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6049270/2016-00251
  • 郑州市科学技术局
  • 提案
  • 2016-06-12
  • 2016-06-13
关于加快政企合力改善创新生态的建议
关于市人大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16)332号建议的答复


弓永红代表: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创新生态建设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政企合力改善创新生态的建议 ”收悉。近年来,市政府紧紧围绕中央、省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认真制定出台各项扶持政策,着力推进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并通过召开创新创业大会,向国内外宣传展示郑州创新创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2015年9月份,由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一年一度调研评定的区域创新创业软环境权威榜单——《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显示,郑州市在全国统计的100个地级以上城市中首次进入前十,超越青岛,位居第9位。针对您提出的四项意见和建议,结合郑州市实际,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培育优势企业,示范带动。

我市将积极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1.积极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围绕郑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力强、带动力强的科技型产业龙头企业。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按照“企业出题、先行投入、协同攻关、市场验收、政府补助”的原则建立产业技术研发新机制,支持龙头企业重大科技成果研发与产业化,引导创新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局面。

2.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创新活力十足的“科技小巨人”企业,打造一批成长速度快、发展前景好的“瞪羚”企业,不断做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规模,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对研发投入达到一定比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补贴;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按照新修订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支持推荐符合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使更多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优惠。

3.积极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吸引更多高端创新人才。加快推进创新成果产权改革,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在郑高校、科研院所推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改革。

4.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大对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大幅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及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研发中心(平台),并加大对其建设投入;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积极推进中科院过程所郑州分所建设。

二、关于支持双创平台建设。

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夯实创新创业承载力。一是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快速推进。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特色鲜明、配套协作”的原则,全市高标准规划建设20个集科技企业孵化、创业培育、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科技投融资服务、人才集聚和生活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创业综合体,总面积超过 400 万平方米以上。二是科技企业孵化器稳步发展。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36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10家,孵化面积突破300万平方米。三是多层次的众创空间初步形成。“郑州创客空间”、“黄河众创空间”、“众创咖啡”3家众创空间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管理体系。慧谷咖啡、创业时光咖啡、德诚创业咖啡屋、青竹苑创业咖啡、蛋咖创业咖啡5家众创空间进入全国前100名(数量居中部六省省会之首,慧谷咖啡排名列第六)。“郑州UFO众创空间”、“金源众创空间”、“郑州•慧谷咖啡”、“蛋挞咖啡”、“创富工厂棉花茶馆”、爱创咖啡、“3U咖啡”、“YES众创空间”、“3C咖啡”等近50家创新型孵化器也相继成立。四是校(院)地建设协同创新载体又有新突破。围绕郑州市主导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一批高校结合技术优势,纷纷在我市建立合作机构,目前,清华大学、西安交大、上海交大等50多所高校在我市建设了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或新产业育成中心等载体平台。在市、区扶持政策引领下,一些驻郑高校还利用老校区或现有存量资产、资源改(扩)建孵化器。黄河科技学院精心打造的“U创港”创客工厂、黄河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已形成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郑州大学成立了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出台了支持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在郑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营造“创新在高校,创业在郑州”的协同创新良好局面。

下一步,我市将聚集创业群体、聚合创新资源、聚焦新兴产业,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重点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造活力,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重点实施六个工程,强力推进双创平台和载体建设。

三、关于加强协同创新

我市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吸纳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

1.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优势产业发展要求,瞄准产业高端,加快建设一批市级以上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推动相关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技术攻关团队,形成协同创新的人才支撑。探索完善院地合作机制,充分发掘和利用省内外科技资源,逐步建立市政府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关系。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放实验室、研发设备等科技资源,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设立协同创新成果转化资金,专项用于与郑州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郑州转化的项目。

2.扩大科技对外开放。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对外合作,以财政资金后补助的形式,鼓励支持我市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引进或共建国际研发机构,进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研发,建设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开展国际技术交易,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国际创新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建立院士工作站。制定引进高端研发机构的支持政策,支持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和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在郑设立分支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四、关于对创新型企业实施“精准优惠”

我市将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营造推动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先试试点,用足用活国家促进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增强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符合条件的企业应享尽享。加强对各部门贯彻落实国家、省创新政策的督察力度,促进各项政策的落实,确保创新活动得到有力支持。

 

联系单位:郑州市科技局政策法规处   

邮   编:450006

联系人:张 旭                

联系电话:67181456

 

2016年6月12日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