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2290/2023-00048
  • 郑州市体育局
  • 重点工作
  • 2023-03-14
  • 2023-10-11
2023年郑州市体育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一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及省、市关于体育工作的安排部署,扎实做好2023年全市体育工作,制定本要点。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总目标,纵深开展“三标”活动,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方针,以人民为中心、不断造福人民为宗旨,以健全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重点,大力推动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面提高训练参赛水平,持续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郑州实践中贡献体育力量

二、工作任务

(一)抓基础,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

1.出台郑州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结合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整体规划,出台体育设施专项规划,构建与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体育设施体系。

2.积极推动郑州市全民健身设施三级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县(市)区级、乡镇(街道)级、社区(村)级三个层次对全市健身中心进行分类规划建设。2023年,在主城区完成首批200块体育场地建设任务,其中建成区级健身中心4个,街道级健身中心46个,社区级健身中心150个,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逐步形成以区级健身中心为引领、以街道级健身中心为特色、以社区级健身中心为基础的全民健身设施三级服务体系,打造主城区“10 分钟健身圈”。

3.持续做好民生实事和重点项目建设。在市内主城区更新、新建健身路径200条,新建智能健身驿站20个。完成郑州市市民健身中心项目主体建设,完成郑州市体育健身中心改造装修项目建设

4.提高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水平。贯彻落实国家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政策,通过空间共享、错时利用等充分挖掘场馆内部潜力,提升场馆使用效益;加大场馆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开放服务力度,拓展开放受众;挖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潜力,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提高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率。

(二)优质量,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水平

1.创新发展主题特色活动。利用传统新兴并举、线上线下结合办赛模式,突出“全民健身我参与、体育强市我添彩”主题,创新发展“全民健身百项赛事活动”“千村百镇系列体育赛事活动”“快乐家庭系列活动”“黄河系列体育赛事活动”,以郑州国际马拉松赛为龙头,市级打造10个以上、每个区县(市)打造5个以上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公益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并形成届次。全市各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达到1000项次以上

2.积极培育区域活动品牌。推动“一区一品”全民健身特色品牌建设,鼓励各区县(市)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区域特色项目。支持登封市打造功夫之都,巩固完善武术运动,支持荥阳市、巩义市雪上运动项目,支持经开区等开展赛车运动,支持郑东新区、高新区和经开区开展水上运动,支持上街区开展航空运动,支持荥阳市打造象棋之都。

3.大力发展社区体育。依托节假日和本地资源,以街道(乡镇)运动会和单项联赛为抓手,推动赛事活动进社区、进基层、进校园,围绕“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全年不断线”,广泛开展市民喜闻乐见、小型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促进邻里交往、增进社区认同感。

4.全面提升健身指导水平。国民体质抽样监测常态化开展,持续开展专家走基层服务活动,每个指导站开展5次以上科学健身科普讲座活动。深化体医融合。拓展国民体质监测与医院、高校结合新模式,在试点医院设立科学健身门诊。充分发挥体医融合创新基地作用,将体质健康管理纳入居民健康管理内容,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全年培育、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1600人,市县两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继续教育(技能提高)培训不少于2000人次。

(三)强措施,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1.做强基本阵地。强化体校、少体校龙头作用,加强对后备人才基地、传统项目学校、单项协会、社会俱乐部等组织的管理,积极申创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积极申创和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不断完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后备人才培养水平持续做好向上级训练单位输送优秀后备人才工作,全年完成输送60人目标。

2.做深体教融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学校、民办体育培训机构和其他市场主体积极参与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输送更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进一步推动青少年业余训练与学校体育接轨,继续扩充体教结合训练点,利用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使全市中小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在提高我市青少年健康水平过程中挖掘优秀后备体育人才。与市编办、教育局、人社局等部门共同推动《关于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的实施意见》政策落实落地。出台《郑州市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管理指南(试行)》,加强对校外体育类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

3.做优竞赛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精神,充分利用体育和教育部门各自优势资源,积极搭建赛事平台,完善郑州市青少年(学生)体育赛事体系,形成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强大合力。鼓励区县(市)以各种形式开展体育竞赛,积极吸纳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组织等参加竞赛。全年举办各项目市级锦标赛、单项运动会等青少年竞技体育比赛不少于30项次。

4.做实备战参赛。围绕省运会领先和学青会优异目标,做到有金必夺、有分必争,按照运动会时间、场地、赛制、对手、保障等要求强优势补短板,全力做好河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和全国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的组队、参赛工作,省运会做到全项目、全组别参赛,青运会做到应参加尽参加,并确保两项运动会比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四)增动能,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1.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围绕做大做强市场主体、支持体育科技研发应用、拓宽体育企业融资渠道、培育引进体育人才、夯实产业载体支撑、扩大体育新消费供给、提升体育资源配置能力等,借鉴兄弟地市先进经验,结合郑州市实际,制定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

2.举办引进高水平体育赛事。举办好郑州马拉松、郑开马拉松、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郑州大奖赛等重点赛事。继续申办“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引进英雄联盟、王者荣耀等世界和全国顶级电竞赛事,打造以电竞为主题的潮玩专线,与文化旅游、步行街、夜间经济中的消费场景和消费空间深化联动,吸引更多国内外选手来郑参赛,奋力打造国际体育赛事名城。

3.推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区县(市)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培育一批体育特色鲜明、体旅有机融合的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精品路线、精品项目和精品赛事。加强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加强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非医疗健康干预,为不同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方案或运动指导服务。

4.培育体育产业发展载体。发挥体育产业基地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创建国家、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强化分类指导和因企施策,支持拥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强的本土体育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比较优势、竞争实力的重点体育企业。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参加或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营造氛围、组织活动、服务消费者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5.支持武术产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少林武术品牌资源优势,拉长武术产业链,推动区域特色拳种有序发展,推进武术健身、文化、禅医、康养、旅游、影视动漫、用品制造等深度融合,打造武术产业发展新业态。完成六项少林武术标准化标准的制定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突出政治引领。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全面领导融入到体育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确保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二)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完善好各级各类体育服务组织组织好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解决好“健身去哪儿”的难题,开展科学的健身指导将体育全方位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切实让广大市民动起来、金牌多起来、体育产业强起来。

(三)坚持依法行政。认真履行政府工作部门职能,坚持依法依规办体育。深化体育改革,加快补齐规章制度短板,形成一批具有郑州体育特色、符合上级规定、务实管用的制度成果,确保制定的规章制度立得住、行得通、管得了。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四)持续正风肃纪。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加强体育系统干部职工日常监督管理,紧盯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廉政风险点,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决整治体育行业不正之风,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拿道德的金牌,风格的金牌,干净的金牌”的指示要求,从严从紧抓好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实现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