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3963/2020-00610
  • 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
  • 提案
  • 2020-08-17
  • 2020-08-17
关于打赢三大攻坚战,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要着重激发人口脱贫内生动力提案的答复
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00131号提案的回复

郭全民委员:

您提出的“打赢三大攻坚战,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要着重激发人口脱贫内生动力”已收悉。现对此项内容答复如下:

一、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整体情况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郑州市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纳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大局中高位谋划、统筹推进,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都市生态农业、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融合、聚焦聚力,把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作为主要目标,坚持质量、精准、激励、标准“四种导向”,狠抓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统筹推进“六个精准”,提出了“四个持续提升”,即:持续提升产业发展、就业创业、生态扶贫、金融服务水平;“四个持续深化”,即:持续深化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电网升级和网络扶贫、人居环境整治扶贫;“六个深入开展”,即:深入开展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扶贫助残、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清零、扶贫扶志等六个方面行动的政策措施,构建起了一整套科学完备、契合实情的脱贫攻坚政策措施。

2014年建档立卡时,郑州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81个村、贫困人口25945户96531人,主要分布在巩义市、登封市、新密市、荥阳市、新郑市、中牟县、航空港区等7个县(市)区,覆盖53个乡(镇),其中巩义市、登封市、新密市贫困人口数量较多,分别达到2.98万人、2.6万人、1.64万人;荥阳市、新郑市、中牟县贫困人口数量在万人以下,分别为0.94万人、0.75万人、0.65万人;航空港区贫困人口数量最少,为877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2916元。

经过近年来的精准帮扶,于2016年完成了181个贫困村的摘帽退出任务、2019年完成了剩余745户1715人的脱贫任务,实现了存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目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334元,是2014年的4.57倍。目前只剩下登封市1户6人未脱贫(2019年新发生的贫困户)。郑州市脱贫攻坚工作连续四年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二、多措并举确保扶贫工作切实有效

1、聚焦重点难点,坚决打好“四场硬仗”。一是坚决打好产业扶贫硬仗。精准谋划产业扶贫项目126个,总投资23895.7万元。截止5月底,全市产业扶贫项目开工率90.5%、资金拨付率37.8%。全力做好农产品销售工作,“农村淘宝”、“邮乐购”、“益农信息社”等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实现对贫困村全覆盖;线上线下相结合,销售贫困群众农产品6000多吨,较好解决了贫困乡村农产品销路问题。二是坚决打好生态扶贫硬仗。安排生态公益林管护和生态护林员岗位88个,人均增收3000多元。林业企业安排贫困人员就业69人,人均增收4800元。拨付退耕还林补贴资金涉及贫困户153户、资金51650元,户均补贴337元。三是坚决打好金融扶贫硬仗。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78103.98万元,当年累计贷款金额2005.08万元,涉及贫困户4779户,户贷率33.61%。累计到位风险补偿金15400万元。四是坚决打好就业扶贫硬仗。截止5月底,全市有就业愿望、有就业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20154人,就业率100%;有培训意愿且符合受训条件的贫困劳动力参加培训18053人,培训率100%,实现了“应就业尽就业、应培训尽培训”的目标。

2、筑牢保障底线,深入开展“六大行动”。一是深入开展健康扶贫行动。持续开展“七免一减”健康扶贫惠民举措,截止5月底,全市享受“七免一减”惠民政策共1.68万人次,累计减免金额595.64万元;30种大病集中救治134人;贫困人口慢病患者签约189人,签约率100%。对重型贫困慢性病患者实行由市级、乡级健康管理服务团队分区域、一对一责任服务管理,每月开展一次登门入户“面对面”随访,每年2次免费健康体检。二是深入开展教育扶贫行动。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优先享受现有资助政策的同时,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三个方面提高了资助标准,上半年,我市下发教育资助资金12460万元。三是深入开展扶贫助残行动。下拨困难残疾人特殊生活补贴1.73亿,“三无”残疾人生活救助补贴358万元、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补助资金56.8万元,全力保障疫情期间困难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为425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适配。四是深入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行动。全力推进拆旧复垦工作,1254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中,应拆除易地搬迁旧房600户,截止目前,已拆除522户,剩余78户计划在6月底前拆除完毕。加快实施光伏、服装加工、种养殖等后续扶持产业,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五是深入开展农村危房改造清零行动。对4类重点对象住房安全进行“拉网式”核查和信息核准,4类对象C、D级存量危房485户,截止5月底,已开工485户,完工466户。

3、完善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四项工程”。一是扎实推进交通扶贫工程。坚持以创建全省“四好农村路”和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为契机,积极推动行政村与自然村、组之间的连通工程,截至目前,181个省级脱贫村全部开通班线客车或公交车;在贫困村2公里范围内合理设置港湾站、招呼站、候车亭或停车站(牌),初步构建了“长途客运、城市公交、城乡客运”为一体的城乡客运模式。二是扎实推进水利扶贫工程。计划投资9583万元,实施122个行政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巩固提升20.4万农村人口饮水条件。截止目前,完成投资2076万元,完成投资率22.7%。三是扎实推进电网升级和网络扶贫工程。深入开展电力网络“进百村”“入千户”“惠万民”活动,上半年完成5个贫困村低电压台区改造治理。所有贫困村全部实现4G网络、高速光纤宽带全覆盖,实现了电力网络城乡同网、同质、同服务。四是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扶贫工程。截至目前,实现全市所有贫困村生活垃圾治理95%以上、“三清一改”基本完成,贫困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普及率65%以上,10个贫困村创建成为“千万工程”示范村。

三、强化工作落实,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1、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统筹抓好战“疫”战“贫”的决策部署,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2次、政府议事会4次、工作推进会4次。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徐立毅和副省长、市长王新伟等市级领导半年内深入基层12人次,对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12个镇39个村进行了实地调研。

2、夯实工作责任。全市8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县(市、区)和23个行业扶贫部门与市委、市政府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各县(市)区与乡镇、县直部门也分别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层层压实责任。

3、开展动态监测,把防止返贫落到实处。人社、医保、水利、卫生、民政等单位实现了数据互通共享。全市累计识别边缘户69户221人,标注脱贫监测户28户95人,标注市级低收入退出监测户10户28人,集中整治工作顺利完成。

4、注重项目管理,打造扶贫精品工程。坚持“早谋划、重管理、保质量”,确保把扶贫项目建设成为高标准、高质量的精品工程。2020年全市共安排实施专项扶贫项目524个,截至目前,已开工459个。

5、突出规范高效,确保资金使用精准。严格落实“两个一律”,严格执行200万元以下项目不再招投标规定,加强项目资金使用和监管,确保每笔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刃”上。2020年全市财政扶贫总投资6亿元,截至目前,已安排5.3亿元,拨付2.2亿元。

6、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按照“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要求,动员全市394名驻村第一书记和1000多名驻村工作队员冲锋在一线,在疫情监测、排查预警、救治防控等岗位上当先锋、作表率。按照“四个优先”的要求,安排护林员、保洁员、防疫消杀、社区巡查、卡点值守等临时性公益性岗位1295个,解决贫困户就近务工就业。扎实开展“三送一强”活动,4月份带贫企业全部复工复产。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实际困难,对4494户生活困难、17974户收入波动大的重点户和致贫风险高的边缘人口开展临时救助,确保基本生活有保障。

四、开展文明建设,根除致贫内因情况

紧扣“激发内生动力,提高发展能力”要求,扎实推进“扶贫扶志”工作,在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消极思想,激发脱贫志气、增强脱贫底气、提升脱贫能力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突出思想“扶志”,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充分学习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选取巩义市、荥阳市、二七区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坚持边完善硬件边挂牌运行边开展活动的原则,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6个县(市)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1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04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投入经费5000余万元,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0000余场次,取得了良好效果。

2、大力开展主题宣传。市属各媒体持续加大脱贫攻坚宣传报道力度,深入开展扶贫扶志行动。挖掘选树扶贫扶志先进典型,开设“脱贫攻坚进行时”“走马乡村看振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化走转改•扶贫扶志郑州行”等专题专栏,刊发相关新闻报道100余条。在河南电视台播出《消费扶贫新模式 邮政助农更扶志》《南村牡丹画“富贵”百姓家》《搬出穷窝拔穷根 迁出幸福新生活》等脱贫攻坚专题节目3期,播发《昔日穷山村 旧貌换新颜》《无臂羊倌曹建新做产业振兴“领头羊”》《红枣甜了咱的村》《大厨回村办企业带富乡邻》等稿件,重点报道我市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和涌现出的先进典型。

(二)突出文明“扶志”,深化文明乡风建设

1、完善乡风文明建设。在全市98%的行政村成立了“一约五会”,通过发挥“一约五会”教育、组织、监督的作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把党员干部自办婚丧活动纳入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内容,严控宴请范围和席桌数量。挖掘各地历史名人和民间文化,打造了一批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村史文化墙。截止目前,建设省级示范文化墙59面、市级示范文化墙145面,累计建设3600余平方米。同时,各县(市)区累计自筹资金1600余万元,先后在454个村庄建设文化墙89000余平方米。

2、扎实推进“孝善敬老”活动。会同市直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全市农村开展孝善敬老活动的通知》,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孝善敬老活动,努力形成家庭孝心养老、社会善心敬老的良好风尚。目前,成立孝善理事会1590个,政府补贴4775140元,社会捐助2872500元,受益老人16443人。加强家风建设,评选首届郑州市文明家庭74户;各县(市)区共评选出星级文明户8299户,文明家庭3932户,“好婆婆”2328名、“好媳妇”2519名、“好妯娌”173名。组织开展“中原好家风”巡讲活动,大力弘扬家庭美德和文明家风。

3、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把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纳入对各地各部门综合考核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建立激励机制,明确对获得市级、省级、全国文明村的,市财政分别一次性奖补10万元、15万元、20万元,所在县区进行一比一配套奖补。明确对获得市级以上文明乡镇的,可享受同级文明单位待遇。今年,我市命名7家2018年度市级文明镇、12家2018年度市级文明村;8家2018年度县级文明镇,400家2018年度县级文明村。扎实开展结对帮扶,组织1046个文明单位与1016个行政村、30个拟建乡村学校少年宫和46个乡镇结成帮扶对子,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三)突出文化“扶志”,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1、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保障农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看戏、读书等文化权益。目前,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达92.87%,到2020年底,可以实现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为所有贫困村配备了文化管理员,每人每月补助300—600元,确保农村文化设施建好后能够管好、用活,切实发挥作用。

2、积极开展文化扶贫。广泛开展“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活动,将该项活动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优先安排演出团队到贫困村演出,截止目前,已演出577场次。推动红色文艺轻骑兵活动广领域、全覆盖深入乡村、社区开展演出,截止目前,已演出3500余场。持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为新密市平陌镇群众捐赠了总价值154万元的物品,并组织专家、文艺工作者为乡亲们提供技术指导、法律咨询、义写春联、拍摄全家福、体检,送上了精彩的文艺演出。积极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2019上半年,组织画家深入贫困地区,写生创作油画作品240余幅;组织曲艺家深入体验生活,创作了《河南方言》《绝对绝了》和曲艺情景剧《遥望》,原创豫剧现代戏《老栗树》、歌曲《水调歌头·扶贫抒怀》获郑州市第二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以群众文化服务薄弱、宗教管理任务重的农村为重点,深入开展“快乐星期天”活动,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各类活动1700余场。

3、优化文化产品供给。加大脱贫攻坚题材文艺精品创作和展演力度,指导文艺院团创排了豫剧《金秋》《老栗树》、大型现代扶贫戏《春暖乱石坡》、音乐快板《扶贫攻坚惠民心》、情景歌舞《一个都不能少》,深入贫困村开展巡回演出,有效鼓舞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大力推进“百姓文化云”建设,百姓文化郑州云平台注册量达10万人次,上线场馆273个,举办活动1668场。

五、下步工作

我们将聚焦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效这一中心任务,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坚持产业扶贫这个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坚持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围绕主导产业,优化带贫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真正融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发挥好金融资金对产业扶贫的支撑保障作用,为贫困户脱贫提供精准金融动力。加强贫困人口就业帮扶,对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实行动态监测,采取返乡下乡创业、鼓励企业吸收等措施稳岗拓岗;对贫困家庭中的半劳动力或弱劳动力,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确保“人人营收,户户不落”。 

 

2020年8月17日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