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3963/2021-00083
  • 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
  • 建议提案
  • 2021-06-10
  • 2021-06-10
关于振兴农村经济,促进企业发展的建议的答复
关于对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B447号建议的回复

张振英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振兴农村经济,促进企业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鼓励农业企业参与农业农村发展情况

正如您在建议中所提:“农村企业对于促进农村的繁荣、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参与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大力引导龙头企业在农村地区投资办厂或实施项目,并支持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截至目前,全市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1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3家,省级龙头企业61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政策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培内与引外相结合,通过有效整合市农业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对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全方位、多渠道支持。一是出台《关于印发郑州市财政资金支持农业企业发展 ( 暂行) 办法的通知》(郑政文〔2014〕173号)文件精神,市财政每年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通过贴息贴保等方式,扶持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十三五”期间累计下达贴息资金近2.7亿元,撬动上百亿社会资金投资农业。二是2019年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若干政策的通知》(郑政办〔2019〕15号),通过贷款贴息、资金奖补、项目建设等政策引导民营企业投身乡村产业发展,培育农业农村新动能。

(二)实施重点项目,吸引民营企业参与农业农村发展

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资金支持,通过实施标准化可追溯“菜篮子”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美丽牧场、环城都市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等项目建设,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农业农村发展。1.种植业方面。“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建设高标准“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3.2万亩,投资15亿元。2015年来,投资10亿元在全省率先建设了180个、总面积15万亩左右的以高效种养、休闲采摘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园。2.养殖业方面。出台《郑州市美丽牧场建设实施方案(试行)》(郑农小组 〔2020〕5号),支持各类规模养殖场申报创建美丽牧场项目,市财政累计扶持资金1500万元,有效推动生猪养殖企业稳产扩能。3.农产品加工业方面。通过贷款贴息、农产品初加工项目,支持民营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开发优质中高端产品,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贷款贴息项目共惠及各类农业企业上百家。4.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坚持以财政投资为主,投资8.15亿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57个,并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5.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方面。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创建工程,对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补50万元、30万元、10万元,对于向上晋星企业,以补差的方式进行奖补。全市现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全国十大精品线路1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58家,农业科普研学基地16家。

(三)加大金融支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2015年筹资3亿元成立郑州农业担保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市财政增资2亿元,注册资本达到5亿元,重点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五年来,农业担保公司不断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模式,针对农业企业先后量身推出“扶贫保”、“富民保”、“龙头保”等系列产品,累计担保4687家,担保金额60亿元,其中新型农业主体和小微企业累计担保4656家,担保金额54亿元。银担合作稳步推进,与18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授信总额48亿元,实现了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政策导向作用。

二、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农业企业紧抓环境政策发展机遇,积极投身到农业农村建设大潮中,在促进农业现代化步伐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对标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定位和要求,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企业发展受困。近年来,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2020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15家,较2015年423家减少近半;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星级企业数量比2019年减少28%。二是受制因素较多。农业企业发展受用地难、融资难等因素制约依然突出。如农产品加工、畜牧养殖、水产养殖、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园区等企业普遍受用地指标、环保、资金等因素影响,经营情况不容乐观,亟待出台相关财政、土地、金融、税收等政策予以支持引导。三是总体竞争力不强。农业企业尤其是种养、休闲类企业普遍存在经营困难、盈利水平较低的状况,有的负债累累退出经营,有的勉强维持举步维艰。加工型企业除了三全、思念、好想你、白象、双汇等为数不多的全国知名企业,大多数企业普遍停留在初加工阶段,科技投入不足,精深加工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产业融合程度不够。当前我市农业多功能开发层次有限,农村产业融合仍以种养业与加工业为主,农业与乡村旅游、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融合不够,制约了效益最大化。

三、下一步将重点做好的几项工作

结合您所提出的建议和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实际,为进一步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业企业发展,下一步市农委将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主体,培育乡村产业振兴新生力量。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强化指导服务,推动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做大做强,为乡村产业振兴培育“领跑者”和“主力军”。一是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在争取国家、省级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关政策的同时,积极和财政部门沟通,继续采取项目建设、贷款贴息、资金奖补、贴担保费、减费降税等政策措施,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农产品收购、科技研发等,加快转型升级,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加大土地流转补贴力度。强化财政支持力度,引导各县(市)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引导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三是强化金融支持。积极发挥郑州农业担保公司在扶持“三农”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协调金融部门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对接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筛选建立含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在内的乡村特色产业融资需求主体“白名单”,量身定制特色信贷产品,精准提供信贷支持,加快打造“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实施重点项目共同扶持、创业先锋共同帮扶等行动计划,着力做好当地主导产业的金融支持。

(二)抓产业,筑牢乡村经济发展基础。一是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立足保障市民对“菜篮子”产品日益升级的绿色健康营养需求,在前期已建成1.8万亩“菜篮子”生产基地的基础上,2021年继续投入专项资金5000万元建设基地5000亩,加快打造一批基地园区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智能化、产品品牌化的高标准“菜篮子”生产基地。继续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建设,对参与项目建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于50%的资金奖补,依托项目建设完善农业生产设施,大力发展一批大蒜、西瓜、草莓、河阴石榴、大樱桃、葡萄、芥菜等特色果蔬种植基地。力争到2025年,创建3-5个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市级、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000个以上,特色果蔬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全面落实发展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市长负责制,加快推进规模猪场新改扩项目,力争生猪存栏提高到100万头,建设10个具有“现代、生态、规范、富民”内涵特质的美丽牧场,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实施农业延链增值行动。落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以六县(市)为重点,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地区发展种植基地或兴办工厂,加强农产品分级、清洗、打蜡包装、贮藏、运输等环节技术、工艺和设施集成配套,提高当地特色农产品就地加工消化水平。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主题,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积极参与的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机制,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研发升级、设备升级、产品升级、品牌升级,加快转型步伐,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三是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业。以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为抓手,积极引导全市农业企业不断拓展农业的休闲功能和旅游功能。到2025 年,全市培育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 60 个。以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省内外文旅企业和村集体、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共同推进乡村旅游、电商等新业态发展。力争用5—10年时间,建成100个左右示范效应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四是实施产业强镇兴村行动。依托国家级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市级产业兴村等项目,以乡村为载体,对我市石榴、芥菜、西瓜、大蒜、草莓、樱桃等特色优势产业进行重点扶持,着力提升生产基地、仓储保鲜、加工营销等设施装备水平, 补齐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短板,引导各地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发展壮大一批优势突出、链条完备、效益明显的乡村特色产业;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创业活跃的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三)抓保障,营造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提升服务水平。树立“店小二”意识和用户思维,为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导和服务。围绕落实市政府“五个一批”工作部署,对筛选的41家成长性较好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帮扶,为每家企业指派一名首席服务官,建立“一对一”长效服务机制。积极配合市工信委实施好领航企业家、头雁企业培育行动,力争用3-5年时间培育壮大一批骨干型农业龙头企业“新秀”。二是强化用地保障。协调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探索出台“点状供地”土地政策,对农业设施、乡村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乡村休闲旅游、康养、文创、“互联网+”农业等乡村产业项目需要使用零星、分散建设用地的,按照建(构)筑物占地面积、配套设施点状布局,在符合乡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前提下,按土地规划用途及点状建设用地控制要求,实行灵活供应的供地方式。鼓励县域内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宅基地整治,移民搬迁旧宅基地腾退节余、村庄建设用地整治复垦腾退和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返乡入乡创业生产经营。三是强化人才支撑。联合组织、人社、税务等部门通过创业担保免息贷款、对农业农村领域创业载体进行资金奖补、实施税费减免等方式,鼓励支持企业家、大学毕业生、农民工、复退军人等到农村开展创业创新。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积极投入农业农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开展合作,实施一批产学研一体化共建基地,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种养新技术、新模式,提高科学种养水平;聚焦生物安全、绿色食品等领域,开发一批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