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7445745/2021-00222
  •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建议提案处
  • 政协提案
  • 2021-06-02
  • 2021-06-03
关于将荥阳楚河汉界象棋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案的答复
对省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 第1240813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将荥阳楚河汉界象棋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提案

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中国象棋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和亚洲乃至世界很多地区都有象棋爱好者,是一项普及性比较高的传统智力竞技游戏。荥阳是象棋文化的发源地,荥阳楚河汉界象棋起源于楚汉“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的历史,依托位于荥阳广武山上的“楚河汉界”遗址,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鲜明的竞技特点形成一套独特完整的象棋文化体系,其对弈过程具有文化、教育、竞技和娱乐等多方面的价值,从古至今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尽管如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荥阳楚河汉界象棋文化也面临着新的危机,一方面鸿沟两边的汉王城、霸王城两城遗址损毁严重急需维护,出土的陶器、兵器等文物需要加以收集保护。另一方面象棋文化研究和宣传远远落后于象棋技艺的发展,制约了象棋文化的进一步发扬光大。为此,建议:

    一、将荥阳楚河汉界象棋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传承中原出彩文化

    象棋文化源于荥阳。荥阳地处中原腹地,从市镇广场到村头路边,民间下象棋者比比皆是,这里对象棋文化的探讨和传承千百年延续不衰。《史记》中记载,“项王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鸿沟即“楚河汉界”,位于河南省荥阳市黄河南岸广武山上,楚汉在此一带爆发了“大战七十,小战四十”,最终“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东为霸王城,西为汉王城。荥阳楚河汉界象棋活动和象棋文化在此应运而生,并流传至今。

    荥阳楚河汉界象棋有其独特的特点。其萌芽于先秦,源于战国“六博象棋”,发展于唐,成熟于宋,最终定型于明。荥阳楚河汉界象棋仍然保留着古代的一些象棋制艺,如开局摆放棋子,“将(帅)”不是摆在底线,而是摆在九宫的中心;开局的第一步,必须走帅与将,先把它走到八俏的中心,这叫做“将军升帐”,又叫做“先礼后兵”。

    近代以来荥阳陈氏家族致力于象棋研究,清末秀才陈云彩结合历史传说实地考察汉霸二王城和楚河汉界遗址,总结出包括“象棋开局‘红先黑后’缘起于‘中分天下’后刘邦先动手,后起兵攻楚”等象棋文化知识;作为国粹象棋的起源,荥阳楚河汉界象棋无论是其深厚历史底蕴还是其自身的独特性,都有必要将其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拾中国象棋的文化,让中国象棋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引导中国象棋文化消费的发展,扩大中原文化产业经济效益。

    二、传承象棋文化,促进象棋文化可持续发展

    围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荥阳楚河汉界象棋文化包括“楚河汉界”历史遗迹保护、棋盘棋艺传承、棋文化发扬等多方面内容,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着力搞好鸿沟遗址修复及文物整理。鸿沟遗址包括鸿沟和霸王城、汉王城,两千年来历经黄河水冲刷,楚汉两军对垒的城址大都沦入水中,现存的遗址需要维护。建立成立象棋博物馆,复原楚汉战争模型,梳理象棋起源及历史,修复保护出土的陶器、铜镞兵器等文物,全面系统地收集象棋、棋盘、棋谱等相关物品。

    二是着力做好棋艺的继承。挖掘象棋人才,设立象棋学校(学院),鼓励象棋进校园,储备专业人才。专访棋界老前辈,整理濒临失传的文史、资料,以文字、音像等方式记录存档。鼓励校园、社区成立象棋小组,开展象棋比赛,开设象棋课,搞好普及教育,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优秀人才,使象棋棋艺后继有人。

    三是着力发扬优秀棋文化。象棋运动的真谛“斗智不斗力”源于刘邦“吾宁斗智,不能斗力”,“红”喻汉、“黑”喻楚,根据“两王相见,必有一伤”而制定的“将帅不能见面”的棋规,象棋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建议设立象棋研究院,深入研究象棋文化内涵和价值,编制专著并出版发行。抢救、挖掘、收集失传或濒临失传的文献资料和技艺套路。编写影、视、戏剧本,编辑传奇故事和民间传说。设计研发具有时代性、趣味性的象棋工艺品、纪念品,开展网络直播、讲公开课等,大力推广棋艺文化。

    三、打造象棋文化旅游品牌,弘扬象棋精神

    依托河南象棋文化资源,持续举办中国象棋文化节、楚河汉界世界棋王赛等,增加象棋娱乐设施,设立象棋体验馆,以棋会友,发展象棋文化旅游事业,和河南的好山好水结合起来,策划象棋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弘扬象棋这一国粹,充分融入到黄河高质量发展总体布局,使大美中原和中国象棋精神一起享誉全国,走向世界。



关于将荥阳楚河汉界象棋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史展翔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将荥阳楚河汉界象棋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郑州悠久的历史积淀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既是我市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郑州市非遗保护工作以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为基础,以项目培育和建章立制为重点,不断加强非遗保护、保存工作力度,积极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保护理念,全面推进非遗传承保护与市场深度融合发展。

一、积极做好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评审认定工作

从2008年开始,我市共开展了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评审认定工作,五批河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遴选推荐工作,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遴选推荐工作,同时开展了五批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评审工作,建立起了完善的四级保护名录体系。目前,我市已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6个,省级代表性项目60个,市级代表性项目246个,县级代表性项目791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3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22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693人。

二、楚河汉界象棋文化的传说非遗项目的保护情况

2008年荥阳楚河汉界象棋的传说列入第一批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之后也曾推荐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审,由于在推荐体育竞技类项目还是民间文学类项目上意见有分歧,造成申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没能成功。陈玮先生作为楚河汉界象棋传说的传承人,由于他是省级项目嫘祖传说的代表性传承人,所以未能认定为市级项目楚河汉界象棋传说的代表性传承人。

三、关于象棋非遗项目的情况

象棋历史悠久,萌芽于先秦,源于战国,发展于唐宋。随着时代的变迁,象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简单易学,又变化无穷,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随着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象棋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鲜明的竞技特点在世界文化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尽管象棋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爱好者,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体育项目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象棋这一古老国粹也面临着新的危机,同样有待保护。2006年5月20日,象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申报地区为中国棋院。

荥阳楚河汉界作为象棋文化的发源地,记录了“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的那段历史,鸿沟两边的汉王城遗址、霸王城遗址等历史遗迹,传承着关于汉王、霸王的许多历史故事。为进一步加大对楚河汉界象棋文化传说的非遗保护力度,下一步我们将在顶层设计、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深入挖掘和完善楚河汉界象棋文化传说的文化脉络和历史内涵,为楚河汉界象棋文化传说申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做好准备。持续开展象棋文化宣传活动,扩大荥阳楚河汉界象棋文化影响力,促进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努力提升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在全省中的引领作用。

四、考古科研工作

1995年至1996年,我市开展完成了汉霸二王城遗址的建档工作。2017年和2019年,我市组织开展了两次汉霸二王城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进一步探明了该区域内的地下文物埋藏情况。目前已经研究出版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报告、简报和研究成果,深化了对汉霸二王城及相关文化遗产特点和内涵的科学认知。下一步,我们将根据《郑州市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通过系统梳理黄河流域郑州段文化遗产资源,理清城市历史发展脉络,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遗产资源系统性保护方案,持续弘扬好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强化郑州黄河文化历史主地标地位。汉霸二王城位于荥阳市北部沿黄风景旅游带的最东端,向西与飞龙顶景区、河阴石榴风景区、黄河风光景区、古柏渡旅游区、三国历史文化景区共同构成荥阳市北部沿黄风景旅游带;向东连接郑州市黄河风景名胜区,整体呈现雄浑壮美的大河风光和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郑州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将深入开展汉霸二王城等沿黄区域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典型遗存系统考古科研工作,深化汉霸二王城遗产资源调查、考古发掘、学术研究工作,重点围绕寻找两城南墙城门位置,解剖城门、城墙作永久展示。同时,我们还将组织实施土遗址保护、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以及古都文化研究等科研课题,力争出一批研究成果,以学术研究进一步提升象棋文化的影响力,使郑州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充分彰显。

五、保护规划工作

1986年汉霸二王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荥阳县人民政府在汉王城村汉王城遗址前和霸王城村霸王城遗址前分别竖立了遗址保护标志碑,并在重点保护区四周分别栽埋了标示重点保护范围的界柱。2013年汉霸二王城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引领,将文物资源转化为城市文脉和城市名片,我市研究编制了《汉霸二王城南城墙修缮设计方案》《汉霸二王城保护规划》以及《汉霸二王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等方案。目前,《汉霸二王城保护规划》已通过省文物局批复,我们正在根据省局批复意见进一步完善该规划。《汉霸二王城南城墙修缮设计方案》也已通过省文物局批复,并下拨资金对南城墙实施培土、清理坍塌堆土和栽植乔木灌木、灌浆封护结构裂隙、设置护栏等保护性措施。下一步,我市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保护规划实施中涉及的林地、农用地等复杂手续的办理工作,以推进相关保护工作健康进行。同时,我们还将依法加强汉霸二王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加大对汉霸二王城保护的政策、资金支持,争取河南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倾斜支持,积极与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沟通联系,密切关注汉霸二王城方案规划的申报进程并做好进一步补充资料的准备,为象棋文化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做好基础工作。

六、遗址公园建设工作

为加强古城址、古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明确遗址保护成果,提升遗址保护与社会民生的关联性,我市将文物保护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群众文化休闲相结合,与服务发展、土地升值相结合。2017年初,按照“大生态、大环保、大统筹”理念,提出了“通过生态遗址文化公园建设加强土遗址保护的文物保护系统工程”,即“生态保遗”工程。汉霸二王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项目是2017年首批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项目之一,建设内容包括景观道路、停车场、景观构筑物、景观植物、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2019年我市进一步提出“百家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目标,给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更严的要求。截止目前,生态文化公园内的部分绿化工程已完成,其他建设项目拟定于2021年完成,并对公众免费开放。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引领,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围绕“东强”“西美”“南动”“北静”“中优”“外联”功能布局,努力推进汉霸二王城生态保遗工程建设再上新台阶。

七、博物馆建设工作

近年来,我市注重加强博物馆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博物馆总数达68家。2019年初,市委全会提出“坚持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思路,整合全市古遗址、古建筑等优秀文化资源,打造“四大博物馆群”,研究出台《郑州市博物馆事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用三年时间在全市谋划建设各类博物馆达到100家以上,各县(市、区)推行“1+2+N”的建设方式,扩大博物馆建设规模,形成全市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体系,推动博物馆数量与建设质量双提升。我们将按照您的建议,根据《郑州市博物馆事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和《郑州市博物馆事业发展扶持办法》等相关要求,进一步对接相关部门,充分研究象棋文化博物馆的建设方案,将其纳入郑州百家博物馆建设之中。该馆将考虑在通过开展专题调查、活动征集有关反映汉霸二王城遗址、楚汉战争历史、象棋发展史等出土、流散文物,并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博物馆的资源和空间凝聚象棋文化精髓,建成城市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吸引更多的民众和国际友人前来“打卡”休闲、旅游、娱乐、消费,积极助推郑州高标准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

八、高标准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工作

按照市委市政府“文化强市”战略部署,确立郑州“华夏之根、黄河之魂、天地之中、文明之源”主地标战略地位,我们积极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启动《郑州市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郑州市全域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总体规划》,配合市委制定了《黄河文化博物旅游工作三年行动计划》,高起点谋划以构建“两带一心”城市文化总体格局为抓手,重点抓好沿黄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和中心城区文化板块文物遗址保护利用开发项目建设。荥阳汉霸二王城和青台遗址等,已列入“两带一心”重点项目,我们将加快推进这些沿黄文化带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串联精品文旅路线,系统展示中原地区黄河文化发展主线,助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郑州开封洛阳世界级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高标准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全力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重要策源地和新的增长极。

    感谢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1年6月2日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