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范红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黄河大堤申报世界遗产的建议的提案”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黄河大堤是宝贵和独特的文化遗产,您提出的关于黄河大堤申报世界遗产的建议,既有大局意义又实属必要。对提案中的建议,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黄河大堤申遗符合申遗要求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上古时期,炎黄二帝的传说就产生于此。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黄河大堤历史悠久,随着黄河的变迁而不断的废弃、更新和重建,是黄河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黄河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
(一)黄河大堤是中华民族治水文化的见证。长期以来,黄河流域自然灾害频发,尤以水害最为严重,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据统计,从先秦到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北达天津,南抵江淮。1855年,黄河在兰考县东坝头附近决口,夺大清河入渤海,形成了现行河道。“黄河宁,天下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黄河大堤作为黄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与黄河水灾斗争的见证,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向世人昭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不仅满足申报世界遗产须具有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标准,更符合《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准则》标准之“能为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二)黄河大堤作为文化遗产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大堤维系着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黄淮海平原上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大保障。新中国建立以来,对黄河大堤不断整修,改善了黄河下游决口溃堤的状况,黄河大堤因之成为一条壮观靓丽的风景线,是一项具有历史学、建筑学和水利学价值的伟大工程。符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关于古迹、建筑群、遗址三项的定义,满足世界遗产申遗要求。
二、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积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申遗工作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河南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部署,黄河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整体申遗已经纳入国家谋划,目前正在推动。黄河大堤是黄河文化的核心遗产之一,是诸多黄河文化遗产中少有的、成规模的水利工程类文化遗产,也是黄河整体申报世界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积极与相关部门做好对接,深入做好包括黄河大堤在内的黄河遗产系统保护和利用,为黄河申遗工作夯实基础。
(一)加强沿黄城市联动,实现黄河文化遗产整体申遗。黄河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遗产价值重大。我们将积极与其他城市进行沟通与合作,加强沿黄城市联动,以黄河大堤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申报思路,推动沿黄城市达成黄河文化遗产申遗共识,确定申遗的总体思路和系统方法,积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整体申遗。
(二)开展重点科研攻关,进一步为黄河文化遗产申遗夯实科研基础。为加强黄河文化研究阐释,助力全市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和黄河文化遗产申遗工作,郑州市文物局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郑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黄河文化的基础研究,内容包括河洛古国与中原文明、郑州黄河文化遗产、古代典籍中的黄河(郑州卷)、郑州黄河水系、郑州历史地理变迁、郑州黄河文化等专题学术研究。黄河大堤是黄河文化的核心遗产之一,通过加强对黄河大堤的专项考察、深入黄河两岸大堤的考古发掘、开展专题性的学术研讨会,形成对黄河大堤具有历史性、理论性、实践性的科学认知,进一步为黄河文化遗产申遗工作夯实科研基础。
(三)利用现有工作基础,深化黄河大堤遗产保护工作。根据现有工作基础,我们正积极谋划构建沿黄考古遗址公园带。黄河大堤及其沿岸文化遗产,是黄河考古遗址公园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启动双槐树“河洛古国”、青台遗址、汉霸二王城、西山遗址、大河村遗址等八处考古遗址公园相关筹备工作,配合黄河国家博物馆的建设,打造黄河沿线集中展示黄河文化、中华文明主线的黄河生态文化带,加强黄河大堤和黄河沿岸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为黄河文化遗产申遗加强文化支撑。
诚如您所言,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政治责任和历史重任。我们也期待您继续关注和支持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不断推动郑州市城市形象提升,为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和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建设注入持久的文化生命力。
再次感谢您对郑州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支持!
2021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