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2274/2024-00049
  • 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人大建议
  • 2024-06-11
  • 2024-06-11
关于高质量推进郑州中医药强市的建议的答复
对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B(2024)123号建议的回复

尊敬的肖菲代表: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高质量推进郑州中医药强市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郑州以传承为根基、以创新为动力,在建章立制、产业培育、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深耕中医药“沃土”,把中医药资源禀赋挖掘充分、特色发扬光大、优势用对用足,推动中医药强市建设形成了浓厚氛围、呈现出良好态势。

一、政策引领,中医药产业发展全面提速

紧紧围绕示范试点项目工作重点,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明确9个方面31条支持政策,支持中医药企业实施“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以“密二花”等道地药材为重点,支持建设道地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鼓励中药材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产地初加工。获得国家道地药材认证、入选《河南省道地药材目录》的,每个品种分别奖励10万和5万元。据悉,4月13日,在新密市举办的首届郑州岐黄·中医药发展大会上,集中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2个,签约总额125.28亿元,涵盖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能源、现代服务等领域,其中中医药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占比75%,为新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能。积极推动出台《郑州市中医药振兴发展实施方案》,在新密建设岐黄养生产业园,规划建设岐黄文化园、岐黄养生园、岐黄生物科技园、岐黄生态种植园、岐黄颐养园五大园区及20个人文景点,打造集生态文化旅游、文化艺术交流、健康养老养生、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研发为一体的健康旅游项目,促进中医药康养产业融合发展。

二、注重传承,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一是与河南中医药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借助河南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依托郑州市中医院开展市政府与河南中医药大学合作,就“人才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和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合作达成框架性意向,加快推动我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打造多层次“师承教育”体系。邀请国家级、省级知名中医药专家作为师承指导老师,遴选市级中医院的中医药骨干人员拜师学习;在全市范围内遴选中医药专家作为基层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选学术经验继承人;挖掘民间有影响力的老中医、老药工,鼓励其培养继承人;创新“互联网+跟师实践”培养模式,采取脱产跟师学习、线上理论指导等方式,形成覆盖市、县、乡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三级体系。截止目前,已柔性引进8名国医大师和1名院士(王琦、李佃贵、王晞星、丁樱、唐祖宣、张大宁、陈绍宏、雷忠义、仝小林等)。建立8个市级中医药流派研究室,遴选建设基层传承特色疗法工作室28家、县级名老中(老药工)医传承工作室25家。三是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目前,已建成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7个,2023年全市开展集中培训11次。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市级基地能够规范开展10类80项以上,培养县级师资200人;县级基地开展10类50项以上,培训基层提供中医药服务人员1000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6类15项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开展4类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四是实施“名医团队引育工程”“3+5岐黄培育工程”“基层人才十百千培养工程”等,建立完善多层次、多梯队特色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全面提升中医药人才的综合素质。建设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基地20个,对全市具有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或乡村医生证的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共培训师资140人,学员1288人。培养省级名中医5人,市级名中医46人。2023年遴选高层次中医药人才40名,西学中高层次人才50名,中医临床技术骨干人才100名,青苗人才200名。中医药类专业博士2名,专业硕士8名,西学中医师1700名,康复医师54名。五是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对入驻我市的国医大师、中医中药领域院士领衔的“团队+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对新引进的全国名中医,经认定后给予税前200万元个人奖励,在郑首次购买自住住房给予150万元购房补贴或提供不超过150平方米的免租住房;其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最高给予2000万元项目资助。将中医药领军拔尖人才培养纳入郑州人才政策支持范围,遴选一批具有较强成长潜力、引领专业学科发展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进行重点培养,每个培养周期给予每人最高20万元培养经费,支持人才成长为省级、国家级专家。向中医药高端优秀人才发放“服务绿卡”,在全市范围内享受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绿色通道”服务。

三、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氛围愈加浓厚

一是建设中医药文化宣教阵地。建成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7个,在建市级基地15个。打造中医药文化广场6个,中医药文化知识角40个,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单位30个。二是开展中医药文化宣教活动。开展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进家庭、进农村等“五进”活动;举办“百草文化节”“端午艾草香”等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拍摄中医药宣传专题片、创意短视频80余部,发放《漫画中医养生保健素养42条》等宣传品10余万份;在中医医疗机构开展每月一天的中医体验服务,免费提供10余种中医技术服务,受益3万余人次。三是打造中医药文化宣传品牌。邀请国内中医药大家开展“郑州中医名家讲堂”“岐黄高端论坛”“健康大讲堂”讲座,累计受益群众40万人次;在河南电视台开设《岐黄寻宝》专题栏目,累计点播量150余万次,打造岐黄中医药文化名片。通过以上措施,广大群众学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氛围愈加浓厚。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快推进示范试点项目。我市充分利用这一难得机遇,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通过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四大计划”推动学术经验、技术、文化传承和科研创新;通过实施“中医药人才建设三项工程”,成体系强化全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实施“中医药服务管理提升六项行动”,进一步健全全市中医药服务体系、整体提升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通过推动“中医药管理体系创新六个突破”,实现全市中医药事业在管理、投入、预算和财务管理、编制人事薪酬、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突破,争取形成系列支持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通过打造“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大品牌(岐黄道地药材、岐黄中医养老、岐黄中药企业、岐黄文旅康养、岐黄中药材商贸)”,助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快推进“中医药+”服务模式创新。通过推广新密市妇幼保健院“中医药+妇幼健康”服务模式,推动非中医类医院“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旗舰科室”建设,争取生成一批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攻关成果,提升中医药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降低群众就医经济负担,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三)加快推进河南中医药大学与我市合作。创新校地合作新模式,充分利用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学、科研、人才培育方面的资源,依托市中医院等市级龙头中医医院在教学、科研、人才培育等方面积极发力,尽快提升我市中医药医、教、研等能力,尽快把我市建成中医药医疗高地、科研高地,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推动中医药强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四)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促进中医药产业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循环;引导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推进中药材种植、生产、流通全过程质量管理和追溯体系建设,推动中药材种植由重规模求产量向重质量求效益转变;瞄准中医药现代化方向,通过推进发展模式创新、产业业态创新、工艺集成创新、产品研发创新,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中医药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强化标准制定、质量管理和品牌创新,提升中医药产业链安全保障水平,打造中医药产业集群。

(五)强化中医药文化建设。创新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话语表达方式和载体表现形式,构建独具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体系,推出一批中医药文化精品,充分展示中医药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进一步增强民众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六)积极推进中医药立法工作。以地方条例的形式明确中医药管理体系、服务体系、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机制、支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中医药文化宣传和交流合作的保障措施等,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法治保障。目前,《郑州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促进条例(草案)》正在起草制定中,下一步拟主动与立法部门汇报,争取尽早列入立法计划,启动立法程序。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