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6049270/2021-00065
  • 郑州市科学技术局
  • 政协提案
  • 2021-08-24
  • 2021-08-24
关于我市科创产业找准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走出良性发展道路提案的答复
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10212号提案的回复

尊敬的王玉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我市科创产业找准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走出良性发展道路的建议”提案收悉。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现答复如下:

一、缓解科技创新难题进展情况

近年来,郑州市科技创新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郑州重要指示精神,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统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内培外引创新资源,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持续优化创新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在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优化创新资源要素、做好政策引导等方面成效明显。”

一是努力优化双创环境。各类科技孵化载体从8家增长到

255家,孵化面积达863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

-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持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初步构建“郑科贷+政策性担保+政府引导基金+科技金融资助”四驱联动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创新创业赛事活动。“郑创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连续举办6届、150多场活动,上万个项目报名参赛,157个项目获奖,133个项目落地郑州发展,UU跑腿、伊啦看书等一批项目在大赛中脱颖而出。2020年度《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评价研究报告》发布,郑州成功进入全国20强,在黄河流域各城市中排名第一。

二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自创区管理体制及人事薪酬改革,通过“赋权、改制、考核、激励”四步联动,激发了干事创业活力。在全省率先推出新型产业用地(M0)试点,在郑州高新区试行工业用地兼容商业用地政策;出台《关于新型工业用地管理的实施意见》,新增“新型工业用地(M1A)”,支持对新一代信息技术、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等新兴产业的研发、设计、实验室、总部、结算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用地,降低了科研用地成本。

三是构建创新政策体系。围绕打好“创新驱动发展牌”,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细化形成覆盖支持加大研发投入、科技金融等全链条的“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十三五期间共出台科技政策33个。在引导企业提升科技创新方面,逐步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涉企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方式从竞争性点对点支持转变为后补助支持,从择优选拔转变为条件审查,享受研发费用补助的企业增加近4倍。近五年组织实施重大创新专项160项,支持资金超过3.5亿元。全市财政科技资金从“十二五”末的1.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9.7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5年度的116.7亿元增加到2019年度的236.7亿元,全市39家企业研发投入1亿元以上、4家企业超1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04%。

四是加快重点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今年市政府就产业梳链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逐步建立了重点产业链工作推进机制,围绕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网络安全、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5G、超硬材料10个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现代食品、铝加工制品、建材耐材、服装家居5个传统优势产业,实行链长牵头、部门联动工作机制。目前各产业链正在制定完善产业链图谱、技术路线图谱、应用领域图谱、重点招商图谱,制定重点事项、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清单,开展专题调研,缓解产业链堵点、缺失环节。

二、下一步努力方向

与省委省政府期许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担当相比,科技创新还存在高端创新资源不足、人才吸引能力不强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拉高标杆,加压奋进”要求,加快整合科教创新要素,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发挥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核心作用,促进全市科技创新基础研究水平提升。充分利用国家超算郑州中心算力基础,支撑开展基础研究。推进超强超短光源装置“中原之光”建设,新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高校院所积极承担国家实验室任务,争取国家种业实验室落户郑州;推进黄河实验室、嵩山实验室等一批省、市实验室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全领域的实验室体系。

二是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按照存量和增量加大研发费用补助,以财政资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国家级研发机构和联合创新体,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优化高企申报推荐流程,省、市、区联动争取两年内实现高企倍增。

三是加大内部培育和外部引进,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在现有基础上,对国家级创新基地给予适量资金支持,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市每年给一定运营补助。支持信息工程大学等依托优势学科建设“先进防御”、网络分布式智能技术等创新平台,推进建设“智能传感器”等公共服务平台。省、市联动争取中科院在郑州布局直属专业研究院所,为郑州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全省新建或引进的研究机构、高校院所、科技基础设施等优先在郑州布局。

四是建设人才引进培育体系,以人才优势塑造创新优势。深入实施“郑州人才计划”,大力引进外国人才,加快建设中原科技城人才特区,形成普惠性政策和特殊政策相结合的政策组合。加快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校区一流学科建设,持续支持驻郑8所“双特”高校21个特色骨干学科建设,支持驻郑高校争取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扩大高等教育培育人才规模。建设一批鲲鹏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高校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夯实产业人才培育基础。

五是面向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凝练实施一批一流课题。围绕重大战略需求和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传统产业,每年组织实施5-10个重大课题,给予资金支持。结合智能传感器、超硬材料、无人驾驶汽车、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兴产业,凝练一批重大课题,储备一批关键技术成果。

六是优化企业创新创业环境,加快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办好“郑创汇”等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围绕产业链举办专业科技创新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建设一批专业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提升载体孵化运营水平,为小微企业提供优质孵化环境。高质量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园,优先布局“专精特新”企业,为小微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加强与省级产业基金、知名创投机构合作,健全投、保、贷、补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良好投融资环境。依托郑州技术要素交易市场等载体,发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作用,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创新风险豁免机制,加快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勇于探索、尽职免责的容错纠错机制,依法支持改革、激励创新、保护创业。

七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探索实行“揭榜挂帅”等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赋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推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的科研范式。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和认定范围。建立完善大型科学装置、科学仪器、科研数据共享机制,促进科教资源优化配置。


2021年8月24日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