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3963/2024-00027
  • 郑州市农业农村局
  • 人大建议
  • 2024-05-24
  • 2024-05-24
关于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的答复
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B(2024) 017号建议的回复
尊敬的张永超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郑州市农委高度重视,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政策扶持助力乡村振兴的关注!我们非常赞同您的观点,您针对性的观点对我们很有帮助,对于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培育农业龙头品牌,城市和乡村有机结合,切实提升农民增收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为了加大政策助力乡村振兴,郑州市制定相关措施,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一是出台有关政策措施。我市相继出台了郑州市生态农业示范园、美丽牧场、菜篮子基地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22年,中共郑州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出台了《郑州市关于推动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2024年出台了《郑州市发展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实施方案》。提出并,并结合五星党支部创建工作,引导各乡村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强镇”,扩大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占有率,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的发展。二是实施了一批乡村产业项目。2021年进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的过渡期以来,全市共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2亿元,实施产业项目503个,截至目前,这些项目已全部建成投用,在增加群众收入、扩宽就业渠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夯实农村经济基础方面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同时,争取上级使用市级财政资金实施省、市级农业产业园项目57个,创建省、市级美丽牧场17个,进一步改善了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三是资金政策支持乡村振兴。郑州市通过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例如,在《郑州市脱贫人口增收行动方案(2024-2025年)》中,明确提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帮扶产业的比例分别不低于65%、70%,以支持农村产业的发展。四是发展多元化特色产业。乡村特色产业稳步提升。通过实施菜篮子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园、到户增收等农业项目建设,引导、推动各区(县、市)根据特色资源、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状况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种养特色产业。2020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85万亩、水果27万亩、花卉9.3万亩、中药材3万亩;食用菌产量2万吨;肉蛋奶产量24.5万吨;发展优质水产品9万亩,产量8万吨。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当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步伐。五是培育了一批乡村产业经营主体。截至2023年,全市共培育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0家,其中国家级16家,省级52家,市级102家,年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突破30家,带动全市百万农民增收;三全、思念产销量稳居全国速冻食品行业前两位,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博大挂面、白象方便面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同行业均位列前列;被誉为“红枣行业第一股”的好想你,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同行业独占鳌头。全市三星级以上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精品园区达到48个。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蹄疾步稳,助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六是培育了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成功创建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54个,其中,创建登封芥菜等5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蜜乐蜂蜜等13个农业企业品牌,“绿宝农业”甘薯等36个农产品品牌。
但正如您所说的,我市的乡村振兴还存在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农村产业限制因素较多等问题,同时特色产业发展受土地、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还十分明显。对此,我们也开展了专项调研,计划从加强顶层设计、项目带动、政策支持、人才科技支撑等方面共同发力,努力构建政策扶持助力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
根据张代表所提的几点建议和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实际,为进一步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发展,下一步农委将做好几项工作:
一、强化政策引导,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能
目前,我市正在编制《郑州市加快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强市规划(2022-2027)》。认真落实乡村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就业增收效果好的乡村产业。一是探索实施产业兴村项目。每年投入1亿元以上资金对全市181个脱贫村和产业资源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其它村进行产业扶持,补齐乡村产业基础设施短板,推动乡村产业全面发展壮大。二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地流转补贴制度,加快土地流转,引导乡村土地向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适度集中,加快推进有机农业、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和循环农业等高效种养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快发展小杂果、小杂粮、果蔬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特色手工制造业,培育一批质量优、销路广、卖价好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四是扎实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工作。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各类人才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和理念优势到乡村创业兴业,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要素、开辟新渠道。
二、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新业态
一是充分发挥7亿元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引导作用,围绕我市现代化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因村制宜,评估当地气候以及土地选择适合的农作物发展农业产业,确定发展方向和重点。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规划突出主导产业,同时注重多元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2024年,计划用于产业项目资金占比达到65%以上,且年底前全部建成投用。二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三是积极培育产业经营主体。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争取上级与本级财政资金,通过贴息贴保、资金奖补、项目建设、减税降费等方式,加大对现代化农业产业经营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业经营主体参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积极性。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
三、发展多元化产业,为乡村振兴指引新路径
一是扶持休闲产业,提升乡村品味。加大对和美乡村、精品村扶持力度,引导相关经营主体及村级经济组织从“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色、一村一特”上下功夫,找主题特色,找主导产业,促进村庄改进提升,突显乡村休闲旅游优势;打造多元化休闲产业,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此外,郑州市农委将对我市乡村加强产业引导,对有意向参与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工作的村庄进行评审,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在乡村更加聚集、更加规范、更加有效、更可持续地发展。二是打造产业链条,加快转型升级。健全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业深加工产业,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等一条龙服务。这种打造农业产业链的方式能够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推动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发展特色种植,引领多元发展。引导各地发展“土特产”,做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充分发挥7亿元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引导作用,围绕我市特色蔬菜、水果、小杂粮、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种养业,重点支持石榴、金银花、柿子、花椒、菊花、樱桃等优势特色产业的种植加工技术、基础设施、仓储保鲜、品牌营销等全产业链短板项目。
四、加强城乡有机结合,推动乡村振兴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起城市助力乡村振兴的保障机制。城市应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将助力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二是结合乡村特色,建立起与城市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城市应充分利用其整合社会公共资源的能力和挖掘大数据的信息技术优势,分别对城乡地区进行深入的社会调研,提炼出乡村相较于城市可能存在的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进而因地制宜、因村制宜,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投入,建立起具有乡土特色且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三是根据城乡结合需要,培养大批有意去、乐意留、愿意干的优秀人才。一方面,城市要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转移,并建立乡村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育机制,提升乡村人民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另一方面,适当调整城市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关于乡村人才的培养方案,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政策,鼓励优秀人才到乡村去发展,将自己青春奉献给祖国的大好河山。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郑州市乡村振兴发展的关心与支持!也希望您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