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6049270/2024-00028
  • 郑州市科学技术局
  • 建议
  • 2024-05-24
  • 2024-05-24
关于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的建议的答复
关于市十六届人大第二次会议第B(2024)475号建议的答复

尊敬的唐海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的建议”收悉,经认真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郑州市科技创新整体情况

近年来,郑州市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行动,强化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和支撑能力,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质进位、引领现代化河南发展提供创新支撑。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654.8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5800家;新增科技型企业1500家,累计超1.3万家;2022年度,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7%,高出全国0.13个百分点。科技创新已成为郑州经济增长新引擎,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

二、有关建议的答复

正如您在建议中所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为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优化提升了中原科技城规划,谋划建设了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形成了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三足鼎立”的全省科技创新大格局,郑州市主动融入全省创新发展大格局,从建设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实施创新课题、汇聚创新团队、创设创新制度、培育创新文化,坚持久久为功,努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质晋位提供科技支撑。

(一)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强化创新策源能力。一是建设好中原科技城和自创区两个创新高地核心承载区,推进自创区与自贸区联动发展。二是推进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建设,聚焦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促进一流大学研究院与企业发展实施精准对接,打通产学研合作“最后一公里”。三是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省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在我市布局,持续推进嵩山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等省实验室建设。四是加大对高能级创新平台的支持,对新创建或实现优化重组进入新序列成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牵头企事业单位500万元一次性资金支持,作为共建单位创建成功的,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补;对新创建成功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牵头企事业单位给予一次性500万元奖补,对新创建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牵头企事业单位给予一次性300万元奖补。

(二)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二是鼓励创新领军企业平台化发展,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通过资本投入、技术合作等方式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牵头组建产业研究院,打造成集研发、中试、产业化、工程化于一体的创新联合体,发挥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配置作用,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是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强上市”的梯次培育机制,形成“发现一批、培育一批、入库一批”的工作局面。

(三)实施一流创新课题,形成重大技术成果。集中力量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挂帅”研发专项、协同创新专项和场景应用创新专项等,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实现突破,前沿应用技术试验验证与迭代创新,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和战略性产品。(项目申报条件和支持经费见《郑州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郑州市科技局网站https://zzkj.zhengzhou.gov.cn/政策法规专栏))。

(四)汇聚一流创新团队,建设国家人才高地。实施“郑聚英才计划”,注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建设郑州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一是以省科学院、嵩山实验室、一流大学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为依托,大力集聚高端创新人才。二是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三是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五)创设一流创新制度,释放科技创新活力。一是落国家、省关于激励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简化科研攻关项目过程管理,建立完善有利于创新的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优化以激励、宽容为导向的科研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完善科技风险投资体系,加快推进设立郑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投资平台公司,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在郑设立分支机构。三是持续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地区开展创新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构建开放创新合作机制。

(六)培育一流创新文化,营造浓厚创新氛围。一是大力培育具有郑州特色的创新文化,营造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二是建立完善符合实际的科技伦理制度,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和保障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事业健康发展。三是探索建立符合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特点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尽职免责机制,依法支持改革、激励创新、保护创业。

再次感谢您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支持,我们将加强与您的沟通联系,期待您持续关注科技工作,继续建言献策。

联系单位:市科技局规划处    邮    编:450006

联 系 人:朱永军            联系电话:67177039

                            2024年5月24日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