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3103/2020-00262
  • 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建议,提案
  • 2020-10-01
  • 2020-10-01
关于推动郑州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提案的答复
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00024号提案的回复

尊敬的许颖杰委员:

非常感谢一直以来您对工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您提出的建议答复如下:

一、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成效

“十三五”以来,郑州市持续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规模总量不断提升。全市工业规模连续跃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制造增加值率稳定保持在7%左右。涌现出了宇通客车、中铁装备、富士康、汉威科技、信大捷安、三全食品、思念食品、华晶金刚石、三磨所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

(二)试点示范实现突破。积极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后获批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城市、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国家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和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成功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信家居获评国家工业设计中心,我市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实现“零突破”。培育省级以上各类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平台)1200个,其中国家级151个,郑州制造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坚持调整存量与优化增量并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编制出台《中国制造2025郑州行动纲要》《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规划计划20余个,出台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19年七大主导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为77.9%,比2015年(71.7%),提高6.2个百分点,六大高载能产业比重下降到33.8%,比2015年(40.2%)下降了6.4个百分点。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食品、铝及铝精深加工6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涌现出富士康、宇通客车、东风日产、上汽乘用车等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13家。全市汽车产能由2015年的83万辆增长到2019年的160万辆,宇通客车是全球最大客车生产企业;中铁装备主要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郑煤机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矿综采技术和装备供应商;速冻食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人造金刚石国内市场占有率接近20%。

(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旭飞光电的“光电显示用高均匀超净面玻璃基板关键技术与设备”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宇通客车的“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中铁装备的“异形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设计制作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48家,累计创建制造业单项冠军5个、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培育单位6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9个、质量标杆35个、工业设计中心5个、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5个,工业创新发展水平明显提升。2016-2019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年均增长超过10%,占全市工业比重提升到20.3%,比2015年(15.5%)提高4.8个百分点。

(五)项目建设成果丰硕。成功引进上汽乘用车、恒大新能源、奥克斯、华为、海康威视、紫光集团、中国电子、中软国际、APUS、合晶科技、浪潮集团、创新科等亿元以上项目500余个,签约总金额近7000亿元。上汽乘用车项目于2017年1月22日签署合作协议,6月30日总装线首车下线,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郑州速度”。持续推进智能化、绿色化、企业技术改造,建立市、县(区)、企业三级一体化项目服务平台,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十三五”以来,全市工业项目投资累计突破2800亿元,中铁智能装备产业园、恒大新能源动力电池、上汽大数据中心等626个重点项目顺利开建;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海马第三工厂、郑州合晶硅一期、裕展精密、虏克电梯等659个重点工业项目顺利竣工或达产。

(六)融合发展加速推进。编制实施了《郑州市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2018—2025年)》《郑州市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成功举办第三届全国服务型制造大会、两届世界传感器大会、两届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和两岸智能装备制造郑州论坛,建成省、市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启动中原传感谷建设。累计创建国家级信息化类试点示范项目50个、省级信息化类示范试点项目146个。大力实施“百千企业上云”计划,推动“工业大脑”建设,全市“上云企业”达到1.3万家,占全省的40%。获评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4个、省级43个。强化国防科技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攻关,巩义市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成为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七)绿色发展效果明显。积极压减低效产能,削减钢铁产能260万吨、水泥101万吨、电解铝51万吨、煤炭2038万吨、造纸50.35万吨。对1152家“低小散”企业开展治理整顿,1270家工业企业完成“一企一策”深度治理,全部工业企业开展绿色绩效评价,推进6家危化品企业和11家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退城入园。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建成绿色工厂33个,其中国家级21个,2019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6.1%,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为全市环境攻坚做出了重大贡献。

(八)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18年,生物及医药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容量注射剂生产基地,安图生物的体外诊断系列产品规模居全国前列;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3.92万辆,其中,新能源客车产量居全国首位;拥有信息工程大学、中电科27所等雄厚科教资源,信大捷安、金惠计算机等龙头企业产品国内领先;智能传感器,汉威科技气体传感、新天科技智慧水务终端、辉煌科技铁路信号监测系统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目前,煤炭、钢铁、电解铝、碳素、耐材等高载能行业比重仍占30%以上,工业结构调整压力依然较大,同时,创新水平相对全国先进地市较弱,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缓慢,实现工业转型升级任务仍然艰巨。二是部分集群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部分产业仍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中低端,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较少,如电子信息产业“缺芯少屏”、原材料产业“粗而不精”等。

三、下一步建议

(一)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现代食品、新型材料、铝加工制品和生物医药6大主导产业。研究出台“六大行业”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积极组织实施,推动制造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编制出台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传感器、5G及北斗应用、人工智能、软件信息服务业和大数据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新兴产业,着力推动核心功能板块建设,努力打造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

(三)淘汰出清落后产能。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压减电解铝、氧化铝、化工、造纸、铸造、炭素等过剩产能,对30万吨以下煤矿进行分类处置,倒逼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加快退出。实施《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的实施意见》(郑政〔2020〕8号),实行用地、用能等资源要素差别化管理,开展制造业分类评价,评定A、B、C、D四类企业,支持A类企业做大做强,倒逼D类企业转型发展和淘汰退出。

(四)培育领军型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按照每个县(市、区)不少于3家的原则,在全市重点培育50家左右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领军型企业。健全领军型企业培育机制,完善相应扶持政策,加大对进入“4个500强”企业的支持力度。实施制造业企业高成长三年倍增计划,从全市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筛选出100家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增长速度快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并按照企业增速,分年度、分阶梯进行奖励,推动其加快发展。

(五)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落实中央、省、市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帮助其形成自身突出强项和比较优势,支持中小企业加强与大中企业的协作,深耕行业细分领域。2020年,力争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0家。

(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制定实施《郑州市制造业科技创新专项行动计划》,补好科技创新短板,提升科研资源创新能力,坚持走好开放式创新路子。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汇聚创新引领型人才,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2020年力争引进培育创新发展引领型人才60名以上。培育和引进创新引领型平台,加快发展创新引领型机构,大力引进中科院系统院所、双一流高校等高端创新资源在郑组建研发机构,鼓励创新型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在郑共建研发机构。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着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建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提高产业协同创新能力。2020年力争建成市级及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培育单位1—3家。规划建设沿黄科创带、郑州科技大市场,实施制造业“三品”战略,支持企业创建省级以上“质量标杆”和工业品牌,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订和修订,掌握行业竞争“话语权”。2020年,力争全市创建各类省级以上品牌5个以上,创建5个国家级、省级质量标杆。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借鉴参考您的建议,创新工作方法,加强组织协调,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营造良好氛围,推进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最后,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