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2661/2017-00114
  • 郑州市民政局
  • 建议,建议提案
  • 2017-08-20
  • 2017-08-20
郑州市民政局对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 第A106号议案的答复

李雅代表: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老龄事业的关注,您提出的“关于推进社区养老的议案”收悉,根据《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办理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议案的通知》(郑人常〔2017〕8号)要求,A106建议、A134号建议两案并一案,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政策创制,着力打造社区养老良好政策环境

我市先后出台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郑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20余个惠老助老政策文件,相关文件的出台,明确了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完善了政策措施,规范了为老服务相关事项,为我市进一步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了政策支撑。特别是2016年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后,市民政局、市卫计委等12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方案》,并以市政府办公厅的名义予以印发,明确我市医养结合的目标任务,理清重点环节和结合途径,加快推进全市医养结合工作,统筹推进基本养老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调发展,为加快推进全市社区医养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组织保障。

二、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2013年起,我市开始将城乡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纳入《郑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要求各级结合区域内人口规模、养老服务需求等,分级规划城乡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养老服务用房。2014年,我市将新建的90所示范性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理“十大实事”,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工作的通知》,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县(市、区),并投入资金450多万元进行奖补,年底90所养老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同年河南省资助郑州市养老项目建设补助资金180万元,用于3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家12349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平台,2家养老服务机构改扩建设,1家养老服务机构爱心护理补贴。2015年河南省资助郑州市养老项目建设补助资金680万元,其中用于34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340万元,支持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2016年,我市将“20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示范点” 建设项目列入民生“十大实事”,投入资金1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示范点按照建设进度,分两批给予资助。同年,河南省资助郑州市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510万元,用于42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3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示范点奖补。资金投入的加大,进一步推动我市城乡养老服务中心健康快速发展。

三、通过试点推动,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整合社会资源,落实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着力构建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各县(市、区)按照“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老人受益”的原则,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和老年人需求,开展各具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按照60—69、70—79、80岁以上年龄段,每天分别提供不低于1小时、2小时、3小时的服务;三无、孤寡等特殊困难老人的费用政府全部买单,空巢老人的费用政府补贴不低于50%)。一是政府主导,组建队伍,开展服务。金水区针对不同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实现养老服务多样化。建立“家庭养老院”,以辖区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和子女不在本地的“空巢老人”为重点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建立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热线,为辖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成效显著,被表彰为“全国社会化养老服务示范区”;二是政府购买服务,依托辖区专业养老服务队伍开展服务。二七区、中原区、管城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委托专业养老机构为辖区“三无”、孤寡、空巢及其他政府特定的老人提供无偿、低偿的居家养老服务。三是养老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金水区、二七区、上街区、荥阳市、新郑市、新密市等11个县(市、区)采取社会力量投资,市场化运作,政府资助监管的方式,建设智能化服务平台,开通“12349”公益服务热线,整合社会养老、医疗等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援、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生活照料等养老服务。通过区级试点,在我市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一)金水模式。金水区是我国最早一批的居家养老服务示范区,通过加大社区托老站建设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实现社区规范化管理和经营。首先是公办民营,由办事处或社区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用房,委托专业的社会机构连锁管理运营,服务更加专业化;其次是每个社区托老站配备两名公益性岗位,减轻社区托老站经营负担;第三在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引入社会工作,由社工指导养老服务,满足老人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二七模式。二七区政府高度重视,将社区综合养老服务项目作为“温暖二七”建设中“孝老关爱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依托现有社区综合用房,建设“颐养安居中心—普惠照料中心—托老驿站”梯次型养老保障网,全面推进“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设置社区小厨房,重点解决好高龄、独居、残障等老年人最困难的“一碗餐”问题;积极探索“智慧养老”新模式,让老年人分享科技发展带来的快捷与便利。2016年,漓江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被列为全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示范点项目,已按标准建成并投入使用。2017年,二七区计划新建10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由街道办、社区免费提供用房,设立力量参与建设,政府给予奖补支持。目前,王胡砦社区颐养安居中心、惠城社区普惠照料中心、香榭丽社区普惠照料中心已投入运营,能为社区老人提供日托、就餐、康复等服务,还能为有需求的老年人就近提供助医、助诊等服务,满足社区老年人“医”和“养”的需求。

(三)上街模式。上街区所辖办事处全部建成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并把12349信息服务深入到每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形成区、镇办、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养老服务信息全覆盖。采用计算机、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和装备,以智能养老应用为手段、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支撑、小区服务站点为补充,实现了社区机构、居家老人、子女的实时互动和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援、康复护理、长期托养、日间照料、精神慰藉、信息咨询、休闲娱乐、家政服务”等综合性养老服务项目。

四、整合医养资源,推进社区托老机构与卫生机构融合发展。

一是以“片医负责制”为依托,构建“分层级管理”医养结合模式。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进行日常健康管理,并为65周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免费体检服务。开展家庭签约医生护士上门问诊护理服务,解决老年人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需求,对于基层难以处理的病症,通过绿色通道及时转诊至上一层级或更高层级的专科或综合医疗机构诊治,病情稳定后再转回低层级的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根据实际需求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截止2017年6月,全市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81万多份,健康档案管理率达到71%以上,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人数近40万人,为老年人开设挂号、导诊、就医绿色通道的医疗机构达到90%以上。

二是以全市“三级三类”便民服务中心设施建设为契机,将城乡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养老和医疗服务设施纳入便民服务重要内容。各县(市、区)和开发区按照国发35号文的有关要求,结合《郑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及区域内人口规模和服务需求,制定了布局规划,列出了近期、中期、远期建设运营时间表。明确提出新建小区城乡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实行一体规划,同步建设;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条件不成熟的,也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建设。较好的解决了制约养老、医疗服务结合的土地、房屋等问题。2016年,全市新建的“20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示范点”均实现了一体或就近建设,设置了日间休息室、娱乐活动室、医疗保健室、老人就餐室、健身康复室,在满足社区老年人就近日托、就餐、康复等服务的基础上,还为有需求的老年人就近提供助医、助诊等服务,满足社区老年人“医”和“养”的需求。

五、强化行业监管,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

强化行业监管,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的准入、退出、监管机制,指导社区养老服务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要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有临时入托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顾;为有餐饮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偿的就餐、配送餐服务;为辖区内全体老年人建立档案、提供健康咨询、协助康复训练,并根据老年人需求提供上门专业护理服务;组织指导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等服务内容,丰富社区养老活动,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和农村养老服务中心服务的规范化、信息化。

在2016年我市“20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示范点”推进过程中,市民政局专门下发通知,明确选址要求、内部设施、装修装饰建设标准,提供日间照顾、配餐、就餐、健康咨询、康复训练、文体娱乐等服务,并依据建设标准和提供的服务,科学衡量养老服务质量,同时,建立重点工作督查和推进制度。采取定期督查、跟踪复查等方式,对各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示范点建设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六、加强舆论导向,大力宣传社区养老服务

近年来,我市结合“敬老月”系列活动,不断加强舆论引导,在全市广泛开展老龄政策宣传,大力宣传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利用报纸、网络、电台等媒体,对社区养老做的好的进行宣传,大力宣传新型养老观念,倡导老人走出家门,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参加活动,逐渐接受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持续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真正使社区老人受益。特别是2016年, “20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项目列入民生“十大实事”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媒体广泛宣传,成为推动我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有力举措。

七、强化人才培养,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制定出台了《郑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指导意见》,引导中等职业学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高效配置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加大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城乡就业培训体系,鼓励职业学校、技工院校、职业中专根据养老服务业需求安排专业课程,开展养老服务技能培训。目前,全市已设立养老护理员培训实训基地12个。三是积极协调人社、财政部门,将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城乡就业培训体系,投入财政资金,免费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并向合格人员发放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全市已设立养老护理员培训实训基地12个。四是鼓励医护专业毕业生到养老服务机构就业。积极搭建平台,加强养老服务机构与院校的沟通联系,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吸纳就业困难学生,落实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促进了学生就业,提升了养老服务规范化水平。

八、开展慈善助老,助力社区养老服务

近年来,我市科学谋划和实施慈善助老项目,使一大批老年人得到多方关爱和温暖,营造了爱老助老敬老的良好氛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从2011年开始,我市先后推动实施了“安老工程”、“情暖夕阳”、“呵护夕阳”、“乐龄计划”和“爱暖空巢”等10多个慈善助老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惠及社会老人10万余人。慈善助老项目的开展,使社会各界爱心单位、爱心人士的慈善爱心惠及广大老年群体,让更多特殊困难的老人感受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养老事业的关心,并希望您在今后继续关注和支持我市养老事业发展,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17年8月20日

联系单位:郑州市民政局老龄办    邮    编:450007

联 系 人:朱明胤                联系电话:67178225

抄    报:市人大选举工作委员会  市政府督查室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