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6049270/2011-00002
  • 郑州市科学技术局
  • 规划,计划
  • 2011-09-07
  • 2011-09-13
郑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2011—2015)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宏伟蓝图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郑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全面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提升郑州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核心增长区作用,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

(一)科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深入实施“科教兴郑”、“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

1、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科技投入。2005年市本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4933万元, 2010年达到了1.92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289%,年均增速达到31.2%。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十一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 “加快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方针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010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65.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7.9%。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92家,超10亿元的19家,超50亿元的5家,超百亿元的1家。新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出台后,郑州市有223家企业通过认定,占全省认定企业总数的43.1%。国家863中部软件产业基地、郑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产业园等一大批优势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充分发挥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在郑州的“集聚”,支持实施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项目,组织实施了一批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项目,推动实施了一批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十一五”以来,共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65项,三等奖75项。2010年专利申请820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460件;专利授权567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54件。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2008年,被列为“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实力50强”;2009年,荣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称号,进入国家“十城万盏”试点城市行列,在连续四次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的基础上,进入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城市行列;2010年郑州市被国家批准为“创新型示范试点城市”,列入国家“十城千辆”试点城市。

4、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构建了技术交易、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科学数据资源共享、科技企业孵化等十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其中,大型科学仪器平台汇聚1400多台套、价值14亿元的仪器设备,初步实现了共享共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央和省驻郑科研院所已全面转制为企业)正在加大与地方科技工作、与企业创新开发工作相结合的力度,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的结合日趋紧密,建立了65家产学研合作基地,实施了11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5、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制定、出台了《郑州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郑州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郑州的意见》(郑发[2009]16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的意见》(郑政[2009]21号)等促进科技发展的地方法规、政策和措施,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氛围。

6、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显著加快。正在形成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的科技辐射和成果推广体系。通过实施农业技术创新计划和农村信息化科技富民工程,推动了城市科技优势向农村的辐射和转移,已初步形成了以种子种苗、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为主的特色农业、园林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7、社会发展领域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从人民群众当前最为关心的热点民生问题做起,进一步加大民生科技的工作力度,组织实施节能减排创新示范工程、科技惠民工程,构建形成服务于民生的科技工作体系,大力提高科技创新对民生领域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使我市人民生活与健康、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开发与利用、城市管理与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快速推进,促进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新形势下,在郑州市实施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取得卓越成绩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郑州都市区,是我市未来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部署,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纵观五年来的发展,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但问题和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也不容忽视。全市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仍然较少;大院、大所的创新优势资源利用仍然不足;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仍然较小;科技创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对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带动、支撑、服务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目前,郑州经济仍然是资源主导型,外延增长、粗放发展、投资拉动的情况尚未根本改变,大批制造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过度依赖资源和能源消耗,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动力和活力,缺乏增长方式转型的内生力量,与建设郑州都市区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重大需求不相适应。从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双重角度看,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标兵渐远,追兵渐近,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十二五”是郑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郑州要建设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物流中心和现代金融中心,必然要面临着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艰巨任务。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必须实施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的双重驱动战略,必须突出科技进步的主导作用,必须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和服务能力。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十二五”期间,我市的GDP将继续保持年均13%以上的增速。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能源、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另一方面,资源、能源、土地等要素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将进一步趋紧。新的形势迫切要求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主导,改变过去外延型、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走集约型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实现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转变。

2、调整经济结构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产业发展是都市区建设的重要支撑,我市将着力优化城乡产业发展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工业信息化、农业产业化、服务业现代化,实现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发展。

3、建设郑州都市区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建设郑州都市区特别是建设创新型城市,要求建设强有力的自主创新体系,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十二五”期间,必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协调迫在眉睫;必须完善创新体系,培育创新主体,增强创新活力,大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郑州制造向郑州创造转变刻不容缓;必须有效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工农和谐,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改革开放、自主创新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主线,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以培育创新主体、强化创新投入、完善创新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和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支撑产业,振兴传统优势产业,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为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发挥龙头骨干作用。

(二)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和科技创新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自主创新原则。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我市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贯穿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使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转入创新驱动的轨道。

2、重点突破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凝练一批战略性、标志性重大科技问题,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以局部重点突破和跨越带动全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跃升。

3、需求导向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新变化、新要求,特别是以产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加快推进科技产业化,大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份额。

4、统筹协调原则。进一步统筹全市各类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创新活力。进一步统筹人才、项目和基地建设,提升、建立坚实的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强化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促进节能减排,推动集约型经济发展。

5、环境友好原则。进一步加大科技对外开放力度,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制定措施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全面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努力引进重大创新项目,引进重大创新成果,引进高端创新机构和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市利用国内外重要创新资源的能力。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初步形成功能完善、协调高效运转流畅、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成为中原经济区的创新龙头,成为中部崛起的创新服务中心。

    2、具体目标

    (1)自主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在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3000件。

    (2)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50%以上。

(3)新建各类研发中心500家,其中力争建立省级研发中心50家。

    (4)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发展科技支撑体系,为构建经济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发展协调有序的现代化大都市提供科技支撑。

(5)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明显增长,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2.5%;对外技术依存度降至30%以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三、主要任务及重点领域

 “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郑州都市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宏伟目标,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以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目标,凝练全市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集中优势资源,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强化科技资源在全社会的优化高效配置,全面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努力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一)主要任务

1、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基地

以重大科技专项、研发中心建设为抓手,构建、提升创新平台,组织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和集成创新,争取在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整车设计与开发、车用电池组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和驱动系统、高端汽车电子产品等)、先进装备制造(煤矿液压支架、大型桥梁设备等)、绿色焊接材料和高品质超硬材料、信息安全产品、现代物流技术系统或平台、新型传感器及物联网开发应用等领域取得10项以上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突破,引领、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并实现集群化发展。依托保绿能源、桑达能源、阿格斯能源、侨联生物等,加快推进光伏产品和产业开发,培育新能源产业创新基地;以国家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为载体,依托郑州机械所、三磨所、华晶、富耐克等,培育新材料产业创新基地(焊接材料、超硬材料);依托太龙药业、拓洋生物、安图生物、天津药业、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以国家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为载体,推动生物医药、中药现代化、生物化工、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基地;依托27所、信大、汉威电子、紫光捷通等,推动传感器件、装备、系统研发创新和应用,促进三网融合,培育物联网产业创新基地;依托信大、高新区863软件园、威科姆国际生态软件园等,培育软件产业创新基地。

2、培育战略支撑产业创新联盟

以重大科技专项、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国家“十城千辆”试点工作为抓手或载体,制订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充分发挥郑州作为省会城市的优势,实行产学研合作的全球化战略,积极引进、吸纳国内外高端创新成果和人才,围绕战略性支撑产业,构建和完善创新链条,推动战略支撑产业做大做强。依托宇通客车、日产、海马(郑州)汽车、中航电动车、少林汽车、郑州汽车产业集聚区(中牟)等,引入、联合国内外优势技术力量和创新资源,构建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依托郑煤机、新大方重工、宇通重工、恒天重工、机械所、中铁隧道等重点企业,充分挖掘和培育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潜力和活力,构建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依托辉煌科技、汉威电子、威科姆、晶诚科技、旭飞光电、光力科技、信大捷安等,充分利用信大、27所的技术、人才和创新优势,构建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培育产品竞争力强、产业特征明晰、产业链条完整、骨干企业突出、产业规模显著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3、培育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基地

以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项目、成果转化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研发中心建设为抓手,以产品创新、创新驱动、差异化发展为指导原则,围绕铝加工产业、现代食品产业、纺织服装产业以及传统基础产业的改造、提升、创新、发展,实施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工程,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步伐,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及竞争能力,在创新链条、产业链条的形成与完善方面,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尽快与高新技术产业对接、融合,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发展态势,促进传统优势产业重振雄风。

4、培育军民融合创新基地

以军民两用高端技术产品为基础,以高科技重大成果转化应用为切入点,推动军地合作,共同发展。依托信大、27所、713所、郑大、机械所等高等院校、驻郑科研机构的创新实力和资源,在信息安全、下一代广电网、二代导航、物联网等技术领域,建设军民融合的创新、创业园区,积极吸引更多的国防工业民品研发机构和项目入驻,提高郑州市原始创新能力。

5、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型企业,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各类企业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培养、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持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引导社会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流动,逐步形成核心技术优势,培育郑州市创新型企业百强。总结宇通集团、威科姆有限公司、郑煤机集团等国家创新型企业的先进经验,制定郑州市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创新型企业认定与评价工作,完善地方财政和政府采购对创新型企业扶持办法。强化郑州创新型企业动态管理,形成郑州创新型企业与国家创新型企业对接机制。到2015年,培育10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300家高新技术企业。

6、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在现有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挖掘和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重点企业的创新资源和其他科技资源,强化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小麦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技术贸易和技术产权交易平台、科技企业孵化网络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网络平台的作用和功能,建立健全更有效、更便捷的服务机制,大幅度提高服务效能。围绕战略新兴产业、战略支撑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的创新发展,建立一批为产业创新和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主题鲜明、功能完善、服务上乘的创新服务共享网络体系。

7、构建民生科技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民生领域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郑州”。以重点突破资源与环境瓶颈技术为主攻方向,构建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全面开展可持续发展科技行动。努力建立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科技监测体系,提高城市建设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环保型科技产业,创新环境保护手段。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安全、健康、环境、生态、富民等社会发展领域,组织实施一批使百姓直接受惠的民生科技示范工程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着力突破一批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技术,构建形成服务于民生的科技工作体系,提高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8、打造县域特色产业创新链条

积极实施和推动县域特色产业自主创新工程,使县域自主创新体系成为郑州市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立足县市一体化,以新郑大枣、中牟大蒜、上街阀门等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地方特色产业为基础,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结合县域特色产业建立产业园;鼓励大中型企业依托县域经济建立工作站、博士点、检测中心等;引导院所、大学、大企业通过技术、人才、资本入股等方式,与县域产业建立专业联系。

(二)重点领域

重点领域,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产业和行业。

1、战略新兴产业

(1)新能源。提高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多种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配合实施“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工程,重点支持开发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应用技术。

(2)新材料。开发高性能、多功能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超硬复合材料以及超硬材料功能器件等,规范产业技术标准。

(3)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发展转基因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加强生物育种技术开发,发展医药产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外诊断试剂和高效基因工程疫苗。开发中药、天然药物制成的新的复方制剂,二次开发名优中成药及民族药,开发药物新剂型。

(4)节能环保。开发节能建筑技术、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和节能环保工业技术。

2、战略支撑产业

(1)装备制造。开发高精度、高效率、柔性加工、数字化控制的机电一体化装备的关键技术,高速推土机、装载机、液压振动压路机、旋控钻机、重型起重机械、建筑机械、轨道交通设备及施工设备等关键技术,道路养护设备和阀门等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网络化设计和制造技术。

(2)汽车制造。开发生产厢式客(货)车、新型无氟冷藏车、高速公路清扫车等改装和专用车,开发混合动力汽车、提升整车设计开发能力及平台建设,加强对汽车电子设备、门锁、座椅等高附加值的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开发应用。

(3)现代物流与储运。开发并应用现代物流与储运信息技术、装备技术、管理技术以及绿色物流技术和地下物流技术。

(4)电子信息。自主开发核心电子部件产品,实现电子通信技术的软硬件协调发展,开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互联互通技术,重点开发互联网和传感网结合物联网技术,以及网络服务平台技术,开发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安全应急平台技术、涉密服务器以及身份信息综合应用技术等,开发半导体晶片加工技术,发展嵌入式集成芯片技术及应用等,开发郑州市农村信息化服务系统、IPTV网络视频点播系统、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信息系统、智能卡电表软件、加油站管理系统及加油站IC卡管理系统软件等。

3、传统优势产业

(1)铝加工。研发先进的低能耗电解铝关键工艺技术,发展高强高韧铝合金板、印刷基板、高压电容铝箔、高纯铝及镁铝合金等生产技术。

(2)纺织。开发非棉纱和织物技术,开发高支高密、低支高档纯棉织物技术,开发混棉面料、交织面料和提花面料等技术。

(3)食品。开发农林产品及特种资源增值加工、农林副产品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清洁生态型加工技术,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快速检测、全程质量控制等技术。

4、现代农业

(1)现代都市型农业技术开发和集成创新应用。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优质林果业、集约畜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生态旅游观光业。

(2)农业生物技术。开发并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加强动物疾病防控,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

(3)畜禽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开发畜禽水产优良新品种及快繁技术,开发畜牧业、水产业健康养殖技术,开发畜牧水产业环境调控和修复技术等。

(4)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技术。开发水源保护、水环境修复、节水灌溉、非常规水源灌溉利用等新技术。

(5)农林植物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开发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型新品种技术,开发抗病虫、抗寒、抗旱、耐盐碱等抗逆新品种技术,开发新型、环保肥料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及高效安全施用技术。

5、社会、民生科技

(1)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持电子商务、电子金融、文化创意、数字媒体、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社区、数字旅游、数字档案、数字图书馆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2)人口与健康技术。研发有效防治重大疾病的技术,提高人口出生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技术。

四、重大科技工程

(一)新能源汽车综合开发

以郑州市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十城千辆”为突破口,以郑州宇通客车集团有限公司等自主创新企业为主体,以混合动力公交车为重点产品,联合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厂家、大专院校开展新能源汽车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改进,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

(二)新材料开发及综合利用

新材料是郑州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极具潜力成为国内领先的技术领域之一。大力发展高品质金刚石、立方氮化硼(CBN)、陶瓷超细微粉及其制品,扶持发展特种高纯高耐火耐蚀氧化物复合材料、高纯高铬耐火材料、特种功能耐火材料,重点发展高精度、高性能铝板、带、箔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发展新型金属材料和具有光、热、分离、催化功能的高分子材料。争取在高品质超硬材料工具,功能性耐火材料,高精度、高性能铝镁合金及精深加工,新型钎焊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取得一大批国内领先的创新成果,形成一批优势产品,培育一批优势企业,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

(三)重大装备制造

发挥郑州在装备制造领域的优势,依靠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郑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进行重大装备高端化创新,提高自主研制能力,提升自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振郑州市装备制造产业。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

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关键技术研发,积极引进中科院计算所在郑州设立分所,大力加强紫光科技园、富士康软件园和云端服务项目建设。发展物联网智能终端及其相关产品。加强物联网在工业、农业、商贸物流、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按照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阶段,逐步实施物联网典型示范推广工程。重点突破射频识别技术(RFID),新型传感器,芯片设计与制造,物联网通信与组网关键技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集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市场应用于一体的物联网产业体系。积极培育物联网应用软件与安全产业群,努力建设成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

(五)铝冶炼先进工艺开发与节能减排技术

开发先进的铝冶炼工艺技术,提高铝土矿的综合利用效率,降低吨铝冶炼的能耗,如在三年内实现吨铝能耗低于12000千瓦时的工艺技术等,提高高温废气等的回收利用技术。

(六)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开展食品(农产品)安全生产与监控技术体系建设研究开发,标准化安全生产与管理技术体系的研究开发,快速检测、在线检测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食品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食品(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与监管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城乡饮用水安全及保障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食品非法添加物快速检测技术及设备研发,食品物流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七)城市交通技术

开发轨道交通设备及施工设备等关键技术,道路养护设备和阀门等关键技术,轨道交通信号控制和监控系统及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网络化设计和制造技术。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资源整合,强化政府推进作用

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各类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工作,组织国家、省、市和县区各个层次与各个类别、各种渠道创新资源的有效对接和集成利用,组织国内外创新资源向郑州地区的汇聚和利用,组织政府与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跨国集团的科技合作,协调解决省市之间、军地之间重大创新集成及产业化问题,对全市创新体系建设进行宏观管理、统筹协调和评价考核。

(二)加大投入,完善公共财政支持创新的机制

把财政科技投入作为财政预算保障的重点,市、县(市)区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增加重大科技专项的投入比重,集成有限的科技资源,投入重点领域和产业的创新发展。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不够、缺乏科技风险投资机制两个主要问题,设立技术转移专项资金、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在直接拨款资助的同时,探索股权投资、偿还性资助、后补助、奖励等多种投入方式资助创新。

(三)创新管理,优化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能

加强科技资源配置的创新导向,提高科技资源配置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围绕技术链条、创新链条、产业链条的打造和完善,围绕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产业发展能力的提升,采取矩阵式方法整合各类科技计划,按照创新链条横向延伸,按照产业链条纵向布局,依托创新平台和基地横向集中,在纵横结点上形成重大科技专项,打造创新平台和产业创新基地,大幅度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能。充分引入、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加强对国家科技计划成果、省外科技项目成果的承接、转化力度,使全球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技创新资源能够为郑州所用。

(四)优化环境,完善创新政策体系

全面落实《规划》各项配套政策,立足郑州实际,用足、用活、用好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高新企业税收减免等国家和河南省的创新扶持政策,并有效利用科技资源配置的政策性措施及其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构建、完善和优化扶持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大力加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科技领域,鼓励创新主体和中介机构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出台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后补助资金使用办法,引进和带动银行、风险投资机构等社会资金参与科技投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短期小额流动资金服务。

(五)聚养人才,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

尊重人才,立足培养,促进流动,优化结构。建设规模宏大的创新骨干队伍、创业人才队伍、实用人才队伍和中介人才队伍;努力培育一流的创新型企业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围绕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筛选凝练技术需求,广视角多形式开展引才引智工作。建立高层次创新人才与政府领导的直接通道,顺畅反映并吸纳他们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与国内、外各类院所、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对企业急需的高级人才,在购房、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设立面向企业的创新人才的客座研究员岗位,引导和规范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继续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六)激励创新,培育创新文化

改进科技评价和奖励方式,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机制。加大对优秀科技成果和人才的奖励力度,鼓励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奖励政策,设立地方创新奖、年度创新人物奖、创新企业家、科学家等,从不同层面奖励、宣传创新。鼓励设立社会奖励基金,开展社会奖励活动。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发展创新文化,形成宽松、自由、和谐、创新的环境。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和支持独立思考、独创精神的创新人才。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发明创造活动和科普活动,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激发全民的创新热情,动员全市人民踊跃投身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热潮。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