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3165075/2024-00199
  • 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人大建议
  • 2024-05-17
  • 2024-05-17
关于引进人才后的机制保障和政策落实的建议
对市人大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B(2024)146号建议的答复

尊敬的王瑞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引进人才后的机制保障和政策落实的建议”收悉,经认真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完善人才引进后的保障机制等主要做法

结合市人社局职责分工,我们将瞄准引进各类优秀人才,以“郑聚英才计划”为依托,人社局修订出台了11个配套人才引进支持政策,持续改进和加大人才引育政策支持力度:

(一)推行“一事一议”,大力引进保障顶尖人才。今年1月20日,市委人才办印发了《郑州市“一事一议”支持高端人才实施办法》(郑人才办〔2024〕1号),围绕国际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需求,采取量身定做、针对性邀约、同行专家举荐等方式,精准引进全球顶尖级人才、旗帜性人物,“一事一议”提供个性化支持,最高可给予1亿元综合资助。我们将配合市委人才办做好高层次人才各类支持保障。

(二)聚焦重点产业,大力引进支持领军人才。正在修订完善《郑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实施细则》,聚焦服务保障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新引进培养急需紧缺高端人才,认定为A、B、C、D类高层次人才后,分别对用人主体给予500万元、200万元、50万元、20万元的引才育才工作经费支持。对A、B类人才领衔的高端创业团队、高端创新团队分别给予最高2000万元、1000万元项目资助,对创业领军团队、创新领军团队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300万元项目资助。对以项目形式引进的高层次外国专家和团队,给予用人主体最高60万元资助。

(三)强化资金支持,大力引进培育青年人才。近期研究制定了《吸引博士后人才来郑留郑工作实施意见》《郑州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博士)培养专项实施细则》《郑州市学历人才生活补贴发放实施细则》等“郑聚英才计划”配套政策,加大优秀青年人才引进支持力度。一是面向重点企业和市属高校、公立医院、研发机构,遴选一批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博士),给予10万元培养经费支持;遴选一批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领衔的创新创业项目,给予5万—10万元资助。二是对设立国家、省级、市级博士后工作平台的我市用人单位,给予最高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资助;给予进站博士后每人每年10万元生活补贴,国(境)外优秀博士后提高至15万元,资助期限为2年。三是对我市企业引进的博士后给予20万元安家补助,国(境)外优秀博士后提高至30万元。每年选送一批优秀青年人才赴国(境)外培养进修,根据培养时间和层次给予人才3万—10万元资助。

(四)实施青年创新创业行动,大力引进服务潜力人才。从2022年起,持续实施青年创新创业行动,对毕业3年内(海外留学优秀人才毕业6年内)来郑工作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5岁以下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和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给予最高5.4万元、3.6万元、1.8万元生活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和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专科生和技工院校高级工,在我市首次购买商品住房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2万元、1万元购房补贴。

(五)加大遴选奖励力度,大力培育产业支撑人才。研究制定了《郑州市产业骨干人才认定实施细则》,支持企业加大骨干人才培育力度,对认定后的优秀人才给予5万—10万元奖励;择优遴选一批卓越工程师,享受D类人才服务保障待遇。

(六)完善服务保障措施,打造全生态全周期服务链条。修订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配偶就业、职称评定、事业单位引才“绿色通道”、博士后招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才奖励等11个实施细则。推行人才认定“常态化+承诺制+容缺办”“举荐制”“自主认定”等新模式,优化认定流程;贯通省市高层次人才购房补贴、子女入学、医疗服务等优化服务保障;首次将人文社科、文化体育、基础教育、考古文博非遗、社会工作等领域人才和优秀企业家纳入高层次人才认定体系,扩大认定范围;实行高层次人才年度考核和期末评估,优化评估管理,鼓励人才乐于创新、多出成果。

    二、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做好人才政策宣传等主要做法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人才政策覆盖面。一是认真落实“郑聚英才计划”,制定完善11项配套实施细则,加强政策宣传、培训,做好政策落实落地。二是联合市委人才办、房管局、金融局、科技局等组织全市人才政策集中培训、进校入企、外出推介、咨询热线、线上平台、新闻媒体等多种载体,加强政策宣传,提高人才政策知晓度和影响力。健全人事人才政策落实评估机制,对人才政策兑现情况查漏补缺,及时提出意见建议,推动人才政策落地落实。

(二)建立人才信息入库出库管理,实现人才服务保障数据共享。一是深入推进数字人社赋能。加快推进全市人社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持续推进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打造“数字人社”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全市人社业务经办和公共服务纵向集中统一、横向集约整合、纵横对接一体的工作体系。加快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梳理高频事项并实现应进大厅必进大厅,推动“一厅办、一窗办、一网办、就近办、指尖办”“一次办好”,让服务对象“办事不求人、办事最简便”,让人社服务更暖心,实现“人才一件事”32个事项网上办。二是依据人才评估、考核情况,建立人才信息库,做好出库入库管理,便于对接教育、医疗、公安等全市数据共享,服务保障各类人才需求。

(三)筹建“郑州都市圈”人才互动交流平台,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引、留、育、用”蓄势增能。可从全省产业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等统筹考虑,建议利用在郑省市高层次人才数量优势、技术优势、结合全省重点产业链布局,围绕“郑州都市圈”总体布局,省市牵总在郑建立“人才+产业+园区+城市”发展互动平台、跨界交流互动平台,其目的是促进人才互动、知识共享、激发创新思维、加强人才培养、推动经济发展。其主要意义可通过平台建设进而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技术要素融合、推动可持续发展、增强国际影响力,形成中原人才虹吸效应比较优势。联合市团、妇、工会、科协、侨联、工商联等党群及团体组织,多频次、多场景促进互动,适时举办人才相亲会、沙龙、论坛等,争创国家人才吸引集聚平台,形成郑州人才集聚强磁场、“郑州都市圈”等整体推进的人才发展新模式等。




2024年5月17日

联系单位: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综合开发处

邮    编:450000

联 系 人:李照慧

联系电话:67176887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