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苗吉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建议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对您的建议,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郑州位居中华民族腹心重地,地处“天地之中”。为华夏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核心地区和中国统一王朝最早定都之地。郑州不仅坐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五岳之中岳——嵩山等驰名中外的自然资源,更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黄帝文化、商都文化、黄河文化、嵩山文化、功夫文化等源远流长。子产、列子、韩非子、一行、李诫、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欧阳修等一大批先贤人杰影响广泛。诗歌、民俗、象棋、陶瓷、庄园等文化特色鲜明。二七纪念塔、豫西抗日先遣支队革命遗址等革命文物保存良好、影响深远。
(一)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全市拥有各类文物古迹8000余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和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3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6处。
(二)文物总量和考古发现位居全国前列。目前,郑州已发现史前至秦汉时期古城遗址40余座。郑州地区的考古工作先后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重要考古发现”4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4项,在全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9个项目中,郑州占5个。
(三)博物馆建设发展迅速。目前,郑州市拥有博物馆51家(国有30家、非国有21家),其中,一级博物馆2家,二级博物馆4家,三级博物馆1家。馆藏文物14万余件,珍贵文物2.5万件。一些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建设正在迅速推进。
二、郑州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所做的工作和成效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郑州市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促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古遗址保护利用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考古前置改革”的探索实践,建立了国有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从源头上遏制了基建项目对文物造成的破坏。为解决好文物发展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丰厚的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生,郑州市中心城区启动了以国保单位保护展示为依托的四大历史文化区建设。为加强古遗址保护展示利用,让遗址保护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福祉,启动了“生态保遗”工程,共谋划遗址生态文化公园101处,目前已建成33处,绿化面积近万亩。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古遗址传承文化、服务社会、优化环境、带动发展的积极作用。市政府重点项目、规划2400亩的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一期提升工程也已经完成,考古遗址公园即将开工建设。
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方面,近年来对郑州城隍庙大殿、登封永泰寺塔、大金店中正堂等 50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本体维修保护。维修一处、开放一处,不仅使文物本体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也使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艺术价值更加凸显,更具有观赏性,成为人们休闲娱乐、陶冶情操、接受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公共场所。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文化展示、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切实增强了郑州的城市文化底蕴,让文物保护工作和经济建设实现“双赢”。
博物馆建设和陈展方面,不断拓展博物馆展示化空间,陈展面积14.74万平方米、投资15亿的郑州博物馆新馆及陈展面积7万多平方米、投资5.3亿的省级重点项目“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20年将对外开放。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规划设计、郑州大运河遗产博物馆一期工程正在进行中,郑州樱桃沟早期人类起源遗址博物馆在快速推进。同时,市政府出台了《郑州市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试行)》,对全年考核评估优秀的非国有博物馆在建设、提升、运营等方面进行奖励,加大扶持力度,全力推动全市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
(二)城市文化的对外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成功举办“中国首届考古学大会”“中国考古·郑州论坛”“亚太地区都城遗址与历史城市保护研讨会”“商周青铜器和金文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东亚牙璋学术研讨会”“中国古都学研究高峰论坛”等多个国际性学术会议,不断增强郑州历史文化的社会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成功举办拜祖大典、国际少林武术节、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嵩山论坛、园博会等大型活动,提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让更多人关注郑州,走进郑州。
三、下一步工作的思考与谋划
下一步,在文旅融合方面,我局将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为指引,紧紧围绕全市黄河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中心城区城市文脉“两带一心”城市文化战略格局,深化基础研究,加快郑州地区在黄河文化、国家文明中具有突出意义的典型遗存保护展示利用,构建黄河历史文化主体标城市,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积极构建以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黄河国家博物馆、西山遗址、双槐树遗址、青台遗址、汉霸二王城、大运河郑州段世界遗产和中原考古研究展示中心为支撑的黄河沿线中华文明发展主线文化带,环嵩山地区黄帝故里、新密古城寨、登封王城岗、“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巩县石窟、康百万庄园等重要遗址为支撑的文明起源、农业起源与中华传统文化环嵩山文化带,以郑州商城、郑州第二砂轮厂旧址、二七塔和二七纪念堂等为支撑的中心城区文化核心区,打造我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战略格局。坚持整体开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差异发展的原则,统筹推进市域范围内文物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通过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提升文化资源利用效率,逐步形成“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之间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在今后的保护工作中,也希望您能够给予持续的关注和呼吁,我们也将继续采纳你们所提出的合理而科学的保护建议,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持续走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
2020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