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7837439/2021-00024
  • 郑州市商务局
  • 政协提案,提案
  • 2021-05-17
  • 2021-05-19
关于持续深化郑州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提案的答复
关于市十四届政协四次会议 第20210418号提案的回复

尊敬的刘相军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郑州市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持续深化郑州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的提案收悉,我们十分认同您的观点,并将在持续深化我市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方面不懈努力。现就我局相关业务及全市情况答复如下:

    一、积极推动“四路协同、五区联动”,加快建设“一门户、两高地”

近年来,郑州把握自身特点,以自贸区为引领、以枢纽为基础、以各类开放平台为支撑、多方联动、体系化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形成了“枢纽+开放”的鲜明特征。“空中丝绸之路”享誉全国,开通客货运航线245条,旅客吞吐量达到2140.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3.9万吨,稳居中部城市“双第一”;“陆上丝绸之路”连通亚欧,中欧班列累计开行3886班,成为中东部地区唯一获批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网上丝绸之路”服务世界,跨境电商“1210”模式、退货中心仓模式和正面监管模式全国复制推广,全球网购商品集疏分拨中心基本建成;“海上丝绸之路”通达顺畅,铁海、公海联运形成内陆“无水港”;综保区等开放平台体系不断完善,汽车、粮食等功能性口岸作用日益增强;自贸区郑州片区持续创新,国际贸易实现“单一窗口”全覆盖;首家本土基地货运航空公司成立,河南省中国公民签证申请受理便利化平台正式启用;全市五年累计实际吸收外资213.3亿美元、域外境内资金超万亿元,外贸进出口全省占比稳定保持在70%左右;成功晋级国家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区,郑州城市国际范魅力彰显。实践证明,这条路子是符合郑州实际的,今后我们会坚定步伐、继续前进,进一步把开放体系做优。

空港建设方面,进一步提高站位,站位全国发展大局和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切实解决好“桥归桥、路归路”联动性不足问题,优化空间布局,加强产业联动,积极参与全球竞争。航空港区与机场集团加强联动,准确把握郑州机场在全国机场当中集疏地位作用的变化趋势,在抓好机场相关扩容工程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梳理机场、高铁南站、会展中心、综保区之间的关系,系统研究产业业态、交通组织、配套设施,借助航空运输需求快速增长的契机,加大航空公司、货代企业、贸易企业、展销企业引进力度,打造以“头部”公司为引领的航空、物流、货代、贸易体系,全面推进航空枢纽优势向物流优势、贸易优势、产业优势进行转化。到2025年,力争航空货邮量达到100万吨,年旅客吞吐量达到4500万人次。

陆港建设方面,完成米字形高铁网建设,规划向“十向”高铁网跃升。全力推进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建设,抓好核心区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关铁融合、口岸叠加”创新监管区方案,并加快落地实施。进一步研究优化“四区域、双中心、一核心多点”功能布局,积极做好上街、占杨分中心前期谋划,口岸、保税等功能要合理分工,抓紧向前推进; 做好中欧班列(郑州)提质扩量工作,确保全年开行2000班、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到2025年,实现周边省会城市2小时全通达,战略拓展郑州铁路货运服务范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0公里以上,新改建干线公路200公里以上。

跨境电商方面,抓住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试点机会,政府做平台、企业做市场、业务部门联动,抓紧引进相关电商公司,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打通关节、理顺流程、构建体系,尽快实现试点运行,形成新的增长点、发力点。推进跨境电商货运包机常态化运营,加快布局建设海外仓,完善线下园区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对接机制,不断巩固和扩大郑州跨境电商的竞争优势。

多式联运方面,发展壮大铁海联运市场主体,加强和重点港口合作,着重提升连接东亚、东南亚和中亚、欧洲的货物集疏运能力;发挥国家航空物流中枢优势,探索制定“国际舱单一体化标准”,完善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功能;加快国际航空货运与国内高铁快运在郑一体融合,在国内率先打造高铁货运枢纽中心,规划建设空铁联运物流园;完善中欧班列(郑州)多式联运综合服务平台,研究对接国际陆路运输多式联运规则,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货代和金融服务企业,构建“枢纽+通道+网络+平台+主体”的“五 位一体”物流业发展体系,加快形成“2437+N”现代物流枢纽布局。

开放平台方面,积极争取自贸区向航空港实验区扩区, 加快推进新郑综保区扩区、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研究经开综保区功能向铁路口岸延伸覆盖工作。用好海关特殊监管区这一平台,在突破关税壁垒特别是非关税壁垒方面加强制度创新,推动商品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技术贸易转型,让保税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完善保障体系,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商务系统加快实施《郑州市对外开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凝心聚力创新开放体制、完善开放体系、强化要素保障、壮大开放主体,开放环境不断优化,开放竞争力持续提升,在营造优质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强化创新引领。我们将制度创新作为打造高水平开放的新引擎,推动自贸区郑州片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积极探索原创性政策措施,加快复制推广创新成果,实现原创和推广双增长。片区160项改革创新任务及96项改革事项完成97%,形成创新成果200多项,全国首创35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入选国务院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创新实施企业开办“一站通”,优化政务服务,累计新注册企业7万家,被评为“中国自贸试验区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园区”。

二是简化环节流程。坚持深化改革,突出口岸、通关、保税、多式联运联动发展,扩大体系竞争优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申报率100%,航空口岸全面实施“7×24小时”通关,铁路口岸推行“7×24小时”预约通关,郑州海关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同比压减62.3%、82.4%。实施多式联运“一单制”,一单到底,物流全球。机场货邮吞吐量64万吨,增速居全国大型机场首位。

三是优化服务保障。对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店小二”服务,实行“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确保服务八同步、拿地即开工,构建了“项目落地-要素保障-建设投产”的高效招商引资责任链条。2020年,全市新签约项目434个,签约总额5773亿元,同比增长10.3%;新开工项目317个,投资总额3671.6亿元,同比增长18.7%;实际吸收外资46.6亿美元,增长5.7%;引进市外境内资金2360亿元,增长5.6%。

四是深化降本增效。建立三外企业“白名单”制度,推行“首席服务官”服务,成立富士康等重点企业工作组,精准化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堵点、难点、痛点。实施外贸贷、出口退税资金池,有效提升退税速度,缓解企业资金压力。202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逆势上扬,全年完成4900多亿元,同比增长19.7%,总额连续9年保持中部第一。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与城市的吸引力、生产力、竞争力直接相关。正由于其事关发展、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要意义,《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专门用一整块篇幅描述了郑州未来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目标举措,要求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抓关键、除障碍、大胆试、稳妥改,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一是打造便捷高效服务型政府。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提升政府管理效率、深化财税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一件事、两清单”为主线,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企业注册登记、不动产交易登记等重点领域,深入推进“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政务服务改革,加快数据整合、信息共享,持续拓展“一件事”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联动办理的覆盖面,全面规范审批程序,精减审批事项,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加强改革举措系统集成,推动审批办事流程再造,全面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使“阳光服务、依法管理、市场活力”成为郑州营商环境最鲜明特征。

二是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通过提高土地要素供给质量、加强其它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实现统筹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健全要素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形成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三是保护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达到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消除隐性壁垒,强化两个“毫不动摇”,筑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体制基础的目的。

四是构筑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通过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提升监管执法水平、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落实《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建设方向,力争2025年营商环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今年初,郑州市还制定印发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了六个方面共40项具体措施,进一步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对标先进水平,着力破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强化为市场主体服务,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三、推进区域合作,构建多元化开放平台,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过去的一年里,我市在开放平台建设上有所突破。河南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规定的160项改革创新任务及郑州市自行确定的96项改革事项已完成98%,累计形成创新成果200多项,2020年,新注册企业6.8万多家,注册资本8749.3亿元,以占全市1%的土地面积,贡献了20%的新设立企业、30%的外资企业和利用外资、8%的外贸进出口额;省政府新批准设立二七、新郑、管城三个开发区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带动经济发展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培育吸引外资新优势的排头兵、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药品进口口岸正式投入运营,邮政口岸进境业务获得突破,进境邮件约400万件,同比增长50%,增速居全国第一位,“2+9”口岸体系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搭建起我国内陆功能最全、效率最高的口岸高地;经开综保区获得国家海关总署验收,在全国127家综保区首次综合评估中,新郑综保区、经开综保区分别居第9和第55名;航空口岸全面实施“7×24小时”通关,铁路口岸推行“7×24小时”预约通关,郑州海关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达39.8、1.3小时,较2017年分别压减62.3%、82.4%;建成铁海联运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空中丝绸之路”空陆联运和“米”字形高铁物流网络铁公空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已具备验收条件。去年底郑州市人民政府与欧洲铁路交通联盟共同举办“第三届亚欧互联互通产业合作论坛(欧洲)”线上会议,期间郑州市人民政府与欧洲铁路交通联盟就推动泛亚欧铁路经济合作平台建设达成合作意向,郑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郑州中欧区域经济合作中心。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强化航空港实验区龙头作用,加快推进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先导的制度型开放,放大各类平台联动集成效应,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合作,努力在载体能级、发展动能和影响辐射力等多方面取得新突破;积极服务国家开放整体战略,多层次、多领域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务实合作,加强“引进来”和“走出去”,巩固提升郑州“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地位。

一是打造郑州航空港区全省链接双循环的先导平台。发挥立体交通枢纽优势,全面提升开放门户功能,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副城,培育成为郑州、河南乃至中部地区链接双循环的先导平台。聚焦“枢纽+口岸+物流+制造”,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服务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新型显示、航空物流、跨境电商、现代商贸会展、数字经济等千百亿产业集群。加快突破中部、启动北部、谋划西部、做实南部,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布局一批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和高端品牌服务项目,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速人口集聚,打造国际化绿色智慧航空大都市。到2025年,实验区建成区面积突破1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100万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到10%左右。

二是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引领。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积极开展政策创新先行先试,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技术贸易、转口贸易,努力在物流集运、跨境电商、数字经济等领域争取新突破。着力强化制度创新、功能创新和服务创新,积极推动郑州片区服务升级,围绕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商事制度改革及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便捷跨境流动,加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力度,制定实施郑州片区深化改革开放方案、多式联运国际性物流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和具体政策。紧紧扭住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做优做强融资租赁、离岸金融、保税维修检测等新兴业态。积极争取实现郑州片区“扩区”,争取将航空港实验区核心区纳入河南自贸试验区扩展区域范围。强化自贸区、自创区协同合作,探索构建高效的“双自”联动新机制。

三是建设一流口岸通关体系。做大做强郑州已有的药品、肉类等9个功能性口岸,推进粮食口岸业务持续增长,其他功能性口岸业务量取得关键突破。加快申建更多功能性口岸及特种口岸落户郑州,保持内陆功能性口岸数量领跑地位,形成物流、贸易、产业融合集聚发展的口岸经济生态链。积极打造进口药品国内分拨中心,加快建设全国第四家邮政枢纽口岸。打造一体化口岸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与国内口岸互联互通,实现“7×24”小时高效通关服务,不断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到2025年,全面建成航空、铁路、公路全方位立体口岸开放体系,口岸设施水平和服务能力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四是做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充分发掘枢纽优势,推动郑州经开综保区B区、新郑综保区扩区和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加快新郑综保区贸易多元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进“2+1”产业集群建设,发展以物流货代、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国际邮件转运、仓储货运为主的物流集输产业集群。着力发展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新能源装备、未来交通为主的高技术临空产业集群,发展以金融保险、商业会展、研发设计、检测维修为主的服务贸易产业集群。推动综保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促进与口岸联动发展,鼓励开展粮食期货保税交割业务,谋划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心。建设综合保税区多功能平台,积极申建中国枢纽经济数据研究和应用平台,争取产业更大话语权。

五是推进招商引资质效提升。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瞄准国内外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围绕先进制造、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研发等引进高质量项目。科学编制产业招商图谱,精准招商,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常态化开展区域招商活动,积极承接先进产业转移。利用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活动平台,谋划举办系列招商活动。每年各开发区引进30亿元以上、各区县(市)引进10亿元以上高质量项目不少于2个。推动招商引资从“重签约”向“重落地”转变,确保项目真落地、快建设、早达产。提升外资利用水平,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建设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平台。

六是推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建立更加便利自由的商品流通体系,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积极引进国际贸易公司和贸易人才,完善外贸支持政策,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实施外贸贷、出口退税资金池等普惠性措施,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级外贸出口基地,培育千亿级外贸产业集群。积极扩大进口,创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力争进入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第一方阵,推动申报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研究制定“一带一路”项目专项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对外交流、参与跨国并购,扩大与东盟、日韩、中亚、欧盟等重点国别开展经贸合作,推进境外产业合作园投资和建设,提升现有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发展水平。

七是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持续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缔结友好城市,积极引入外事机构。深入推进中欧区域政策合作,加强交流互动,完善常态化合作机制。努力申办2030年世博会,持续办好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等国际性展会、论坛,争取更多的国际会议、国际赛事、国际组织落户郑州。建设一批国际化社区,优质提供国际教育、医疗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落地,积极争取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加强对外民间交流合作,尝试开展“郑州少年走世界”系列活动,发挥青少年亲缘优势,消除文化交流障碍,加强郑州城市品牌宣传,持续提升城市软实力。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