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3103/2020-00263
  • 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建议,提案
  • 2020-10-01
  • 2020-10-01
推动郑州市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案的答复
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00028号提案的回复

尊敬的许颖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郑州市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提案已收悉,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市制造业发展的关心。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规划引导,明确发展重点。近年来,郑州市把加快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制定了系列的专项及相关规划。出台了《郑州市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多个综合性规划,均把培育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为重要专项工程。编制了《郑州市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智能制造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引导了全市智能制造工作有序开展。出台了《郑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专项规划,坚持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支撑能力提升、智能化改造、融合化发展、网络化应用、数字技术创新”五大工程,全力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业各领域的深度应用。连续三年制定了工业智能化改造攻坚实施方案,明确了智能工厂(车间)、“机器换人”、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企业上云、工业互联网建设等目标任务和攻坚重点。

(二)突出示范引领,抓实企业项目。坚持“项目带动、项目化推进”,积极创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项目),谋实项目,做强企业。一是大力开展试点示范。建立了国家、省、市三级试点示范体系,天迈科技、光力科技等8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中机六院、金惠计算机等5家企业成为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宇通客车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大信橱柜、郑州三磨所等5家企业(项目)成为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中机六院等8家企业的9个项目获得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专项资金支持。海马企业、嘉晨电器等43家企业成为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好想你、格力电器等63家企业建成省级智能工厂(车间)。二是加大智能化改造投资力度。建立了全市智能制造重点示范项目库,截至目前,已征集项目98个,总投资超过31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5亿元。依托省、市两级重点示范项目库系统,实现项目建设的动态跟踪、监测、服务,中铁智能化高端装备产业园、凌达压缩机智能工厂、科慧科技智能焊接机器人装备智能化工厂等项目顺利推进,智能制造项目投资和项目建设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三是实施智能化改造免费诊断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组织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方面行业专家,对我市200家重点工业企业开展免费诊断服务,对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把脉问诊,为企业实施改造提升进行指导。

(三)强化创新驱动,融合提升发展。坚持把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的智能制造倍增效应。一是加强创新融合,搭建创新载体。围绕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大力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中机六院等单位牵头建设的河南省智能工厂系统集成创新中心等4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已获得省级部门正式认定。以宇通客车等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为主体,建成了2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1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6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是加快融合发展,推动企业上云。出台《郑州市推进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20-2022年)》,围绕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制定步骤明晰的上云路径,为我市企业实施上云提供参考。在“百千企业上云”计划基础上实施“万企上云”行动,先后培育了20家省级企业上云服务商,推动成立了郑州市推进企业上云联盟,截至目前,已服务全市近1.9万家企业上云。中机六院成为我省唯一入围的国家级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牵头承担和参与了《智能工厂建设导则标准研究和试验验证平台》、《互联网+智能工厂协同设计云平台》等20项国家智能制造重大专项任务,形成了“智能工厂建设新模式”。郑州机械研究所等15家企业成为省级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海康威视、明匠智能、航天云网等国内知名解决方案供应商相继在我市落地,郑州市已成为覆盖全省,辐射中部的智能制造方案输出地。三是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围绕我市已入选6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基础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等紧密合作,打造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制造企业提供基础设施、能力交易、应用软件等综合服务。积极培育工业APP,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APP的研发和产业化,智业科技的沃土协同“智”造工业互联网APP应用解决方案获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

(四)制定落实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坚持把政策扶持作为加快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出台扶持政策。先后出台了《郑州市建设中国制造强市若干政策》等,对引进的重大智能制造项目,“一事一议”给予支持;对新建智能制造项目,按照设备投资额的10%进行奖补;对智能化改造项目,按照投资额的20%给予补贴;对获批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的,按照国家支持资金的50%予以配套奖励;对各类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的,给予300万、100万的一次性奖励;对企业上云费用进行70%的补贴。出台了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N”政策,全面加强智能制造企业和项目用地、融资、人才、审批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着力构建加快智能制造发展良好生态。二是广泛宣传政策。通过开展“政策落实进千企”活动,梳理出我市5大类46项智能制造相关惠企政策,汇编成册发放给企业,有效破解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成立市、县两级政策宣讲团,组织各级971名宣讲员开展宣讲133场,宣讲企业1.4万余家。开通了郑州市企业服务网、企业服务热线、工信企业服务微信公众号、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智能制造政策。

推动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一项涉及多个政府部门职能的系统性工程。根据您提出的对策建议,结合市工信局工作职责,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研究制定促进工业大数据发展的专项方案。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工业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信发〔2020〕67号),结合郑州产业实际,研究制定郑州市促进工业大数据发展的专项方案,进一步促进工业数据汇聚共享、深化数据融合创新、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着力打造资源富集、应用繁荣、产业进步、治理有序的工业大数据生态体系。

二、推动企业上云,促进工业数据汇聚共享。 持续推进“万企上云”,落实郑州市推动企业上云行动指南,分行业指导企业将基础设施、业务系统、设备产品向云端迁移,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强化工业大数据采集能力。基础设施层面,重点推动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安全防护等上云,实现计算资源、网络资源集中管理和动态分配,提高数据存储的经济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业务系统层面,重点推动协同办公、经营管理、研发设计等业务上云,提高企业协同能力、运营管理水平和研发设计效率。设备产品层面,重点推动高耗能、高风险隐患、通用性强、优化价值潜力高的设备和产品上云,建立设备产品运行数据模型,开展设备产品在线监测、工况优化、故障预测和远程维护等服务。

三、搭建互联网平台,加快工业数据互联互通。实施工业互联网赋能计划,坚持综合平台、行业平台建设“双路突破”,构建以平台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生态圈,引导平台增强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支撑能力,强化设计、生产、运维、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集成功能,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核心能力。围绕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冷链食品等领域,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其开放企业内部和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打造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支持有基础、有优势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模式,向工业互联网平台转型。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势,提升平台的数据处理能力,面向中小企业开放数据服务资源,提升企业数据应用能力。加快推动工业知识、技术、经验的软件化,培育发展一批面向不同场景的工业APP。

四、深化融合创新,提升高质量发展支撑能力。提升研发设计技术创新能力,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利用数字化、智能化设计系统,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在虚拟仿真的信息化环境中并行、协同地实现产品的全数字化设计,以及结构、性能、功能的模拟与仿真优化,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有效提高产品研发成功率和产品设计质量;提升生产制造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大力实施“三大”改造,推动制造业企业加快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和工艺优化升级,重点引导企业开展“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为核心的技术改造,推进制造业生产过程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组织管理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针对制造业企业人、财、物等现代化管理需求,着力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生产现场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产品和应用服务。

五、强化人才引育,构建完善人才体系。深入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持续推进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领域人才支撑计划、企业家领航计划和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鼓励高校优化信息产业课程设置,开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领域专业课程,不断扩大人才规模。加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加大对新设博士后站点资助力度。支持信息产业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促进产教融合。加快鲲鹏产业学院建设,培养服务鲲鹏计算平台软件适配、迁移和开发的应用型人才。

    六、加强要素保障,营造融合发展良好生态。强化融合发展载体建设,围绕推进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智能工厂、智慧园区以及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双创”基地等载体建设;强化科技资金支持,加大财政资金引导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市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金、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基金等财政专项资金和引导基金,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和试点示范企业创新发展等项目建设;探索建立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专家库服务平台,积极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问题研究、政策咨询、行业诊断、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