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6049270/2016-00258
  • 郑州市科学技术局
  • 提案
  • 2016-05-19
  • 2016-05-20
关于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建议的提案
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201600015号提案的答复

九三学社郑州市委员会:

您们提出的“关于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郑州市坚持从全局高度和区域角度谋划全市科技发展,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积极践行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强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等称号,科技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获奖、专利发明的能力与层次均取得重大突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预计2015年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8件,比2010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4.8件,位居全国27个省会城市第8位;十二五期间共获科技进步奖1050项,其中国家奖30项。

二是企业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产出主体。企业研发经费、研发人员占全社会总量的比重超过80%等。全市集聚了河南省30%以上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左右的科技型企业、30%以上的上市企业和50%以上的新三板挂牌企业。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全市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72家。预计201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500亿元,比2010年增加3.1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预计达到50%,比2010年增加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位居中部6个省会城市第3位、全国27个省会城市第7位、35个大中城市第15位;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超过20%。

四是对外开放合作持续深化。成功举办了“中国郑州科技成果交易暨高科技人才交流会”;积极参与“河南省科技开放合作北京对接活动”等系列活动;先后与100多家大学、科研院所达成科技战略合作;郑州高端装备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技术交易所郑州工作站如期运营;中科院过程工程所郑州分所建设全面展开;组建了中原经济区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协作网;国家专利河南审协中心和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等平台建设顺利;成功引进浙江大学郑州技术转移中心等6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郑州高新区被认定为国家首批科技服务业试点区域。

五是科技创新环境日益优化。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关于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实施意见》、《郑州市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加快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科技创新氛围和环境更加优化。

六是创新创业工作更加有力。多层次创新创业载体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建设的20个创新创业综合体快速推进。全市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78家,在孵企业5500余家,科技服务机构达260家,科技创新创业者突破3万人。通过完善“苗圃+孵化+加速+园区”的孵化服务链条,打造创新链、融合资金链、支撑产业链、带动就业链。2015年成功举办中国(郑州)国际创新创业大会、首届中国创客领袖大会暨双12中国创客日揭幕仪式、“双创”工作观摩经验交流会和每月一次的综合体建设观摩讲评会等活动。

七是民生科技创新持续加强。科技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城市建设、交通、医疗、饮水安全、节能减排等支持作用凸显,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

您们在“建议”中提出的问题针对性强,提出的五条建议切合实际且十分有见地,对我市的科技创新工作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部署中认真加以落实。

一、完善科技创新的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协调统筹、完善多元投入体系、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健全考核评价体系、贯彻落实政策法规、加强创新氛围营造等。完善科普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科普场馆和科普教育基地的功能。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支持举办各类技术革新和技能大赛活动。探索发展科普文化产业,制定郑州市科普产品目录和相关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和生产各类科普产品。强化创新宣传,广开渠道加强对郑州重大科技成果、创新型企业的宣传。建立快速反应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抢占创新创业文化宣传的网络阵地。建立郑州市创新创业移动端平台、微信平台等,提高新兴媒体对创新创业文化的舆论引导力量。

二、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向,重点支持创新型产业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研发,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改革科技计划立项机制,聚焦产业技术攻关重点,提前谋划科技重大项目,做好重大专项需求咨询、筛选和调研。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方式,加强各类科技计划的统筹协调和有机衔接,加强对科技项目的过程监管。改革科技计划的结项考核机制,建立以成果化、商品化、产业化为主的考核指标体系。试行重大创新项目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制度,完善重大项目验收制度,建立研究成果基本信息社会公开制度。会同财政部门尽快制定出台《郑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郑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三、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一是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加快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推动中心运行体系化、网络化,吸引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运行,促进中心功能早日实现。加强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载体平台建设,培育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搭建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科技成果和技术产品化、商业化和资本化,加快科技成果和技术转移转化。支持转移转化平台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和全国创新网络,积极吸纳外部创新要素,主动承接技术转移。

    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快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下放项目承担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加大对科研人员转化科研成果的支持力度,大幅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支持科技人员兼职取酬,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在完成岗位职责和聘用合同约定任务的前提下,兼职从事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成果转化活动。

    三是大力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依托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河南技术产权交易所、河南省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平台,构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加快建立集信息服务、交易服务和过程服务为一体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类科技中介机构,依据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面向全市开展技术转移和技术合同业务的受理、咨询、评估、行纪、代理等服务。

四是完善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体系,落实政府采购中小企业创新产品的相关措施,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鼓励采用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方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产品或服务的采购比例。建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使用激励政策,健全针对研制或使用单位在产品创新、增值服务和示范应用等环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培养与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全面推进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按照“依托产业集聚人才、创新体制成就人才、优化环境留住人才”的要求,引导人才大量集聚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一只具有国际化视野、专业化素质、开拓性精神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队伍。

二是加快企业家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高校或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留职离岗、高校全日制学生休学创办科技型和创新型企业;鼓励高校面向社会需求,加快推进综合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鼓励高校选聘优秀科技企业家、优秀技师担任“产业教授”,积极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三是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形成重效能、重量化的科学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成果、产品、知识产权等为主要指标的科技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和以企业专利、核心技术、产值、利税等为主要指标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分配激励机制,鼓励人才、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实行股权、期权激励,鼓励企业推行协议工资制、年薪制。

五、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积极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品创新、业态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平台,促进全民创业链快速完善。

一是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型业态。加快基于互联网方式的创新创业发展,推动“四创”经济发展,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催生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绽放新活力。大力发展专业空间众创、互联网平台众创、企业内部众创,加快建设科技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在内的梯级创新创业载体。积极发展研发创意众包、生活服务众包,促进现代服务业升级发展。积极推动社会公共众扶、企业分享众扶、公众互助众扶等众扶方式,降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本。稳健发展众筹,规范发展网络借贷,积极开展实物众筹,帮助创新创业快速实现。

二是推动科技孵化器建设。持续推进“双创”工作,积极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体系。鼓励孵化形态多样化发展,探索建立网络虚拟孵化器、微型孵化器、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孵化器,鼓励有条件的孵化器对外输出孵化服务。创新孵化器运营机制,制定和完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强规范化管理。

三是加快推进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加快推进首批20个创新创业综合体的建设进度,积极谋划创新创业综合体的经营使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建设创新创业综合体。加大对创新创业综合体的宣传,提升知名度,吸引更多创新创业资源入驻。加强综合体的功能提升,注重集成配置孵化器、加速器、配套公寓等科技服务功能。加强创新创业综合体的运营管理和外延服务,建立健全对综合体的监督考评机制。

四是制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普惠性政策。放宽约束性政策,实行普惠性政策;放开市场准入,取消行业限制。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平台,设立中小企业创业基金,健全中小企业创业的免税与减税以及创新产品与服务模式的免税与减税政策措施。大力扶持与培养社会民众的创新意愿、创新概念、创新能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创业创新人才自由流动,让千千万万个创业者活跃起来,汇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

 

                                2016年5月19日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