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6049270/2021-00066
  • 郑州市科学技术局
  • 政协提案
  • 2021-08-24
  • 2021-08-24
关于争取综合性国家科技中心布局郑州引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提案的答复
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10073号提案的回复

尊敬的王世洪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争取综合性国家科技中心布局郑州引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提案收悉。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现答复如下:

一、综合性国家科技中心情况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

〔2018〕4号)提出:优化基础研究区域布局。聚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基础研究发展格局。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原始创新高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大湾区四大国家科学中心是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中科院系统院所高度集中地区,郑州与四大国家科学中心相比,在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中科院直属院所方面短板突出,对顶尖人才吸引能力较弱,距离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还有差距,郑州市正在积极努力创造条件,建设国家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二、关于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主要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关于郑州市“拉高标杆,加压奋进”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会同省直相关单位加快整合郑州科教创新要素,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家创新高地。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发挥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核心作用,促进全市科技创新基础研究水平提升。充分利用国家超算郑州中心算力基础,支撑开展基础研究。推进超强超短光源装置“中原之光”建设,新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高校院所积极承担国家实验室任务,争取国家种业实验室落户郑州;推进黄河实验室、嵩山实验室等一批省、市实验室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全领域的实验室体系。

二是加大内部培育和外部引进,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在现有基础上,对国家级创新基地给予适量资金支持,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市每年给予一定运营补助。支持信息工程大学等依托优势学科建设“先进防御”、网络分布式智能技术等创新平台,推进建设“智能传感器”等公共服务平台。省、市联动争取中科院在郑州布局直属专业研究院所,为郑州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全省新建或引进的研究机构、高校院所、科技基础设施等优先在郑州布局。依托郑州技术要素交易市场等载体,发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作用,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

三是建设人才引进培育体系,以人才优势塑造创新优势。深入实施“郑州人才计划”,大力引进外国人才,加快建设中原科技城人才特区,形成普惠性政策和特殊政策相结合的政策组合。加快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校区一流学科建设,持续支持驻郑8所“双特”高校21个特色骨干学科建设,支持驻郑高校争取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扩大高等教育培育人才规模。建设一批鲲鹏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高校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夯实产业人才培育基础。

四是面向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凝练实施一批一流课题。围绕重大战略需求和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传统产业,每年组织实施5-10个重大课题,给予资金支持。结合智能传感器、超硬材料、无人驾驶汽车、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兴产业,凝练一批重大课题,储备一批关键技术成果。

五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探索实行“揭榜挂帅”等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赋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推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的科研范式。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和认定范围。建立完善大型科学装置、科学仪器、科研数据共享机制,促进科教资源优化配置。


2021年8月24日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