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婷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将蜜蜂产业纳入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郑州市农业发展的持续关心与支持。收到建议后,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和分析了您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现将有关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蜂产业总体发展情况
蜂产业是典型的畜牧特色产业和扶贫富民产业。目前,我市养蜂业主要分布在荥阳市、巩义市、新密市和登封市。现有2个蜜蜂养殖和蜂蜜加工规模企业、蜂农约1800户,蜂群约7.5万箱,其中意蜂6.3万箱、中蜂1.2万箱。近年来,我局围绕支持保障蜂产业链建链、补链、延链和强链,加强产业规划、政策牵引、技术研发集成、技术示范推广和消费市场培育,指导龙头企业、蜂农合作社、蜜蜂养殖户“三方”紧密联结利益机制建设和蜂企订单收购加工、互联网销售等经营机制建设,蜂产业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蜂产品年产量约3000吨,年产值约1.2亿元。但从整体情况看,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产业规模小、链条短。受疫情影响,我市蜂农兼业生产、零星生产现象普遍存在,蜂群总量仍处于历史恢复期,蜂产品以初级原料方式销售为主。加之全市中蜂养殖规模小,成熟蜂蜜增产潜力小,蜂企开发的蜂王浆、蜂蜡等高附加值蜂产品占比小。蜂产业总体呈现规模小、链条短特征。二是蜂业品牌弱、影响小。目前,我市2个主要蜂产品品牌尚未通过国家名优特新农产品认证和“豫农优品”公用品牌认定,品牌建设工作与蜂企实际生产加工能力不相匹配。加之深加工技术储备不足,品牌打造和品牌推广面临的困难较多。三是蜂农年龄大、老龄化。目前,我市从事蜜蜂养殖的蜂农大龄化、老龄化趋势明显,在春季等重点时段追花夺蜜工作开展力不从心,直接导致原料蜜产量和质量不及预期,直接影响养殖收益和原料蜜深加工。
二、议案办理进展情况
围绕您提出的五点建议,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行业标准、加大科研投入、加大扶持力度以及强化宣传教育”的建议。坚持把蜂产业发展要求写入《郑州市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明确着眼提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水平,为蜂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奠定了政策保障。同时,围绕“十四五”规划落实,我局制定印发《郑州市蜜蜂产业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年)》(郑农〔2023〕54号)文件,明确2023至2025年蜂产业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在具体工作中,通过部门联动、技术合作、项目支撑、资金支持、标准制定、产业培训、技术推广、市场对接等工作融合增效,蜂产业整体发展积极向好。
(二)关于“制定农作物花期农药使用规范和标准,严格管控蜜蜂授粉期间杀虫剂、农药等的施用力度,优化蜜蜂的生存环境”的建议。 一是坚持抓好标准化建设。2024年制定了《成熟蜂蜜生产技术规范》和《北方中蜂繁育技术规程》通过省质监局审定,作为河南省地方标准颁布实施。2025年,申报《蜜蜂生产蜂王培养技术规范》《北方中蜂标准化蜂场建设规范》通过省地方标准立项,完成《蜜蜂安全越冬技术规程》制定,待省质监局审定。初步构建起具有我市特色的河南省蜂产业标准体系,为郑州市乃至河南省蜂产业高质高效发展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撑。二是做好花期放养指导。高度重视花期蜜蜂安全放养工作,每年大田作物“一喷三防”期间,我局就结合花期和蜜源品种,安排畜禽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制定技术方案,指导划定禁放区域和有序转移养殖基地方式,避免杀虫剂和农药对蜜蜂放养影响;安排经作和植保工作部门全面加强果菜和大田作物花期杀虫剂与农药精准施药工作指导,依据病虫害监测数据和发生规律,准确确定施药区域、时间和剂量,避免在蜜蜂活动频繁时段和区域盲目施药。下一步,我局将组织有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花期杀虫剂和农药施用情况监测,并制定花期蜜蜂放养指导工作意见。
(三)关于“要加快建立中华蜜蜂种质资源库和基因库,开展蜜蜂良种选育工作”的建议。一是抓好种质资源库建设和蜜蜂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工作。2021年以来,我局畜牧技术推广部门结合畜禽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同步开展蜜蜂遗传资源调查,通过调查,我市应用于生产的蜜蜂品种主要是北方中蜂和意蜂。目前,河南省尚未建立专门的蜜蜂种质资源库和基因库。下一步,我局计划通过育强群技术指导方式,持续加强蜜蜂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二是加强蜜蜂授粉生态效应研究。我局畜牧技术推广站与山西农科院联合开展了大棚植物蜜蜂授粉技术研究,并在中牟县和荥阳市草莓大棚开展了示范性应用。通过实际应用,大棚草莓坐果率显著提高、畸形果比例显著下降。下一步,我局将持续组织扩大应用验证规模。三是开展技术联合攻关。2022年以来,我局畜牧技术推广站联合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新乡综合试验站合作开展蜂产业新质生产力技术集成研究和应用示范。目前,中国特有品种北方中蜂的高效养殖技术和多箱体养殖技术完成集成和配套,待相关成果计划在年内完成成果鉴定后,大面积推广应用。
(四)关于“出台促进蜂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高蜂农风险应对能力”的建议。一是强化政策扶持。我省每年都在实施“蜂业质量提升行动项目”,对养蜂大县和合作社进行支持,符合条件的均可申报。目前我局已将荥阳市作为项目实施单位向省厅进行了推荐,项目实施单位的申报材料已整理上报完毕,正在按流程编制文件。同时将蜜蜂养殖产业纳入重点脱贫产业,发挥支持保障效能,坚持面向脱贫攻坚重点地区,开展蜂箱公益性捐赠和技术针对性指导。截至2024年,累计捐赠蜂箱4300余套、种蜂100只,惠及400蜜蜂养殖户;2025年计划再捐赠蜂箱300套,用于支持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支持重点蜂企加快成熟蜂蜜生产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建立起蜂蜜产地溯源和质量监测体系。二是培育授粉主体。加强与蜜蜂授粉社会化服务主体沟通联系,协助选址考察,协调科研院校技术资源,达成初步意向,在中牟县建设蜜蜂扩繁和授粉示范基地建设,后续跟进加强联系服务,争取项目尽早落地。2025年,计划完成蜜蜂大棚授粉技术集成,将其作为蜜蜂养殖技术培训的重要内容,针对重点养殖场(户)开展培训,进一步加强授粉主体培育工作。
(五)关于“在培养人才发展方面,推广“公司+农户”或蜂业专业合作社生产模式,稳定促进蜂农增收”的建议。一是加大养蜂方面的技术开发和培训工作,扩大培训范围和群体。2021年以来,坚持将蜜蜂养殖技术培训工作纳入郑州市畜禽产业科技特派员“千人培训”计划,围绕育强群和产成熟蜜,选配业内知名专家担任授课教师,举办专题培训班,目前累计完成培训900人次。组织蜂产业体系人员参加河南省级和国家层面培训8人次,其中2人获得郑州市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1人获得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大赛二等奖、1人获得河南省巾帼科技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通过系统培育,我市蜂产业人才梯度建设工作日趋精准。2025年,计划再开设3期专题培训班,与此同时,遴选蜂产业链生产、经营、管理等领域关键人群,参加郑州市高素质农民培育、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国家乡村振兴人才“头雁”培训和各级组织的创业创新大赛。二是完善合作经营机制。依托蜂企,备案、登记、注册有2个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册社员约160人,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司+合作社+社员经营机制,并通过组织相关企业(合作社)申报河南省蜂产业整县提质增效项目、申报“豫农优品”共用品牌、组织参加国内农产品展销会等方式,支持蜂企(合作社)对接政策项目、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加强品牌建设、有效开拓市场,整体提升全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增加蜂农蜂企(合作社)生产加工效益。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聚焦政策落地,加大扶持力度。积极争取设立郑州市本级财政资金支持,积极组织申报河南省财政资金支持的专项工作;二是深化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升级。推进蜂产业“产学研”平台搭建,加强适用技术的集成研究、配套组装和应用推广,提升蜂产业科技含量;三是培育新型主体,激发人才活力。聚合资金政策、培训政策支持,加快生产型、加工型和复合经营型新型主体培育工作。搭建好郑州市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平台,用好创业创新支持政策,激活产业链上人才创新活力和创业动力;四是拓展市场渠道,强化品牌建设。继续加强蜂企国内、国外展销工作组织力度,支持申报国家名优特新农产品和“豫农优品”公用品牌认定;五是保护蜜源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继续加强“一喷三防”工作组织实施力度,有效监测、有效预警、有效降低蜜源花期杀虫剂、农药对蜜蜂放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