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3963/2021-00108
  • 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
  • 政协提案
  • 2021-06-11
  • 2021-06-11
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乡村振兴的提案的答复
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10303号提案的回复

崔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乡村振兴”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近年来,我市格外重视“三农”工作,尤其是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同时也正如您所讲,仍然还存在科技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不够、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还不够精准、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将是我们下步工作中重点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一、关于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方面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以“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创新机制,提升能力”为总体思路,以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效率为核心,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手段,以食物特别是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为主要任务,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创新和产品创制4个方面进行系统设计,由国家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试验站和企业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为主组成的开放式体系,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自上而下做出顶层设计。

国家层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部署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重点任务。农业农村部也正在编制《“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对标建设农业强国和科技强国的要求,农业科技发展始终要坚持“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总定位,坚持保供增效与绿色发展相协调、坚持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相统筹、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坚持履行使命与激发活力相统一,围绕“突破、融合、重构、提升”四个要义,强化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事业蓬勃发展。“突破”就是要突破种源等农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农业科学重大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突破农业产业高质高效绿色发展的技术、产品、装备。“融合”就是要加强科企深度融合,加强科技与县域产业和村镇经济深度融合,加强科技创新要素与区域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重构”就是要重构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重构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布局、重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发展格局。“提升”就是要实现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实现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效能大幅度提升。 

市级层面,近年来我市积极打造面向农业农村的科技创新孵化平台—星创天地,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省、市级星创天地40家,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中药材、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物流等领域。创业载体提供服务场所面积达到220万平方米,提供办公场所面积达到2万余平方米,建立成果转化示范基地11076.79亩。围绕涉农企业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条件不断改善,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8年以来我市在涉农领域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总数达到5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总数达到146家;全市有114家涉农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下一步,我们会根据上级要求,按照省农业农村厅的安排部署,积极做好我市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工作。

二、关于农业农村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培育方面

近年来,我市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持续不断地培育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市财政每年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通过贴息贴保等方式,扶持有竞争优势的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通过项目扶持、培训引导、示范带动等措施,引导龙头企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转换发展动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成立郑州农业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为“三农”小微提供担保贷款,实现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政策导向作用,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4家,省级龙头企业53家。全市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3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3个,带动本地及外地百余万户农户增收。

下一步,我们会持续加强农业农村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培育工作,为乡村振兴储备强劲动力。

三、关于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方面

关于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目前我市正在探索实施区域重大技术协同推广,以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为主线,以重大技术推广任务为牵引,强化市县乡三级纵向协作、“政产学研推用”六方左右协同,引导农技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性服务组织等合理分工,探索“高效协作”的组织协同机制、“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双向反馈”的信息贯通机制,实现推广服务力量协同、参与主体利益协同、技术信息供需协同,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效率。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高新、科研院所、企业的联系对接,引导农业科研院校发挥人才、成果、平台等优势,通过院地合作、校地合作等方式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四、关于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方面

我市十分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工作。

在人才培养方面,重点是强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通过分层分类培训、持续提升学历、补充高素质人才、强化激励约束等措施,提升以农技推广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农民技术员等组成的服务团队的能力水平,打造一支“一懂两爱”、高效服务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鼓励支持基层农技人员通过脱产进修、在职研修等方式,学习专业知识,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完善以工作实绩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机制,对长期扎根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技人员,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绩效激励等方面予以倾斜。

在人才引进方面,我市自2015年全面启动实施了“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重点引进1000名掌握核心技术资源、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紧缺人才;100个领军型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培养200名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持续创新能力,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业企业家;汇聚50名以上“两院”院士等国内顶尖专家型人才。出台的“1+7”政策体系,内容涵盖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管理、科技创业企业家培育、激励分配机制以及引进人才服务保障等7大方面,是我市历史上含金量最高、分量最重、最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和农业科技人才。

 2017年,我市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6〕188号)出台了《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郑政办〔2017〕68号)和《郑州市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郑科〔2018〕73号)。目前,我市拥有花卉、大宗农作物、蔬菜、果树、畜禽养殖等5个市级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6个县(市)科技特派员工作队(站),全市各级科技特派员共150余名。近年来,各级科技特派员服务范围涉及6个县(市)、50个余乡(镇),开展各类培训1200余场次,培训农民19000余人次,发放技术手册、宣传资料3万余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20余项。23名优秀科技特派员、中牟县和新郑市2个优秀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获得省级表彰。

下一步,我们会持续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队伍。

再次感谢您对“三农”工作的关心支持!

2021年6月11日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