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6049270/2022-00044
  • 郑州市科学技术局
  • 政协提案
  • 2022-08-08
  • 2022-08-08
“关于加强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建议”提案的答复
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20220309号 提案的回复

尊敬的琚海业委员:

“关于加强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建议 ”收悉,结合工作实际,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将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省委、市委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行动,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一、凝心聚力,奋力推动科技创新提质晋位

(一)更大力度优化科技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围绕打好“创新驱动发展牌”,高站位谋划科技创新。2018年,市政府成立郑州市科技领导小组,2022年3月,市委、市政府成立郑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研究审议我市科技发展战略规划、重大政策、重要科技任务和项目等。组织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制造业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暨招商引资工作推进大会,围绕巩固发展制造业优势产业、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创新举措、攻坚突破,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内生动力。加大科技创新考核力度,将创新驱动纳入全市综合绩效考评体系,压实责任,上下联动,全力开创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二)更宽视野加强长远工作谋划。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工作会议和楼阳生书记在郑调研指示精神,锚定“两个确保”,对标“十大战略”,高标准谋划《郑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出台《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率先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意见》。细化配套政策,制定《郑州市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行动计划方案》《郑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等文件,,梳理形成“三提升六倍增”奋斗目标和“一条主线、二力联动、三大创新、四个一批”总体发展思路,进一步增强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三)更强举措推动关键指标提质晋位。聚焦“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总目标,坚持对标对表,衡量科技创新关键指标近四年均实现大幅提升。2018年初至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从856家增长到4130家,增长382.5%,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排名,从第19位上升到16位;研发投入强度,从1.73%增长到2.31%(2020年),增长33.5%,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排名,从第25位上升到19位;技术合同成交额,从34.75亿元增长到306.5亿元,增长782%,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排名,从第28位上升到19位。

二、深植厚培,着力引导创新主体做强做大

(一)内培外引,着力搭建高端创新平台。每秒10亿亿次,全国第7家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建成投用,实现全省国家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成功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原科技城建设集聚效应快速显现,与省科学院融合发展。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相继挂牌,累计引进50家大院名所在郑设立新型研发机构。

(二)政策引领,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实施高企培育“小升高”和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8年54%提升到69.6%。大力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活动,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从1429家增至5526家,翻了2.9倍。

(三)项目带动,着力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持续深化高端人才引育工程,完善人才引育、投入、流动、激励、评价机制,广泛吸引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团队来郑创新创业。2018年以来,累计引进培育项目团队215个,吸引高层次人才701名,其中院士12名。

三、强化服务,全力加强创新生态优化提升。

(一)全力推进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深入贯彻落实省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精神,研究制定《郑州市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创新科技项目组织方式,探索实施“揭榜挂帅”制重点研发专项,实现“谁有本事谁就揭榜”,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经过技术难题(需求)征集、榜单凝练,共遴选23项“揭榜挂帅”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面向全国公开发布。

(二)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谋划建设郑州技术交易市场,着力打造科技成果线上交易主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跨体制、跨区域、跨国界转移转化。2018年以来,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82%。深入推进“郑科贷”业务,累计支持科技金融项目1347个,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三)持续实施创新创业环境优化行动。认真落实科技部门“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总要求,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率先在全市实现全流程“一网通办”零的突破,我局牵头组织实施的创新创业活跃度营商环境连续4年位列省评价第一。加快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孵化载体建设,成功举办全国双创活动,高标准举办“郑创汇”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2018年以来,新增创新创业载体145家,其中国家级40家,省级50家;2021年,1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被科技部评价优秀,优秀率居全国第二;新增1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新增数量居全国第二。举办创业赛事150多场次,吸引国内外11000多个项目报名,孵化了UU跑腿、泛锐熠辉等多个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带动200多万人就业、服务4000多万商户,成为郑州创新创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纳您的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高站位打造国家创新高地。聚焦“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总目标,把握“整体工作争先进成高原,重点工作创一流起高峰”总要求,以“六个一流”为路径,强化“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工作要求,加快推进《关于率先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意见》《推进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行动方案》落实落地,努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切实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质晋位提供科技支撑。

(二)高标准建设高能级支撑平台。加快中原科技城建设,坚持与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融合发展,主动作为,靠前服务,争取更多尖端创新资源落地;制定支持全省创新龙头企业在中原科技城设立研发中心政策,构建“研发在郑州、孵化在周边、转化在全省”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格局。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建设,深入开展人工智能在物流、农业、制造、交通以及城市管理领域的场景应用,实施一批人工智能创新专项,提升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实验室体系建设,在市级财政资金、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支持、研发条件等方面提供服务保障,积极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争取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超短超强激光平台建设,加快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河南省地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为依托,争创国家隧道掘进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全年新增省级创新平台100家以上。

(三)高品质推进创新主体培育。贯彻落实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紧抓高企评审权限下放机遇,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程序,不断壮大高企后备库。2022年全市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总数突破5000家。持续实施引导激励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活动,引导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紧盯中科院系统院所、双一流高校、央企科研机构,积极引进建设一批大院名所分支机构或研究院。持续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坚持高端引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广泛吸引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团队来郑创新创业,引进培育市级创新创业团队项目30个。

(四)高质量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按照“互联网+政务服务”要求,通过调整目标,完善清单,优化流程等措施,扎实推进“一网通办”,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完善科技创新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在全市综合绩效考评中分值权重,参照国家、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与评价体系,优化科技创新考评指标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对落实创新政策好的开发区、县(市)区市财政给予激励。实施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赋予科研团队首席科学家选题和技术路线决定权,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资源整合和使用效率。2022年,组织实施5项重大科技专项、30项揭榜挂帅项目。标准化推广“智慧岛”双创载体,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小微产业园等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努力形成铺天盖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格局。研究设立科技创投基金和平台公司,健全投、保、贷、补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好风险投资服务。坚持举办“郑创汇”、传感器大会等赛事活动,利用好国际国内创新资源,为创新团队、创业人才提供最优科创环境。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加强与您的沟通和联系,将您的建议进一步融入我市科技工作中,以更好地促进我市科技事业的发展。

 

2022年8月8日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