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2573/2020-00096
  • 郑州市园林局
  • 规划,计划,重点工作
  • 2020-12-31
  • 2021-01-08
郑州市 “十四五”园林绿化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园林绿化工作完成情况

 “十三五”期间,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郑州市园林局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统揽,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规划引领,建管并重,从规划、建设、管理三大块着手,编制实施了《郑州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三年建设规划》、《郑州市郊野公园专项规划(2018-2035)》、《郑州市主城区绿道连通提质工程规划》,在大型绿地、公园游园、生态廊道、道路景观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建成区累计新增绿地面积8755.05万平方米,建成1785亩园博园、万亩龙湖生态文化公园、3200亩象湖生态湿地公园、南水北调带状生态文化公园,以及南环公园、雕塑公园等大型综合公园,启动了郊野公园建设,构建了连接城郊的两环三十一放射生态廊道,建立园林绿化长效管理机制,圆满举办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截至2020年底,郑州市建成区绿地总面积23351万平方米,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6.11%、41.13%、13.79平方米,分别比“十二五”末增加0.81%、1.03%、1.99平方米。全市基本形成了以道路廊道、河渠两岸绿化、城市生态廊道等为网络,以大面积生态林、公园游园为重点,以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绿化、立体绿化为补充,市区与城郊绿化相融合的中原地域特色的生态园林体系。

截至目前,全市园林绿化“十三五”规划建设任务目标已全部完成。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一)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018年,郑州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按照“大生态、大环保、大格局、大统筹”的要求,进一步优化生态功能格局,深入推进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公园绿地、生态廊道、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了喜人成绩,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城市生态品质全面提升,2019年10月顺利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组的实地考查验收,2020年1月,郑州市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省会城市。

(二)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部署下,郑州市成功申办、举办了第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园林博览会。本届园博会突出“百姓园博、文化园博、海绵园博、智慧园博”四大特色,在规划理念、展园设计、展陈形式等方面都有创新,在增进民生福祉、打造示范样板、驱动行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扩大了郑州园林在全国的影响力,为郑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园博会的成功举办,让航空港区一跃成为景区,成为深受广大市民欢迎的旅游休憩目的地。

(三)大力推进城市生态廊道建设。郑州市按照“一带两区、环廊交织、蓝脉绿网、绿核镶嵌”的绿地系统结构,对市区“两环三十一放射”道路,以及连接“六城十组团”的高速、国道、省道、市域快速通道、县乡道路和河流水系两侧各20—100米区域,实施大规模生态绿化建设,配置自行车道、人行步道、公交港湾和休闲驿站等设施。目前,在市区8条铁路沿线、11条河渠两岸、10条快速通道和三环路、四环路以及向外放射的31条道路上,建成了“公交进港湾、行走在中间、辅道在两边、休闲在林间”的城市生态廊道体系,达到了交通、人行、绿化、生态的和谐统一。2019年,郑州市作为北方唯一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工作被中宣部重点进行宣传。

(四)启动并完成“五项绿化整治”工作。按照省市领导指示,2018年10月,郑州市全面启动“省会铁路沿线、生态廊道、过境干线公路、高速互通立交及出入口区域绿化整治”工作,在高铁、普铁、支线铁路沿线、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两侧进行绿化景观提升,打造绿色景观生态廊道。目前,五项绿化整治工作已基本完成,共新建绿地4152万平方米,提升绿地3470万平方米,连通绿道530公里,完成市域101个高速互通立交及出入口绿化提升,初步呈现良好的生态景观,昔日附近居民眼中的一处处城市伤疤,现在已变成人民群众出门见绿的一个个城市花园。

(五)全面推进公园体系建设。按照《郑州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中“老城区每15平方公里、新城区每1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一个面积150亩以上公园”的要求,5年来建成了龙子湖公园、雕塑公园等50多个综合性公园和专类公园,形成了以绿博园、园博园两个国家级公园和西流湖公园、郑州龙湖公园为核心的4个城市生态“绿心”。编制完成并启动实施了《郑州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三年建设规划》;政府出台“拆迁出的10亩以下地块全部用于绿地等市政设施”的政策,共建成公园、微公园、小游园1278个,全市“大小互补、均衡分布”的公园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较十二五末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在城市外围,依托现有地形地貌、生态片林、水系湿地、文化遗址等生态人文资源,编制《郑州市郊野公园专项规划(2018-2035)》并启动实施,全市规划43个郊野公园,现已有6个一期建设完成。截至2020年底,建成区共有公园游园1452处,公园绿地面积9448万平方米,增加了市民休闲游憩场所,大大丰富了公园体系。

(六)圆满完成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绿化景观建设提升工作。运动会在郑州市举办期间,我局承担比赛场馆、接待酒店、重点道路、以及重要商圈、医院、出入市口及周边区域园林容貌提升任务。在全面指导推进“四个中心”绿化景观建设工作的同时,高质量完成绿化景观提升任务,全市共建造绿雕120座、设置微景观358处、摆放花箱花柱花架2500组、栽植花卉2800万盆,完成立交桥美化40公里,进一步美化了办会环境,提升了郑州形象。

(七)启动实施公园拆围透绿工作。作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郑州市组织开展了新一轮以市级公园为试点的拆围透绿工作,其中碧沙岗公园、经纬广场、人民广场、人民公园示范段、紫荆山公园示范段拆围透绿已建成开放,实现了园景与街景的完美融合,形成了“人在花中走、车在绿中行”的城市美景。碧沙岗公园拆围透绿工程,先后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河南省住建厅以及全国、省内各地市观摩近百次,成为“网红打卡地”。试点完成后,将逐步铺开全市公园广场的拆围透绿工作,以期向“公园城市”的建设方向迈进。

(八)不断提升园林绿地品质。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园林绿化“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在县(市、区)开展“月季花杯”竞赛活动,在公园广场开展“五星”评比竞赛,在市区道路开展评“五级”活动,推进精品园林建设。目前全市共建成2个国家重点公园,8个五星级公园,走在全省前列。同时,还按照“文化融入园林、园林服务市民”的理念,持续举办“绿满商都·花绘郑州”系列主题花展活动,每年在各大公园广场举行各类花展活动近20次;在各公园广场举办非遗手工艺展演和戏曲文化活动,把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公园管理。其中五一公园建成的雷锋爱心书屋,专门设置视障人士阅读专区,被河南省委宣传部授予“河南省学雷锋示范点”称号。

二、“十四五”规划总体设计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为契机,按照郑州市“东强、西美、南动、北静、中优、外联”功能布局,全面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 “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的生态支撑。

(二)总体策略

按照现代化特大城市“多中心、网络化”空间布局特点,以公园体系建设为核心, 以生态廊道连通提质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绿地系统布局,构建城市生态保障体系。通过规划建绿、拆违建绿、留白增绿,着力加强中心城区、老城区公园绿地面积,进一步均衡绿地分布;培育以月季为特色的郑州园林文化品牌,探索“公园+”模式,提升公园绿地品质,彰显城市品位;持续推进郊野公园建设,打造城市生态防护屏障,形成城市生态基底;加强和完善生态廊道体系建设,通过生态廊道连通城市公共空间、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构建城市绿色慢行系统和通风廊道,推动公共空间与自然生态的融合;通过拆围透绿、立体绿化、下沉式集雨型绿地建设,进一步拓展绿化空间,打造城市多维立体的绿色景观;全面推进节约型园林和智慧园林建设,提升绿地建设品质和管养水平,完善绿地系统综合功能;完善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加强园林绿化行业能力建设,推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科学发展。坚持绿水青山理念,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加强对城市所依托的山体、河湖水系、林地、生物物种等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保护治理,促进园林绿化事业科学发展。

2.量质并举,功能完善。合理增加城市绿量,全面提升绿地品质;科学规划设计,进一步完善绿地系统结构布局和服务功能,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景观、游憩、文化、科教、防灾等多种功能的协调发展。

3.因地制宜,资源节约。按照“节地、节水、节材”和“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城市空气和水体污染、减少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能耗”要求,在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和养护管理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获得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4.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属地政府责任,强化政府在资源协调、理念引导、规划控制、财政投入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提升社会群体和公众在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各个方面的参与度,实现全民“共建共享”的和谐发展。

(四)规划目标

巩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成果,以高品质绿化为重点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生态支撑,构建和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生态格局,打造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公园城市,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郊野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微公园(小游园)的公园体系基本完善,让绿色成为城市底色,实现“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以沿黄国家绿道为代表的“三环四心六带多条”绿廊体系基本建成,形成“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绿色交通系统,以优质绿色公共服务引领绿色生活方式,最终实现由“绿城”到“绿都”的飞跃。到“十四五”末,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5%,绿化覆盖率达到4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3%以上。

三、“十四五”规划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公园体系

围绕郑州“城区—片区—单元—板块”的多层级城市空间体系,进一步优化绿地系统布局,重点结合32个核心板块建设,研究与之相匹配的景观空间格局,加快构建郊野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微公园(小游园)四级公园体系,推进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

1.加强综合公园及专类公园建设。充分发挥大型综合公园的示范引领作用,按照每10平方千米建设1个综合公园,每5平方千米建设1个专类公园的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推进综合公园和儿童公园、体育公园等专类公园建设,充分满足市民休闲游憩、康体健身、文化体验、科普认知等多种需求,建成西流湖公园、青少年公园等40个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打造城市绿色地标,塑造城市绿色发展新亮点。

2.推进社区公园、微公园(小游园)建设。通过规划建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拆围透绿、留白增绿等办法,结合“三项工程一项管理”,高标准完成460个社区公园和微公园(小游园)的建设,将公园绿地建在市民身边,实现“开门见绿、推窗见景”。在注重公园绿地景观营造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健身、文化、游憩等各种服务设施,让“小”公园兼顾 “大”功能,充分发挥点状公园在城市有机更新中的作用,更好地体现城市发展的质感和温度。

3.构建城市周边郊野公园体系。在城市外围,依托山体、林地、水系、湿地、自然村落、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地等现有生态人文资源,通过实施土地、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进郊野公园建设,建成上街郊野公园、中牟牟山郊野公园等10个郊野公园,形成城市生态基底。通过金水科教园区郊野公园等的建设连通保育沿黄湿地生态系统,形成郑州都市区北部大生态基底;通过新密市雪花山-青屏山-云蒙山等郊野公园的建设加强浅山地区生态保护和利用,形成郑州都市区西南部大生态基底;通过巩义礼泉—伊洛河郊野公园等的建设,整治提升组团隔离地区,构建城郊生态隔离屏障。

(二)提升公园绿地品质

1.培育形成以月季为特色的郑州园林文化品牌。通过环城市花(月季)带状公园、市花(月季)道路、市花(月季)单位(小区)等的建设,提升市花(月季)的可视度,大力推广市花月季文化,同时深入挖掘中原地域文化,将文化融入园林建设,把公园绿地作为展示城市文化内涵,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同时体现城市时代精神、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

2.积极探索“公园+”发展模式。在公园提升改造的基础上,通过商业、文创、旅游等多元业态植入,探索“公园+健身”、“公园+文创”、“公园+园艺”、“公园+惠民服务”等多种“公园+”模式,实现公园多种功能的融合,将公园建设同城市发展协同考虑,让公园更深入地融入城市,建立健全生态价值的转化机制,彰显公园城市的核心价值。

(三)推进生态廊道建设

1.打造绿廊体系。以三环路、四环路、西南绕城高速—京港澳高速—S312为城市生态绿环,形成市区环形生态廊道骨架,以郑州龙湖公园、园博园、绿博园、西流湖公园为城市绿心,结合沿黄生态带、贾鲁河生态带、南水北调生态带、京广铁路沿线绿色生态带、京广高速铁路沿线绿色生态带、陇海铁路生态带建设以及市区内5条铁路沿线、11条河渠两岸、10条快速通道以及向外放射的31条道路两侧绿化,通过生态廊道连通城市公共空间、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打造城市绿色慢行系统和通风廊道,构建“三环四心六带多条”成网的绿廊体系,开工建设S312省道市区段、长江路、尖岗路等20条200公里生态廊道。

2.推进连通提质。通过“绿化、美化、彩化、优化”四化建设,深入开展生态廊道系统性、连通性建设,全面提升生态廊道品质。完成三环快速路、江山路等20条300公里示范性绿道提升工程,通过生态廊道连通城市公共空间、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推动公共空间与自然生态的融合,形成“小循环+大环线”,激活整个城市绿地系统,塑造融会贯通、城绿融合的生态网络,推进郑州“绿城”变“绿都”。

(四)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

重点做好S312绿化及两侧生态廊道建设工作,以“大河之道”为理念,以 “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为重点,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和植物造景,形成一廊四段九驿的总体结构,打造国家黄河绿道郑州段,以S312生态廊道串连起黄河湿地公园、花园口景区、黄河扒口处、黄河博物馆、大运河文化遗址等10余处自然人文景观,催生集聚效应和生态红利,全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

(五)打造多维立体绿色空间

1.继续实施拆围透绿。全面推进市属及其他公园绿地的拆围透绿工作,按示范带动、属地负责原则进行,通过拆除道路沿线围墙和违章建筑,结合周边街区建设,将公园沿街景观进行重新打造,内部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提升,促进公园园景与城市景观的深度融合,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和人居品质,引领城市景观风貌的塑造与综合环境的不断提升,完成世纪公园、月季公园等15个拆围透绿和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2.大力推广立体绿化。实施以“双环+井字”高架桥、屋顶和其他立面的生态景观营造为重点的立体绿化,坚持因地制宜、因势造景,采取垂挂、攀缘和基础栽植等绿化形式,对符合立体绿化条件的主次道路沿街两侧透空围栏、实体围墙及立交桥桥体、桥柱、护墙实施立体绿化,对适宜屋顶绿化的建筑物进行屋顶绿化,全面增加城市空间绿量,提高城市空间绿视率,优化城市大生态环境。

(六)完善公园绿地复合功能

1.助力海绵城市建设。推动公园绿地由单一型生态景观功能向复合型多功能转变,充分发挥公园绿地“海绵体”基本功能,对能够用于集雨、渗透的空间进行合理规划,新建、改建一批下沉式、集雨型绿地,逐步完善市区集雨型绿地系统。

2.强化应急避险功能。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平灾结合的原则,统筹安排、科学布局,构建布局合理、分布均衡的城市绿地防灾避险系统,确保突遇险情时市民能够就近及时疏散。完善公园绿地应急硬件设施,建设应急避险指挥中心、应急广播、应急消防设施等,充分发挥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功能,提高城市防灾避险水平。

(七)推进节约园林和智慧园林建设

1.推进节约园林建设。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在城市公园绿地建设过程中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尊重现有地形地貌及山水格局,严格保护已有绿化成果,坚持自然生态的建设理念,将节约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2.打造智慧园林。继续在人民公园、碧沙岗公园等市属公园广场开展智慧园林建设工作,将“互联网+”与现代生态园林相融合,建设智慧园林服务平台,建立园林大数据,实现园林管理和养护过程的动态监测,通过平台建设实现游客统计与分析、信息发布、物资管理、植物日常养护、植保、智能灌溉、施肥等智能化管理功能,实现精细化管理,助推智慧城市建设。

(八)完善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管理机制

1.坚持依法治绿。建立健全城市绿线管理机制,严格执行绿线管理制度,出台《郑州市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保护条例》,健全古树名木保护制度和管理技术规程,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占绿、毁绿行为。

2.加强建设项目监管。规范全市园林绿化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严格项目招投标管理,加强行业监管机制和监管体系建设,落实园林绿化全过程监管责任。

3.强化建设质量管控。明确各级各类绿地建设标准,建立园林绿化设计方案分级审查制度,成立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参与园林绿化项目竣工验收,健全和完善园林绿化行业信用管理体系。

4.落实建管并重。加强养护监管和养护经费保障,落实绿地养护监管责任,保障园林绿化养护资金投入,纠正“重建轻管、只建不管”的现象。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站位,转变观念。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经验,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担当起全市大生态、大园林建设的重任,围绕大绿量、大生态、大环境,加快公园城市建设步伐。

(二)规划引领,科学推进。一是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上,结合“主城区—组团—片区—板块”的城市架构,组织修订完善《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30)》,深入研究绿地系统布局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层级融合,构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城乡一体的生态园林体系;二是组织编制《郑州市公园体系规划》,结合郑州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现状,科学制定具有可实施性的公园体系建设目标和实施方略;三是做好各项规划的基础上分步实施,走规划建绿、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路子。

(三)项目驱动,建管并行。一是抓好各类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工、建设和管理工作,在建项目抓质量,开工项目抓进度,待建项目抓开工,并积极谋划和储备项目。二是重视文化内涵与园林艺术的融合统一,打造精品公园、特色景点和园林文化品牌。结合“三个十佳”创建评选活动,打造亮点,以典型引领城市园林景观品位提升。三是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打造精品,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和持续改造提升,实现一路一景、一园一品。

(四)按级负责,分工合作。按照属地管理、重心下移原则,合理划分市区两级园林绿化管理事权,把建设管理的重心下移。市级园林绿化部门主要精力放在做规划、定标准、强监管、抓考核、施奖惩、严执法上,将城市绿化建设和部分市管公园和所有广场、游园、道路绿化等其他公共绿化事权下放县区,充分调动各县市区的工作积极性。把园林绿化工作纳入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政府目标考核,与奖惩挂钩。

(五)简政放权,严格监管。按照市政府要求,通过整合、上解、下放权限等形式,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逐步建立并实行与“绿色图章制度”相适应的审批、监督和验收程序。一是严格对侵占、变更绿化用地的审查审批;二是加强对各类建设工程配套绿化的设计和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督以及工程竣工绿化指标的验收。三是强化执法监管,加大奖惩力度,严厉打击毁绿、占绿等违法行为,保护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成果。

(六)完善机制,科技创新。一是成立园林企业监管机构,培育园林施工、设计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园林苗木花卉产业并逐步拉长产业链,逐步实现园林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二是不断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提升科研队伍素质,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开展科技研发。三是制定园林绿化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在园林科技创新上求突破。研究和破解当前园林绿化工作在生态建设、产业发展、资源管理和改善生态环境领域面临的主要难题,全面提升我市园林绿化水平。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