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王琳琳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郑州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几点建议”提案收悉。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现答复如下:
一、郑州市科技创新整体情况
近年来,郑州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郑州讲话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努力在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中起高峰。通过内培和外引创新资源联动,着力培育创新主体,着力搭建创新平台,着力优化创新环境,着力激发创新活力,科技创新主要指标保持迅猛增长态势,2021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4130家、各类研发平台达到4396个、省市备案的新型研发机构达到58家、建成各类科技孵化载体284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306.5亿元。
二、提案中有关问题的答复
(一)持续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实施企业梯度培育,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加快形成以创新龙头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一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对省内规上企业在郑建立研发中心的,在场地、资金、人才团队及配套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二是梯度培育科技型企业,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引导鼓励各类科研人员创办科技企业、壮大科技中小企业队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定期遴选发布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行业带动性大、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的创新企业榜单,扶持优质企业成长为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等。三是做强创新领军企业,实施创新领军企业培育计划,鼓励创新领军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鼓励创新领军企业平台化发展,打造成集研发、中试、产业化、工程化于一体的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二)着力引育高端创新人才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集聚一流创新人才(团队),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打造强大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人才高地。一是大力集聚创新人才,完善郑州市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省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平台引进全球创新顶尖人才、领军人才与骨干人才等高层次创新人才,对顶尖科学家实行“一事一议”并量身打造创新平台、试验场景,完善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政策,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深入实施“数字人才”计划。二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在中原科技城·河南省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开展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试点,在新兴产业龙头企业探索开展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鼓励高校、科研机构探索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实施年薪制、协议工资等制度,支持科技型企业对优秀人才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综合运用政策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等方式保障人才安居需求,提升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水平,落实高层次外籍人才出入境便利、停居留政策,打造宜居宜业宜创的人才发展环境。
(三)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一是探索建立军民融合重大科研任务形成机制,大力推进军民融合产学研用融相结合,加快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构建军民共用技术项目联合论证和实施模式,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军民科技创新体系。二是统筹军民共用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军民共用科研基础设施双向开放、信息交互、资源共享。三是鼓励央企科研院所在郑州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军民融合行业领军企业在我市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军民融合企业引进急需的研发、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人才。
(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主动对接、深度融入重大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布局,统筹建设一流创新平台,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切实增强源头创新供给,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力。一是重塑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引导高校院所、企业等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参与实验室体系建设,高标准推进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等省实验室建设,争创国家实验室或分支(基地),在优势领域培育创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是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超短超强激光平台,鼓励驻郑高校、科研院所研究谋划新一代正负电子对撞机、量子信息技术基础支撑平台、优势农业种质资源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在郑布局,予以资金支持。三是提升高校院所创新供给能力,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全面提升基础研究能力,鼓励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创建一流学科、打造优势特色学科,支持省科学院和省农业科学院开放汇聚高端创新资源、产出一流科技成果。
再次感谢您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支持,我们将加强与您的沟通联系,期待您持续关注科技工作,继续建言献策。
2022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