%;秋粮种植面积215.67万亩,受7.20特大暴雨影响,受灾72.5万亩、成灾45.2万亩、绝收22.5万亩,总产64.66万吨,同比减产14%。三是保障“菜篮子”供应。以郑州市“菜篮子”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及时出台《关于做好“菜篮子”产品稳价保供工作的实施意见》,下达资金5000万元,新建高标准“菜篮子”生产示范基6300亩。全年蔬菜播种面积83万亩、总产量198万吨。全年新增果树种植面积2000亩,总面积29.83万亩,同比增长0.6%;受冬季严寒天气影响,产量28.95万吨,同比下降26.7%。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把肉牛、肉羊、肉鸡、蛋鸡等4个品种纳入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下达市级美丽牧场建设资金3500万元,对二级以上种猪场引进的种猪给予每头2000元的补贴,下拨1200万元对因灾死亡畜禽予以补贴。全年生猪存栏65.73万头,同比下降8.5%,出栏89.77万头,同比增长18.7%;肉类产量9.51万吨,同比增长9.3%;禽蛋11.88万吨,同比增长0.3%;牛奶产量9.33万吨,同比下降12.7%。深入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积极发展现代渔业,全年水产养殖面积6.9万亩、总产6.04万吨。四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基地监测,全年共抽检农产品1303批次、监测合格率99.39%。继续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具含追溯码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全年共开具合格证31.09万张,获证上市农产品5.13万吨。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建立生产主体名录品种11个,检查生产经营主体1486家次;完成兽药抽检任务303批,产品合格率为98%;饲料抽检任务340批,产品合格率为97%;农药抽检任务95批,产品合格率为98%;3家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被立案处罚。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完成肉牛养殖场(户)1320个、23871头和肉羊养殖场(户)3741个、115420只的排查工作,排查率100%,未发现违禁添加“瘦肉精”情况。

(二)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围绕发展科技型、示范型、服务型、生态型“四型”农业,坚持融合化发展方向,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打造具有郊区特色的现代农业。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试点整县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全年在市场监管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5741家、正常运行278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1家、省级示范社37家。全年新评定市级示范社25家,市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3家登封市、中牟县获选第二批河南省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试点县,新郑市成功申报省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出台《郑州市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的实施意见》,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创建,完成录入的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数量1476家,录入规模经营户7840户。二是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实施龙头企业及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出台《郑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及监测管理办法》,挖潜与淘汰结合,实现动态管理。全市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5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60家、上市企业11家(含新三板挂牌7家);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31个,其中省级19个、市级12个。新郑市银发牧业被新认定为国家级龙头企业,三全、思念、好想你三家企业荣获2020年全国农业产业化百强企业称号。三是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郑州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项目获批,一批科技创新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平台4家,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18个。稳步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着力构建以“县域农技推广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村级农民技术员”为主体力量的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共选聘47名县域推广首席专家、确定416名技术指导员、选聘村级农民技术员1717名。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435、53 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72%,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53%,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42%。推动绿色发展,主要农作物化肥用量继续保持零增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2.8%,小麦、玉米肥料利用率均达到40.5%,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9%。四是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将现代农业示范园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全年下达财政专项资金3000万元,启动建设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5个。加快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荥阳河阴石榴产业园项目已完成项目规划、方案编制,新增获批惠济区蔬菜种业、中牟县草畜种业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总数达到4个。五是推动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巩义市鲁庄镇获批全国农业产业强镇,荥阳市张庄村、枣树沟村获批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分别达到3个、7个。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行动,将速冻食品、肉制品、面制品、枣制品、乳制品及饮料制品、果蔬制品等食品行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和提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通过推介精品线路、举办特色农事节会活动、开展星级示范创建等举措,促进休闲农业提档升级。新密市神仙洞村成功申报全国美丽休闲乡村。截止目前,全市现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登封、惠济),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泰山村、樱桃沟村、民权村、神仙洞村),全国十大精品线路1条(滨河风光揽胜)。2021年,新培育提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园区9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达到52家,农业科普研学基地16家,完成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营业收入10.35亿元,接待人次1621万人次。

(三)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围绕郑州城市功能布局和“两带一心”文化旅游布局,聚焦精品村、示范村创建,统筹推进美丽村庄、美丽田园、美丽公路、美丽河道、美丽产业一体布局、一体打造,建设美丽乡村。市财政安排资金7.2亿元,年度50个精品村项目总体建设进度达到85%,89个示范村达到“四美乡村”创建标准。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布局,分层分类推进。加强规划指导,制定了《郑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导则》,出台了《郑州市A级景区村庄评定标准》,对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进行规范指导。按照东部平原地区、西部丘陵山区、近郊城乡结合部和沿黄地带四大区域,因地制宜,分层分级推进。50个精品村规划已全部完成、300个示范村完成规划240个村。二是坚持融合发展,培育美丽产业。坚持走城乡融合、文旅融合的路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转变。今年以来,50个精品村新增农家乐103户、民宿111家。“五一”“十一”期间,到50个精品村旅游的人数达到141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5897万元。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力。出台《关于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探索开展农村全域国土整治试点,指标出让收益全部返还村级集体,50个精品村2021年以来流转土地1.2万亩。出台《郑州市农村宅基地管理导则》,规范乡村建房质量,提高民居设计标准,盘活宅基地599处。出台《精品村试点建设“数字乡村”的指导意见》,已建成5个试点村。出台《关于实施“三年强村计划”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50个精品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4亿元,其中47个村超十万、14个村超百万、3个村超千万。四是坚持多轴联动,强化服务保障。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同向发力,形成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农户自筹多渠道投入机制。市财政对精品村每村每年扶持1000至2000万元,连续扶持2年;县级财政对示范村以每户不低于1万元标准扶持打造。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吸引龙头企业、乡村企业家、致富带富能手等社会投资53.6亿元,已投入6.1亿元。建立市县两级部门“联乡包村”帮扶机制,安排50家市直单位一对一分包精品村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列入郑州市15个重大专项工作,实行月度综合评比。五是坚持整体推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推进旱厕、黑臭水体、垃圾乱堆“三个清零”,全市1637个涉农行政村和10797个自然村组,已实现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垃圾乱堆问题实现动态清零;实现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源头“动态清零”,深度治理率达到50%;完成旱厕整治34089个,均已拆除或新建改建到位。

(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脱贫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35.19元,同比增长10.71%;三类户中,消除风险户124户422人。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领导小组,挂牌成立了郑州市乡村振兴局;出台《郑州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研究下发《郑州市“四个不摘”主要政策调整优化清单》,111项政策中延续51项、优化25项、调整23项、新增12项。全年共争取中央、省资金21651万元;下达市本级资金32820万元,同比增加516万元;落实县级配套资金23061.78万元,同比增加753.78万元;总投入达到77532.78万元。二是扎实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建立健全行业部门数据共享、常态化排查和精准帮扶三项机制,构建完善监测帮扶网络,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上半年,全市共排查农户8万户28万人,新认定监测对象18户65人;围绕灾情疫情影响,先后开展三轮集中排查,共排查农户36.99万户163.33万人,按照应纳尽纳的要求,将3254户10012人纳入监测对象;全年共纳入监测对象3272户10077人,均落实了一对一帮扶措施。三是夯实“两不愁三保障”基础。紧紧围绕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水平,相关行业部门完善政策举措,强化工作指导,加强督促检查,教育、医疗、健康、饮水安全、住房保障、兜底保障等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四是着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强力推进产业振兴,产业对脱贫户覆盖率达到100%。做实稳岗就业,共完成“雨露计划”培训3455人,脱贫人口务工总人数达到21870人。深化金融帮扶,全市历年累计投放脱贫人口小额信用贷款45624.19万元,贷款户数8015户;向32家帮扶企业投放精准扶贫企业贷款23265万元,帮扶脱贫户2411户。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先后扶持了一批特色种养、服装加工、光伏发电等配套产业,全面启动实施“五个新”专项工程建设。扎实开展消费帮扶。探索实施党建引领、政府引导、工会助力、邮政搭台、社会参与的消费帮扶新模式,不完全统计,全市累计销售脱贫地区农副产品34.81亿元。加大驻村帮扶力度,全市共派出驻村工作队420支,驻村干部1260名,实现了脱贫村全覆盖。扎实做好问题整改,截至目前,123条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五是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全面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强扶贫资产管理各项要求,切实做好登记备案、运营维护、收益分配、资产处置和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完成确权登记2013—2020年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社会扶贫资金等投入形成的资产总数4895个,资产原值36亿元。经营性资产年资产收益3912万元,覆盖脱贫村178个,增加脱贫村集体经济收益2833万元,带动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731人就业。六是扎实做好结对帮扶卢氏县工作。研究制定了《郑州市结对帮扶卢氏县工作方案》。持续开展产业帮扶,累计投入产业帮扶资金3100万元。做好就业帮扶,共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达成就业协议220人。抓好教育帮扶,选派95名教师到卢氏县继续支教,组织72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卢氏县73所学校,实现建制学校全覆盖。搞好健康帮扶,组织市属12家医院对口帮扶卢氏县4家县直医院和20家乡镇卫生院,开展远程诊断860例,组织医疗专家赴卢氏义诊600人次。开展消费帮扶,全年共购销卢氏各种农产品价值6500余万元。

(五)深化农村改革。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农业农村持续发展。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制定了郑州市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集体农用地基准地价、国有农用地基准地价等地价体系,推进我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顺利实施,地价成果已完成。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联合市财政局出台《关于申报2021年度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奖励资金的通知》,下拨奖励资金288万元,对土地流转成效显著的乡(镇)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产权交易机构给予财政奖励,共评定31个村集体经济组织、1个乡(镇)政府和1家农村产权交易机构。二是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出台了《关于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从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机制、农户资格权保障机制、使用权流转制度等9个方向,对闲置宅基地认定标准、盘活程序、盘活用途予以明确,并选定巩义市全域推进,在市级50个美丽乡村建设的精品村和各地自行确定的村庄内有序推进。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研究制定《郑州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推进市级农经信息一体化平台应用,全市村及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80.3%。四协调推进农村治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郑州市加强乡村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登封市雷家沟村、新密市高沟村、荥阳市南屯村、荥阳市高山村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市共有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1个(新密市),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巩义市竹林镇),以及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7个。五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工作的通知》,建立了农业保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做好农业担保工作,截至12月底,年度新增担保24793户,新增担保134857笔,新增担保额58.56亿元,在保18433户,在保额23.14亿元。加强“政担”三级服务体系建设,截止12月底,本年新增放款9565户、14.9亿元。

(六)扎实做好灾后重建工作。7.20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郑州市农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做好

农业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靠前指挥,统筹灾情调度、技术指导、灾后生产恢复重建、困难群众救助等工作。建立灾情日报制度,全面掌握农业农村受灾动态及灾后重建恢复情况。二是加强技术指导。组建农业灾后生产恢复专班,成立9个专家指导组,深入各区县(市)现场开展实地指导。印发各项农作物恢复生产指导意见和明白纸,全面提供技术支持,确保秋粮颗粒归仓、麦播顺利完成、畜禽养殖恢复好转。灾后补改种6.44万亩、飞防50万亩。三是加大资金扶持。根据受灾情况,将2780万元中央救灾资金分解下达到各区县(市)。积极做好农业保险赔付工作,受理农业保险报案1258件,赔付资金2453.92万元,实现应赔尽赔。四是推动灾后重建。研究制定了《郑州市农业农村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实施方案》,采取自救和项目化扶持相结合,10.37万亩轻度损毁农田已经全部修复到位,7.55万亩中、重度损毁农田、分别纳入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市受灾养殖场(户)已恢复正常生产1178个,补栏增养8.4万头/只,修复养殖圈舍面积13.76万平方米,修复养殖设备771台/套;淹没鱼塘和冲毁鱼塘已全部恢复。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农业农村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稳产保供基础还比较薄弱,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日益趋紧,农田水利与农业设施不完善,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农业生产成本抬高,面临强基保供与效益提升双重压力。二是城乡融合的短板依然存在,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农村道路、供水、供电、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仍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共同富裕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薄弱,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后劲不足,农村经济发展主体不够活跃,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加大。

三、2022年工作谋划

2022年是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

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及郑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崛起重大战略要求,站位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提高政治站位,拉高工作标杆,实化工作举措,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都市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围绕发展科技型、服务型、示范型、生态型农业要求,以建立全国重要的农业科创中心为目标,扬长补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都市现代农业迭代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抓好农业双创中心建设,为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创新创业搭建好平台,聚集好人才,形成与中原科技城相互呼应的发展格局,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企业、走向市场。二是依托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和蔬菜研究所,组建郑州市农科院,优化人才结构,抓好科技攻关,特别是种业科技攻关,形成与神农种业实验室、中原农谷互为支撑、协调发展的格局,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三是改革探索农业科技推广市场化机制,使更多农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使科技创新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二)以产业振兴为重点,加快实现共同富裕。围绕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富有郊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要求,加快推进产业振兴。一是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为抓手,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载体,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引领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提高都市现代农业质量效益。二是进一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生态涵养、教育科普、文化传承、健康养生、食品加工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郑州样板。三是紧紧抓住互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发展新动向,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认养农业、可视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四是探索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新路径,推进脱贫乡村产业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三)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推进乡村振兴。围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成一批特色彰显、风貌独特、文明善治的美丽乡村目标要求,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一是高品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围绕“西美”战略部署,坚持美丽村庄、美丽田园、美丽公路、美丽河道、美丽产业一体布局、一体打造,组团发展,厚植美丽郑州底色。二是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三是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实施村庄道路、农村供水安全、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乡村物流体系建设、农村住房质量提升、美好教育、健康郑州等工程项目,形成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新局面。

(四)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有效激发各类要素潜力、活力。一是以土地为核心,稳步推进农村“三块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步伐,建立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二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大普惠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完善商业性金融支农体制机制,构建普惠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金融支农新格局。三是树牢绿色发展理念,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战略,探索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的具体实现形式,加快推进农村生态价值补偿机制改革,探索建立“两山银行”平台,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变现。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