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3103/2021-00178
  • 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政协提案
  • 2021-10-13
  • 2021-10-13
关于强化科技 创新赋能数字经济 引领产业升级提案的答复
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10741号提案的回复

民建郑州市委:

贵单位提出的《强化科技创新 赋能数字经济 引领产业升级》(第20210741号)提案收悉,感谢贵单位对全市产业数字化转型及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局对该提案高度重视,组织人员与建议委员进行专题讨论,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吸收提案建议,科学谋划相关工作,切实推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郑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扎实开展结构调整、项目建设、试点示范、企业服务等工作,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近年来,郑州市坚持调整存量与优化增量并举,编制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郑州行动纲要》《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20多个规划计划,制定实施了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N”政策,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市拥有全国41个行业大类中的38个,工业企业达到1.6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18家;2020年郑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在35个大中城市排名第7位,在全省排名第1位,取得近20年来最好位次;围绕产业链条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现代食品、铝加工制品6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涌现出富士康、宇通客车、东风日产等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13家,主导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81.9%,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达到38.8%,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二)项目建设成果丰硕。近年来,全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成功引进上汽乘用车、中国长城、奥克斯、华为、海康威视、紫光集团、中软国际、浪潮集团等亿元以上项目639个,项目总金额7371亿元。中铁智能装备产业园、上汽大数据中心等719个重点项目顺利开建;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海马第三工厂、华锐光电项目、郑州合晶硅一期、裕展精密、虏克电梯等757个重点工业项目顺利竣工或达产,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特别是上汽乘用车项目,5个月内实现了从签署协议到总装下线,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郑州速度”。同时,全市连续三年实施了智能、绿色、技改“三大改造”的项目谋划和建设,建立市、县(区)、企业三级一体化项目服务平台,对项目持续跟踪服务,2020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长20.9%,再创新高。

(三)示范引领持续发力。近年来,郑州市持续开展产业创新示范载体建设,成功创建了一批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试点示范,先后获批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城市、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等。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成功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信家居获评国家工业设计中心;中铁装备、宇通客车等40多家企业成为国家级、省级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我市培育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国家级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平台)达到213个、省级1100余个。通过试点示范项目的创建,促进了产业技术、模式的创新研究和试点应用,为全市产业发展倾注了创新动能。

(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郑州市深入开展企业服务活动,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大力实施“优秀企业家领航计划”和青年企业家成长计划。2020年以来,先后举办郑州企业家大讲堂11场,累计参会企业家4000人次;联合清华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举办郑州企业家专题培训班9期,着力提升企业家现代企业管理能力,探索“以企业家培养企业家”的新模式。深入开展“三送一强”“万人助万企”活动。强化点对点联系服务,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分包领军型企业和省市重点项目,2020年以来,共受理企业反映问题1483个,解决1468个,问题办结率达到98.9%。持续推进银企对接活动。先后推荐200余家企业入选河南省“育鹰计划”,推动形成“企业+银行+保险+政府”融资新模式;积极举办产销对接活动,举办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启动“郑好有”线上产销对接活动,推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企业服务活动的开展,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坚定企业发展信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开展产业创新及数字赋能,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近年来,郑州市坚持把产业创新和数字赋能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积极推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支撑。

(一)坚持创新引领,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一是培育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2020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70家,数量达到2918家;新培育科技型企业1861家,总量达到7846家;新建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137家,新增省级重大新型研发机构3家;全市高技术产业增长12.7%,连续5年实现高速增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提升到33.3%,产业创新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二是夯实创新载体。抢抓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构建“一廊两翼、四区多点”创新空间格局,将自创区、中原科技城、智慧岛、鲲鹏软件小镇等串联起来打造沿黄科创带;围绕高新区综合创新中心的科创西翼和围绕郑东新区综合创新中心的科创北翼,打造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发动机、中原地区科技创新策源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三是集聚创新要素。积极引入浙大、中科院过程所、计算所、微电子所等33家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了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在郑州布局。依托“黄河人才计划”,精准措施实施引才、用才、留才,截至目前,累计引育各类高层次人才1042名,建设院士工作站113家。

(二)做强数字经济,培育发展新引擎。一是做好政策规划引领。编制出台了《郑州市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郑州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及智能传感器、5G及北斗、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发展规划,为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大力引建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充分利用中国(河南)投资贸易洽谈会、两岸智能装备制造郑州论坛、世界传感器大会等交流平台,着力围绕创新、链条、生态等关键要素,引进了阿里巴巴、海康威视、中国电子、新华三、APUS、创新科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数字经济项目,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三是着力构建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手机)基地建设,构建“提升整机+引进配套+补强研发+拓展领域”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核心产业+关联产业+示范应用+产业生态”的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加快推进“安全芯片+安全终端+安全平台+安全服务”的信息安全产业生态,郑州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效应日益凸显。

(三)实施数字赋能,推进产业换挡提速。一是编制实施产业数字化转型方案计划。编制了《郑州市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郑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形成了“政策引导、项目建设、数字赋能、基础支撑、政策扶持、典型推广、合力推进”完整的政策支撑体系和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实施“万企上云接链”行动,目前“上云企业”达到3.8万家,占全省的40%,“接链”企业达4000余家。提升了全市信息化水平,支撑了产业链、供应链的互联互通。二是谋划试点项目,推广示范应用。围绕我市六大主导产业特点,全面推动关键岗位“机器换人”,30家企业入选省级机器人“十百千”示范应用倍增工程示范项目,49项产品认定为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郑煤机、中铁装备等6个项目认定为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十大标志性高端装备。金惠计算机、大信家居等25家企业成为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智能制造等相关试点示范。建成格力电器等90家企业省级智能工厂(车间)。三是构建数字赋能生态,推动数字赋能。积极培育、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机六院入围国家级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了15家省级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35家省级企业上云服务商、60家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中铁、宇通等8家企业承建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中机六院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广中心。积极推动数字赋能,组织专家每年对200家工业企业开展诊断服务,同时深入做好后续项目的谋划和跟踪服务,共谋划260个智能制造项目,投资规模超过450亿元。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贵单位提案建议,为全市产业数字化转型及高质量发展工作提供了有益思路和清晰方向。市工信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实际,充分吸纳提案建议,科学谋划,狠抓落实,不断推进全市产业数字化转型及高质量发展工作。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抓牢核心产业发展,做强做大做优数字经济

一是聚力发展优势产业,全面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做强智能终端核心产业,做大智能传感器等优势产业,培育5G及北斗、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把电子信息“一号”产业打造成超8000亿规模的支柱产业,强化产业培育,加快项目建设,延长产业链条,构建产业生态;加快打造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启动区建设,塑造全球传感器产业的“郑州”符号;推动华锐光电、芯证、合晶硅材料等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重点项目建设,依托郑州航空港区、新郑电子信息产业园等载体,引进、培育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

二是聚力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围绕“争创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建设全国重要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基地”一大发展目标,谋划“一带牵引、多点支撑”两层产业布局,部署“网络安全、特色领域、新兴领域”三个发展方向,开展“名城、名园、名企、名品、名展”五项建设任务,依托金水科教园区、国家大学科技园、龙子湖智慧岛、鲲鹏软件小镇等重点园区,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我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聚力前沿领域产业,开拓谋划产业链条布局。积极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依托中原科技城等产业载体,打造人工智能“研发-服务-投资”产融生态圈,建设国际一流人工智能生态基地,打造一批“AI赋能场”。积极发展虚拟现实产业。依托恒茂创远、众诚信息、捷安高科等骨干企业,发挥河南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资源整合能力,瞄准虚拟现实产业前沿技术,发展VR硬件、软件开发、内容产品,建立支撑虚拟现实产业化的完整生态。积极发展区块链产业。发挥河南区块链产业联盟等协会组织作用,依托中盾云安等骨干企业,加快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区块链基础支撑平台等产品,提升区块链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二)强力推进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一是鼓励企业开展以“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为主的智能化改造。每年推动实施10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为全市200家规上工业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入户诊断服务,形成相关行业方向的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推动ERP、MES等在企业中的应用,提高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智能化应用能力和硬件装备数字化水平,加速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智能管理和决策方面的应用,打造数据驱动的智能工厂。

二是加快构建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心的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生态。2021年底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并试运行,汇聚国内知名服务商30家,定期召开工业互联网对接活动,持续孵化形成面向行业特色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建设一批技术先进、适用性强、应用效果好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持续实施“万企上云接链”行动,实现上云企业突破4万家,接链企业突破5000家,进一步提升企业“上云接链”覆盖面和应用深度,通过政策引导,持续降低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的费用和门槛。

三是加快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新动能。加速5G、人工智能、边缘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智能管理和决策方面的应用,把握未来产业和业务模式发展趋势,着眼组织型制造新模式、智能化制造新方向,推进行业龙头企业对标全球“灯塔工厂”建设目标建设“未来工厂”。推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探索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服务衍生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企业由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每年培育省级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服务型制造等试点示范企业(项目)15个以上。

(三)提升产业主体的创新能力,不断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一是培育产业创新主体。紧盯80家引领型龙头企业,加强跟踪服务,强化要素保障,提升链条掌控力,支持领办特色园区,打造产业集群,新增百亿级企业1-2家。研究出台支持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做大做强政策,推动培育2000家“三高”企业实现高速成长和高质量发展。实施“个转企、小升规”专项行动,落实各项小微企业政策措施,拓展支持小微企业方式和渠道,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引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增强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力,力争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00家。

二是建设产业创新体系。大力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积极对接大连理工郑州研究院、哈工大郑州创新研究院等大院名所,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制造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保持在50%以上,年内建成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以上。

三是推进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大力支持嵩山实验室、省级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建设,将其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推动其与重点骨干企业、领军企业的协同攻关,搭建起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桥梁,着力解决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实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全过程无缝衔接,以技术引领支撑建链延链补链强链。

(四)强化政策引导与要素保障,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引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健全完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研究出台“十四五”先进制造业、工业用地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年度推进专案、绩效考核方案,强力推动实施。持续推进加快小微企业园建设、综合运用工业企业“亩均论英雄”评价,积极引导各级政府、国有企业、龙头企业及社会专业机构等各类主体开发建设小微企业园,打造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化支撑平台、重点项目引进和承接产业转移新平台。

二是大力实施人才培育战略。发挥“黄河人才计划”系列政策优势,深入实施重点产业人才支撑计划、企业家领航计划和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组织开展重点企业与高校毕业生岗位对接洽谈、春风行动等活动,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充分利用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等人才招引平台,新培育引进重点产业紧缺人才1000名,选育200名领军型和成长型企业家,加快培育形成我市优秀企业家群体。

三是加大金融资金支持力度。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建立重点行业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共享平台,鼓励金融机构为制造业企业发放中长期贷款,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持续落实好国家软件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探索实施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地方税收优惠政策。统筹郑州现有产业发展资金,加大对数字经济发展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培育、技术攻关、应用推广、以及园区建设等。

郑州市将持续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有关精神,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着力“调结构、促转型、扩增量、强主体”,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最后,再次感谢贵单位长期以来对郑州市产业数字化转型及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