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吴庆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以开放创新带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现答复如下:
当前,在个别国家对我国实行科技脱钩和人为设限甚至发动科技冷战的大背景下,以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各国加强创新合作,既是提升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破解科技“硅幕”、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需要。对郑州而言,要实现转型升级和弯道超车,以开放姿态吸引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应当成为郑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郑州应以构建全产业链为导向,通过开放创新来扩链、补链、强链。因此,提出以开放创新带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以开放创新带动产业链发展是时代要求
(一)开放创新是全球产业链发展新趋势的新要求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格局在大国博弈过程中不断变化,大国之间在贸易领域、关键技术领域的博弈日趋激烈,这种博弈客观上重塑了全球产业链,使全球产业链迁移和重构进入加速阶段。首先,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步入深度调整与结构再平衡的状态,部分产业链分工抵达“天花板”,产业链上的输出国推动“回归”,全球产业链明显收缩。其次,在新一代通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出现了复杂技术产品、服务业等新型全球化分工形态,推动全球产业链升级和拓展。最后,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部分环节仍面临不稳定因素,芯片等高端工业品受人遏制,装备制造业、消费电子行业产能受到严重影响,各国都意识到产业链完整性的重要。疫情的影响将促使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将趋于本地化、区域化,同时在很多行业将进行重构。在这新的国际背景下,需要以开放创新来适应全球产业链变化的新趋势,以开放创新带动高质量的产业链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二)以开放创新带动产业链升级是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
在“价值链贸易”格局下,中国发展依托的是廉价的劳动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参与国际分工,长期位于全球产业链最底端。随着中国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可利用的土地要素在减少,传统生产要素加入全球价值链的红利已经透支。数据显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36%,下降到2021年的18.9%左右。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64.5%,下降到2021年31.7%。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着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双重压力,价值链高端环节“核心技术”掣肘和价值链低端环节比较优势丧失对中国产业链完备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传统劳动力红利等要素优势逐渐消失的情况下,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依靠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以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各国加强创新合作,既是提升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破解科技“硅幕”、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自主创新,绝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创新。只有开放合作、海纳百川,才能形成创新力更强、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增强产业链的韧性。只有坚持高水平开放下的创新,在创新中开放、开放中创新, 在RCEP及中欧、中非等国际区域合作框架下,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产业链合作机制,在竞争中检验竞争力,在竞争中实现技术进步和升级,在合作共赢中检验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坚持以全球视野推动科技创新,聚焦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跨国企业、国际产学研组织开展多样化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三)以开放创新产业链发展是郑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强调“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当前,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将“制度型开放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一,牢牢抓住重大机遇,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互促共进。对郑州而言,要实现转型升级和弯道超车,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对标对表落实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巩固提升郑州的战略节点地位,以开放姿态吸引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依托四条“丝路”搭建国际创新网络进而助推“科技创新丝绸之路”,应当成为郑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郑州应以构建全产业链为导向,通过开放创新来扩链、补链、强链。
二、郑州在产业链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地区的产业链创新能力就是该地区将新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其核心是促进创新机构间的互动和联系。创新能力的主体是创新型人才,载体是各类创新平台。2022年,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对全国72个创新型城市进行了综合评价,郑州在72个创新城市中排名第21名,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仅排到第5位,武汉排名第六,位列中部城市第一位。合肥、长沙分别位列第八、九位,均位于全国第一方阵,郑州与武汉、合肥有明显差距。
(一)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较弱
目前,郑州已经明确了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现代食品、生物医药、铝加工制品等六大工业主导产业。作为郑州转型升级“一号产业”,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已达到5300亿元,占GDP比重为44.1%。但当地电子信息企业多为外来企业,缺乏本土领军型企业,虽然形成了一批零部件配套产业,但高附加值的企业相对较少。
(二)高层创新人才储备不足
从高层次创新人才上看来,在郑工作的院士有24位,然而,长期科研关系在武汉的院士有81位、长沙有42位,合肥有31位。一个区域对院士的吸引力,需要科研力量的内核支撑,通过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水平创新平台,整合优质创新资源。在中部六省中,武汉、合肥的城市科研实力最强,武汉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及超大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科教基地,武汉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7所双一流大学,这为武汉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合肥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有4个国家实验室、6个大科学装置集群。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中国科学院直属的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大学,为合肥打造科学中心提供了人才支持。就连长沙的双一流高校也有4所,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数量仅次于武汉。创新人才的缺失也直接导致科创型企业的不足,在全国439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中,中部省会城市的合肥共有14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跻身全国前8,长沙有8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武汉有7家,南昌有1家,郑州尚无科创板上市企业。
(三)创新平台尚有欠缺
从创新平台来看,郑州缺乏标杆产业园区。郑州制造业的发展目前主要集中于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国家级产业园区,但从全国国家级园区横向对比来看,缺乏顶尖级标杆。郑州高新区、郑州经开区在经济发展、创新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均落后于周边同类区域国家级开发区。郑州高新区、郑州航空港区和郑州经开区三大园区2020年GDP总和低于苏州工业园区,土地产出效率远低于同类园区。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21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郑州高新区位列第25位,郑州经开区位列第54位,落后于杭州、成都、武汉、青岛、合肥、西安等城市的同类园区。
郑州市国家级产业园与同类园区比较
园区名称 |
面积(KM2) |
2020年GDP(亿元) |
排名 |
苏州工业园 |
278 |
2900 |
4 |
杭州高新区 |
85.64 |
1745.7 |
12 |
武汉经开区 |
489.7 |
1650.31 |
35 |
郑州高新区 |
99 |
515.22 |
25 |
郑州航空港区 |
415 |
1041 |
- |
郑州经开区 |
158.7 |
1122 |
54 |
从大科学装置来看,合肥已经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同步辐射、稳态强磁场三个国家大科学装置,第4个大科学装置于今年3月正式交付启用;已有、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达10余个;武汉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2项。郑州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的建设,实现了全省国家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落户了3家省实验室,并在全力推进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融合发展,“中原之光”(超短超强激光平台)也落地郑州,为郑州再添科研利器。但这些平台都在建设组建之初,等待发力尚需时日。
(四)融资渠道狭窄,主流资本引入不足
2022年上半年,全国发生超3000笔融资事件,但河南省上半年仅发生78笔融资事件。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引主流资本入郑,以市场化资本赋能郑州创新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前郑州最值得突破的课题。合肥以“投资”的逻辑发展城市,连续落地了京东方、蔚来等头部企业,十年间,GDP连跨七个千亿元台阶。目前,合肥建立了“引导性股权投资+社会化投资+天使投资+投资基金+基金管理”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形成了创新资本生成能力。武汉城市圈在2015年就成为国内首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实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为科技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促进了武汉市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依托开放创新,开启郑州全产业链换道领跑新征程
引领河南发展的“十大战略”中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位居首位。郑州的核心优势在于枢纽优势、物流优势、开放优势。郑州要从全国层面与同类城市找差距并迎头赶上,就要以通过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开放创新来构建全产业链,“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构建高质量全产业链,来开启换道领跑新征程,这也将构成郑州高质量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通过引进来的开放创新扩链、补链、强链
郑州是“四条丝路”重要交汇点,对集聚全球资金、人才、物流、技术、信息等要素有先天优势。郑州要通过开放创新来扩链、补链、强链。紧盯产业链细分领域和上下游相关环节,梳理排定产业扩链、强链、补链的关键环节、目标客户,积极开展定向招商、精准招商,加快引进一批龙头项目、高端项目和特色项目,有效打通产业链堵点、连接产业链断点。分产业链编制招商地图和招商政策礼包,为园区开展产业招商提供精准指导和政策支持。围绕产业定位,进行靶向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扩链、强链、补链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形成由点到面的集群效应。进一步放宽外资进入电子信息、汽车装备、高端制造业、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限制,想方设法将沿线国家的产业资源、创新资源高水平“引进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产业链合作机制,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进步和升级,在合作共赢中实现产业链的扩链、补链、强链。
(二)在“走出去”中形成高质量中国品牌的重要产业基地
河南是人口大省,市场优势以及配套体系相对健全,要积极推进精准招商,构建标志性特色产业链,叫响“郑州智造”品牌。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面对主导产业聚而不群的问题,郑州必须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推动一批重大补链、强链项目的招引,加快形成“核心+配套”产业闭环。培育一批行业单项冠军,叫响“郑州智造”。着力打通各产业间、产业集群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多种产业相互嵌套、互为支撑、有机融合的链条体系,打造若干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关键产业链,进而在郑州形成空间上相对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规模化产业链集群。这样的产业链集群是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走向全球、体现高水平“走出去”的重要基地。
四、以开放创新促进郑州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 建议搭建国际合作平台,积极引进高端研发平台。
积极建设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努力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创新平台在郑州布局;积极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宇通客车、郑煤机等创新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引导企业积极设立各类研发中心,支持中铁盾构牵头创建地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充分发挥郑州超算中心作用,加快推进“中原之光”“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新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主动加强与科技部、省科技厅衔接合作,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源,争创国家隧道掘进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二) 畅通国际科教人才交流机制
一是加大高端研发机构引育工作。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组建产业技术应用研究机构,点对接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研究总院等高校院所,引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产业链龙头企业需求,引导高校院所与企业全面合作,通过技术合作、成果开发、项目孵化等方式打造一批产业发展平台。积极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创新联合体建设。二是加大高端人才集聚。面向产业链发展需求,深入实施“1125 智汇郑州”聚才计划、黄河人才计划,大力引进能够引领郑州相关产业发展,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郑创业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团队,集聚顶尖专家和高端团队,培育创新型企业家,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完善人才配套支持体系,大力培养相关基础研究、产业链技术等各类专业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造就尊重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氛围。
(三)通过持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来构建全产业链
以郑州现有产业电子信息、汽车装备、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引导外资投放。首先要按照国家《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进一步放宽自贸试验区和全省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外资引入力度。同时推动强化对制造业吸引外资的支持力度,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提升产业附加值。其次,要首先将外资引入创新能力更强的龙头企业,从而实现创新要素更快的外溢,带动郑州全市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紧盯产业链细分领域和上下游相关环节,梳理排定产业强链补链的关键环节、目标客户,有效打通产业链堵点、连接产业链断点。围绕产业定位,分产业链编制招商地图和招商政策礼包,进行靶向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强链补链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形成由点到面的集群效应。同时着力打通各产业间、产业集群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多种产业相互嵌套、互为支撑、有机融合的链条体系,实现各产业比较优势的相互叠加与系统集成,打造若干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关键产业链。
(四) 打造中原科技城打造区域创新联合体,大力培育企业开放合作创新能力
以中原科技城建设为重点,坚持创新资源内部培育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实施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融合发展专项,把中原科技城建设与省科学院融合发展,作为郑州带头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以中原科技城的创新平台机构为纽带,一端连接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的人才等高端创新要素,另一端连接河南产业发展需求,形成空间载体格局、创新要素配置、产业上下游共生的协同协调机制。具体联合方式,围绕中原产业发展确定科研项目,以项目为载体,鼓励跨区域合作承担重大科技项目,进行省域合作、部省合作等各类产业核心技术协同攻关。通过创新联合体的协同创新,解决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痛点和难点,实现河南产业界为主体的技术成果需求方集群式发展,和高端创新人才、创新机构为主体的优势创新链培育。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和产业相互支撑和协调发展,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
(五) 构建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的服务体系
一是培育壮大科技孵化体系。支持孵化载体引进专业运营机构、人员和先进运营管理经验,提升导师服务能力。建立“投资—孵化—发展—壮大”运营方式,引导双创载体提供更多增值服务,推动各类载体不断发展壮大。二是完善科技金融支持创新体系。研究建立市本级创投基金,加强与各类产业基金、知名创投机构合作,形成各类创投基金高度活跃的科技金融态势。三是厚植创新文化。高标准举办“郑创汇”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搭建创新桥梁和平台,在全市营造尊重创新、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2022年8月10日
联系单位:郑州市科技局合作处 邮 编:450006
联 系 人:胡宏涛 联系电话:67170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