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憬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郑州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课后服务是顺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减轻人民群众教育负担的民心工程,是贯彻落实中央“双减”教育工作决策部署的重大措施之一。郑州市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自然、文化、历史、政治、科技、人才等社会资源,郑州市按照试点城市要求,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参与课后服务工作,更高质量地满足学生对课后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一)明确实施路径
为确保社会资源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郑州市明确了以下工作思路:一是先试点,后整体。根据全市社会教育资源分布特点,具备实施条件的区县(市)和学校先进行试点,再整体推进,按“成熟一个、研究一个、试验一个、推出一个”的思路,引导社会教育资源和场所逐步与学校日常课后服务工作相结合。二是先重点,后普遍。根据当前社会教育资源的现状特点,先选择各种条件相对成熟的社会教育资源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再选择优化基地类社会教育资源。三是先“引进来”,再“走进去”。先对日常“5+2”课后服务中的资源引进进行探索,再对学生走进校外教育场所开展活动进行研究。
目前我市已经同15家校外教育基地开展了一周的“双进”试点活动;并于2022年暑假,组织河南博物院、河南自然博物馆、黄河博物馆等22家校外教育基地尝试开展暑期公益托管活动,涉及电影、传统文化,红色教育、自然、科学探究、手工制作等内容,切实减轻家长负担,受到广大家长的好评。
(二)高位政策引领
为切实提升全市各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水平,郑州市教育局印发《郑州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指南》,在前期工作要求的基础上,专门提出各区县(市)要加强校外资源利用,实施校外公益资源“双进”工程,即引进校外优质课程资源、人力资源“进校园”,引导组织学生自愿“进基地”,充实课后服务内容,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个性化服务。并从资源整合、服务形式、健全机制、审核管理、经费保障等五个方面对校外资源利用进行明确,明确各开发区、区县(市)和学校的职责,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依据,同时给予指导。
(三)挖掘资源供给
各学校充分结合所在区域实际,向社会“寻”资源、向社会“找”场地、向社会“借”人才,丰富学校服务资源供给,扩充学生活动场地,弥补学校人员不足。“寻”资源是指寻求公安、医疗等政府部门,书协、曲协会等行业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组织,以及各类公益组织参与课后服务,丰富课后服务资源供给。如金水区邀请非遗传承组织到校开展非遗类课程,深受学生喜欢。“找”场地是指加强同妇联、共青团、科协等群团组织沟通,挖掘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红色景点、研学基地等校外青少年活动场所,共同开展课后服务,探索开设假期服务场所。管城区内学校结合实际带领学生走进河南省气象局、区党史馆等场所,丰富课后服务形式。“借”人才是指邀请优秀党员、道德模范、退休专家学者,优秀家长代表等,如郑东新区打通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先后聘请奥运冠军孙甜甜、国家一级演员虎美玲等40名特聘辅导员参与全区中小学的课后服务工作;航空港区引入家长志愿者课程,学校通过家委会邀约自愿参与的家长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站位,在工作机制、实施路径、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同时督促各开发区、各区县(市)切实负起责任,做好统筹协调,推进工作开展,努力把课后服务这项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做优做细,从课后服务到课后育人。我们也呼吁人大代表及社会各界了解、支持此项民生实事,多方协同,狠抓落实,取得实效。
2023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