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3103/2021-00139
  • 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政协提案
  • 2021-10-12
  • 2021-10-12
关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提案的答复
关于对市政协第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10087号提案的回复

尊敬的苗吉寅委员:

您提出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提案已收悉,提案针对我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中肯綮的建议,现我局结合自身工作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工信系统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做强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优化服务链,推动我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重点项目加快集聚。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工业投资增长20.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2.6%。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达38.8%、提高8.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33.3%、提高6.4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产业比重降至26.2%、降低0.4个百分点。紫光、浪潮、中软国际等重大项目落地,培育国家绿色工厂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新增“两化融合”贯标对标企业438家。新增“接链”企业2837家,“上云企业”达到3.2万家。

一、做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目前,全市拥有全国41个行业大类中的38个,2020年工业企业达到1.6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86家,百亿级企业13家。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现代食品、铝加工制品6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2020年,六大工业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81.5%,比2019年提高3.6个百分点。

  (一)电子信息产业。拥有富士康、创酷等整机企业40家,智能手机产量占全球七分之一。信创产业加快布局,引进了紫光、浪潮、长城、华为等国内头部企业。网络安全、人工智能、5G及北斗、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产业快速发展。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

   (二)汽车产业。现有宇通、东风日产、郑州日产、上汽等6家整车生产企业和150余家零部件核心配套企业。其中,宇通客车是世界最大的客车生产企业,年产客车近7万辆。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产能60万辆。东风日产和郑州日产产能达到53万辆,是东风有限公司重要的生产基地。

(三)装备制造业。拥有中铁装备、郑煤机、恒天重工、格力、海尔、宇通重工、中车四方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其中,郑煤机是中国煤机行业第一品牌;中铁装备是国内最大的盾构机生产企业;恒天重工是国内最大的纺织机械成套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装备生产企业;格力、海尔在郑州各有600万台(套)空调生产产能。

  (四)食品制造。在冷链食品、休闲食品、面制品等行业领域拥有一批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中,以三全、思念为代表的速冻食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好想你是中国枣业第一品牌。2020年现代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

  (五)铝加工业。郑州是全国最大的铝加工基地之一,年铝加工能力超过500万吨,聚集了豫联集团、明泰铝业、登电等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企业,拥有氧化铝、电解铝、板带箔、铝型材、铝终端制品等众多产品。2020年全市铝加工制品业同比增长11.1%。

  (六)新型材料产业。拥有天瑞、嵩基、新登等一批水泥行业重点企业,特种水泥占全国总量的80%。耐材产量占全国30%。超硬材料产业拥有华晶、四方达、三磨所、郑钻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人造金刚石国内市场占有率接近20%。

2020年全市新型材料产业同比增长1.7%。

二、加快科技创新,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一)优化创新布局。紧抓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把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让位给科创产业,形成“一廊两翼、四区多点”创新空间格局。“一廊”即黄河科创走廊,将自创区、中原科技城、智慧岛、鲲鹏软件小镇等串联起来打造沿黄科创带;“两翼”,围绕高新区综合创新中心的科创西翼和围绕郑东新区综合创新中心的科创北翼,打造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发动机、中原地区科技创新策源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四区”,发挥航空港区、经开区、金水科教园区、白沙创新区等重要产业平台作用,打造产业技术创新与转化中心;“多点”,依托32个城市核心板块,谋划建设一批特色创新创意平台和街区。

   (二)推进自创区建设。自创区集聚了全市76.2%的高新技术企业、65%的科技型企业、69.7%的高端创新人才、84.6%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全省率先推行工商业兼容用地(M0)及新型工业用地(M1A)模式,有效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核心区企业登记注册实现零成本当日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最短22天最长61天;中原科技城建设全面启动,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三)壮大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开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互动发展。2020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70家,数量达到2918家,新培育科技型企业1861家,总量达到7846家,推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四)集聚创新人才。深度对接“黄河人才计划”,以精准措施实施引才、用才、留才,截至目前,人才计划已经连续实施四批,累计引育各类高层次人才1042名,建设院士工作站113家。泛锐熠辉陈豫增专家团队研发的“万米水深浮力材料技术”“某装备用碳化硅涂层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制约我国关键装备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五)引进培育创新平台。针对创新资源不足的问题,瞄准中科院下属院所、原985高校及央企研究院持续发力,浙大、中国地大,中科院过程所、计算所、微电子所、苏州医工所等先后在郑建设新型研发机构33家。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在郑州布局。持续推进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设各类研发平台3547个,其中国家级56个、省级1297个;全市已被认定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7家,拥有全省唯一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超算郑州中心)。

   (六)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引作导用,持续实施各类研发、创新人才及后补助专项,激励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201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236.7亿元、增长27.8%,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5.3个百分点和9.7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04%,首次突破2%,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0.21和0.2个百分点。

三、强化服务意识,营造产业良好生态

   (一)开展“三送一强”活动。坚持“三送一强”活动常态化,一是送政策,组织开展“政策落实进千企”活动,编印发放涉企政策汇编,采取线上线下多种形式,指导企业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制作3000张服务卡和1000个政策汇编U盘免费发放企业。二是送服务,开展领导干部联系分包领军型企业和省市重点项目专项活动,强化点对点联系服务,今年以来,共受理企业反映问题1483个,解决1468个,问题办结率达到98.9%。三是送要素,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用工、用地、资金等要素瓶颈,协调督促有关部门第一时间解决。认真落实新型工业用地管理意见、拓展发展空间保障工业用地需求等政策。强力推进“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全市9617家工业企业开展评价。四是强信心,在切实解决企业问题同时,引导企业坚定发展信心,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大力提升企业家素质。实施“优秀企业家领航计划”,建立培养名录,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培训考察活动,加强对企业家素质提升,先后举办郑州企业家大讲堂11场,累计参会企业家4000人次。联合清华大学、深圳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举办郑州企业家专题培训班9期,通过学习经典案例、考察先进典型,提高企业家把握大势、创新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能力。实施青年企业家成长计划,突出培养新生代企业家,实行新生代企业家培养“导师制”,选择著名企业家担任导师,探索“以企业家培养企业家”的新模式。

(三)着力实施企业培育专项行动。一是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小微企业。建立个体工商户培育清单,提供政策落实、财税代理、法律咨询、融资等服务,促进达到小微企业标准的个体工商户全部转为企业。二是支持小微企业升规上企业。建立“小升规”培育清单,对清单内企业财政资金予以倾斜、小企业转贷引导和风险补偿基金优先支持,对首次升规入库企业给予财政资金奖补。三是支持规上企业加快股改上市或挂牌。建立上市培育清单,重点在降低股份制改造成本、引进培育高水平中介机构、实施精准辅导培训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鼓励政府投资基金投资股改上市重点培育清单企业。

(四)持续推进“四项对接”活动。一是开展产融对接活动。推荐200余家企业入选河南省“育鹰计划”,推动形成信息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银行+保险+政府”融资新模式。鼓励商业银行依托纳税信用创新信贷产品,推动税务部门、银行信息互联互通,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二是组织产销对接活动。依托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举办形式灵活、针对性强、见效快的精准产销对接活动,推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开展工业企业与市重点项目、建筑企业,大型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等产销对接活动,推动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和协作配套。组织开展“十百千”产销对接活动,组织14家重点工业企业与市重点项目、政府投资工程开展精准产销对接活动,举办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启动“郑好有”线上产销对接活动。三是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联合国内知名高校、研究院所举办校企对接活动,推动共建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四是开展产业与人才对接活动。做好用工对接、产教对接,保障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搭建企业人才需求和就业信息对接平台。充分利用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等人才招引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现场招聘活动,助力我市优秀企业与产业人才互利共赢。

四、下一步工作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数字化为基础,着力推进调结构、促转型、扩增量、强主体等重点工作,积极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强市,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健全完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研究出台“十四五”先进制造业、工业用地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年度推进专案、绩效考核方案,强力推动实施。二是提升产业能级。围绕重点产业强链补链,绘制“四个图谱”,实施“四个一”推进机制,做实“链长制”,打造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共建产业链金融平台,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三是压减落后产能。持续推进工业企业“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大力实施“亩均效益”创新引领、领跑者、提升三大行动,推动资源要素差异化配置。

(二)着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一是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稳定富士康手机产能,加快建设世界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推动长城、浪潮、紫光信创计算机整机研发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培育信创产业;加快打造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启动区建设,塑造全球传感器产业的“郑州”符号;推动华锐光电、芯证、合晶硅材料等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重点项目建设;围绕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建设深入拓展一批5G应用场景,重点推进实施好2021年度139个5G项目,5G 基站数量达到2.4万个;全力支持中原科技城、金水科教园区、鲲鹏软件小镇等园区建设,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特色软件名园,积极创建中国软件特色名城;二是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实施10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为全市200家规上工业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入户诊断服务,形成3个行业方向的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培育省级智能工厂(车间)15家,持续实施“万企上云接链”行动,实现上云企业突破4万家,接链企业突破5000家;加快工业互联网推广应用,构建以平台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生态圈,培育2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并试运行,汇聚国内知名服务商30家;促进融合创新发展,推动300家企业实施两化融合贯标对标,培育省级以上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服务型制造示范各15家。

(三)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是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大力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积极对接大连理工郑州研究院、哈工大郑州创新研究院等大院名所,制造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保持在50%以上。二是强化市场主体培育。紧盯80家引领型龙头企业,加强服务,强化保障,新增百亿级企业1-2家。研究出台支持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做大做强政策,推动培育2000家“三高”企业实现高速成长和高质量发展。引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00家。三是加强人才支撑。发挥“黄河人才计划”系列政策优势,深入实施重点产业人才支撑计划、企业家领航计划和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新培育引进重点产业紧缺人才700名,选树200名领军型和成长型企业家:实施“十万码农”培养计划,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四是强化金融支持。积极落实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发挥15亿元应急周转资金和风险资金池作用,建立重点行业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共享平台,鼓励金融机构为制造业企业发放中长期贷款,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