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3963/2019-00381
  • 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
  • 提案
  • 2019-08-20
  • 2019-08-20
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190639号提案的答复

张晓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坚持开放式扶贫和综合性保障扶贫并重 探索扶贫新方法新途径”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2019年是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市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关键一年,根据国家、省年度脱贫攻坚工作总体安排,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决策部署,坚持目标标准,坚持精准方略,坚持大扶贫工作格局,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结合,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以高质量脱贫、可持续增收、长期有保障、走前头出特色为目标,聚焦重点乡村、特殊困难群体、政策兜底户和影响“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把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以14个重大专项为重点,紧密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实施财政专项扶贫项目456个,确保已退出贫困村(含低收入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已脱贫的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政策兜底保障的1785人综合保障水平不断提高,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人口。

  一、关于完善帮扶配套政策,提高帮扶政策针对性的建议

  我市制定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制定并下发了年度工作要点。明确了市级综合部门承担综合协调责任,制定配套政策并组织实施,抓好牵头协调和行业管理工作;市直业务主管部门运用行业资源落实本部门行业扶贫职责,制定完善行业扶贫政策,抓好政策落实和项目实施的责任分工。深化“N+2”精准扶贫,进一步完善编制大纲,明确脱贫计划编制标准、验收落实标准和责任划分,对所有贫困户制订完善了帮扶计划并抓好落实,户均落实脱贫措施达到14.4项,群众满意度持续稳定在99%以上,《农民日报》对我市做法进行了宣传推介。建立了以对人、对事、对时、对责、对账“五对”为主要内容的推进机制和严格的督查考核机制。“对人”就是把贫困人口识别准,“对事”就是把脱贫措施找准,“对时”就是把脱贫时间节点定准,“对责”就是把责任划准,“对账”就是把扶贫资金使用准,有效破解了“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扶什么”、“怎么退”和“阳光扶贫”等问题。将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制定方案,扶贫、纪检监察、审计等多部门联合发力,加强督查、审计、监督、检查,以作风攻坚促脱贫攻坚。

  项目推进上,按照《关于完善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的指导意见》及《关于规范2019—2020年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我市分别于11月底及12月底两次对2018—2020年三年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进行了完善,并录入国家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入库2018年项目1117个、2019—2020年项目1576个。落实“两个一律”,加强资金监管,874个专项扶贫项目全部竣工,资金报账率96.6%,超过了不低于92%的目标要求。

  加大扶贫专项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郑州市每年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并采取“大专项+任务清单”的预算编制法,加大扶贫资金投入,足额保障脱贫攻坚工作。虽然贫困人口数量在减少,但投入力度不减,2018年投入市、县两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37亿元,其中市本级3.68亿元、县级 2.69亿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占年度财政扶贫资金总投入7.29亿元的87.38%。不完全统计,动员工商企业等社会各界志愿捐赠帮扶资金6亿多元。制定出台了《郑州市扶贫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郑财农〔2018〕1号),要求县级扶贫资金投入不低于市级资金的40%,并且年度资金报账率不低于92%。在资金使用支出范围有明确的规定,对不得用于列支的范围也有具体要求,并且省扶贫办明确了扶贫项目库负面清单,确保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范围的合规性。

  实施困难学生资助工程,资助政策体系涵盖了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四个层次,资助项目多达25个,基本实现了各种办学层次、城市农村的全覆盖。全年共计发放资助资金3.95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8万人次。“控辍保学”工程,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控辍方针,认真落实“依法控辍、以质控辍、以资控辍、以规控辍”的具体措施,切实保障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顺利就学。2018年,根据教育部《常用教育监测指标解释》计算,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为小学100%,初中112.3%,巩固率分别为小学五年级巩固率100.6%、初中三年级巩固率103.7%,均处于较高水平。“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对16岁以下未成年人进行全面普查,办事处民政部门为每个儿童建立专门档案;要求班主任要经常与家长(或监护人)通电话,反馈学生在校情况,沟通教育方法,留守儿童全部纳入老师重点关注的学生之列;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建立沟通心灵的绿色通道;将无户籍留守儿童信息通报公安分局,户籍民警走访入户,逐一落实;建立健全了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保证“应入尽入”等。实施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工程。2018年对全市934所学校,23047名教职工支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资金1.61亿元,人均月补助580.9元。2019年乡村教师数28812人及所需补助经费3.16亿(其中市本级1.08亿),根据《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补助费用增加后,乡镇、村、教学点教师生活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月700元、1000元、1200元。不断加大对贫困群众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三级办学体系,承担了精准扶贫技能培训的任务。主要培训类型为返乡农民工培训、再就业农民工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18年,主要开展了养殖、种植、烹饪、残疾人技能、月嫂、驾驶技术等方面的扶贫技能培训,共计2080次,共计培训人次达12.66万人次。

  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工作,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我市易地扶贫搬迁任工作,主要集中在2016年和2017年。涉及巩义市、登封市、新密市、新郑市4个县(市),计划搬迁总数为1421户5649人,其中集中安置涉及登封市、新密市、新郑市五个安置点,1254户5070人;分散安置涉及巩义市,167户579人。2016年计划搬迁921户4191人(其中登封市435户2144人,新密市239户1170人,新郑市123户455人,巩义市124户422人),2017年计划搬迁333户1458人(其中登封市290户1301人,巩义市43户157人)。截止目前,项目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计划搬迁的1254户5649人已全部实现搬迁入住。

  二、关于完善精准核实机制,提高兜底扶持比例的建议

  根据《河南省脱贫攻坚档案资料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豫脱贫办〔2017〕46号)、《关于做好全省扶贫对象信息采集和更新维护的通知》(豫脱贫办〔2018〕19号)等文件要求,建立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脱贫攻坚档案资料,对贫困户基础信息变化、人口自然增减、帮扶措施等及时进行日常管理。一是做好基本信息核实修正。根据国扶办与公安部贫困人口身份信息比对结果,针对“身份证号一致,姓名不一致”、“身份证号码未在公安人口库中”、“公安部门标注死亡,但扶贫系统未标注死亡的贫困人口”等问题,逐一进行核实,共核实修正数据1807条。二是做好系统信息录入。开展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及省精准扶贫信息管理平台的日常信息录入及维护工作,进行郑州市及各县(市、区)区域概况的采集录入。在3月15日全国数据质量排名通报中,郑州市数据质量名列全省第1、全国第34。三是监测预警问题数据。依托省精准扶贫信息管理平台数据质量监测功能,系统下发问题数据共10个批次,列表下发问题数据共4个批次,指导督促各县(市、区)完成10000多条问题数据修改,每月在线抽查各县(市、区)问题数据修改情况。加强返贫风险监测,开展脱贫成效“回头看”,为全面掌握脱贫户返贫风险情况,省扶贫办信息中心在精准扶贫信息管理平台中新增了脱贫户返贫风险监测模块,对脱贫户中人均纯收入较低、收入结构中转移性收入占比高、家中缺少劳动力、有大病病人等情况,实施重点监测。

  社会保障方面,人社部门为符合条件的2582人农村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口缴纳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建档立卡困难群众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纳入农村低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0.7万人;实施特殊救助,兑现救助保障资金495.8万元,受益人数1.9万人;残联完成了518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2018年下半年,郑州市将低保标准提高到5160元/年,连续三年高于扶贫线。年底前又出台“提标”“扩面”“扣减”“设立渐退期”的低保新政,将补差标准提高20%、将部分重度残疾人直接纳入低保, 同时扣减刚性支出、贫困人口脱贫后给予一年的渐退期,进一步织密织牢保障网,确保不返贫。

  三、关于完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综合扶贫作用的建议

  我市始终牢固树立大产业助推大扶贫理念,紧紧围绕“村村有特色产业、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有集体经济收入、有创业致富带头人、户户有增收项目”的“五有”目标,推广“合作帮扶、社会帮扶、直接帮扶、托管帮扶、代种代养、股份帮扶、资产收益”等七种产业扶持脱贫模式,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畜牧水产养殖、乡村旅游、特色加工、光伏扶贫、电商流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七大类产业,实现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资产入股获得股金,引导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创业获得薪金”三种收益方式。取得良好成效。目前全市181个贫困村中,有145个村发展有特色产业,占比80.1%;115个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72个村有村集体经济收入,集体经济对贫困村的覆盖率达到95%,带贫龙头企业62家,辐射农户7400户2.6万人。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带贫质量。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种产业扶贫带贫模式,切实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一是企业参与合作帮扶、社会帮扶模式。二是直接帮扶、托管帮扶、代种代养模式。

  在市产业扶贫硬仗指挥部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好《郑州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关于落实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郑脱贫组〔2018〕53号),精准施力、创新思路,着力打好产业扶贫硬仗,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坚持因地制宜,实现精准施策;坚持长短结合,巩固脱贫成果;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紧紧围绕产业扶贫“五有”目标深度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政策、资源、资金优先向贫困乡村倾斜,持续强化相关责任部门的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不断制定和完善专项扶持政策,进一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促进贫困地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让贫困人口同全市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四、关于以建设特文化村为切入点,实施文化扶贫的建议

  我市以推进全市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为目标,加强组织,夯实责任,争取市级资金扶持力度,大力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建设力度。目前,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已建成92.87%。把建成10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列入民生实事工程,夯实县级政府在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责任,并通过市财政资金奖补措施,调动各县(市、区)建设积极性,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为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文化保障。大力开展送文艺下乡服务。指导各级专业文艺院团、文化馆站、文化志愿者等优秀文艺资源,依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乡镇文体广场、农村戏台等,开展送文艺下乡巡演、巡展。大力开展各项公益文化活动。坚持举办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舞台艺术送农民”等活动和多种文化节,实现了农村文化活动经常化。荥阳市创作音乐快板《扶贫攻坚惠民心》与情景歌舞《一个都不能少》,到贫困村走村入户进行演出,以艺术的形式使党的扶贫政策深入民心。登封市扶贫题材豫剧小品《山菊花》、河洛大鼓的系列扶贫唱段,在基层进行演出,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与一致好评,让基层百姓享受文化大餐,文化“扶志”、“扶智”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定期举办文化人才业务培训班,帮助贫困村改善文化人才结构、提高文化人才素质。目前全市所有贫困村村均配有文化管理员,每月补助300—600元。其中,中牟县去年投入近32万元,为27个贫困村各扶持一支文艺团队,每支团队给予2千至6万元的扶持资金,用于基层文艺团队购置服装、道具、乐器等。

 

2019年8月12日

联系单位:市农委行业扶贫处    邮    编:450006

联 系 人:陈凯敏              联系电话:67180178

抄    报:市政府督查室、市政协提案委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