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秦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建设郑开科创走廊”的提案收悉。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现答复如下:
一、郑州市科技创新整体情况
近年来,郑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郑州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在全市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求,加强顶层设计,持续深化改革,聚集创新资源,营造极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总体上来讲,提升幅度比较大,发展速度也比较快,科技创新能力对郑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也比较明显。但是郑州市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和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高端创新资源不足、全社会研发投入不多、创新主体不强、创新生态不优等问题。
二、关于建设郑开科创走廊情况
郑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已明确以自创区为引领,以中原科技城为带动,沿黄河生态走廊,串联智能传感谷、金水科教园区、智慧岛、鲲鹏小镇等关键创新节点,聚焦创新研发、产业孵化、教育科研、科技服务等功能,打造沿黄科创带,是郑开科创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您所提的建议,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加快建设郑开科创走廊,打造支撑全市、引领全省、服务全国的一流创新策源地。
(一)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一是强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收益分配的政策。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科研组织方式。简化科研攻关项目过程管理,针对关键节点实行“里程碑”管理。改革科研经费管理,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研究方案调整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进一步建立完善有利于创新的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优化以激励、宽容为导向的科研管理制度。二是探索多元成果转化模式,加快郑州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推动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投用,发展一批技术转移机构和专业化技术经理人,培育研发外包、研发众筹、在线检测等新型科技服务业态。支持高校院所、企业等共建一批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鼓励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研发成果在郑落地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支持企业主动承接和转化优质科技成果,积极开展技术交易。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推动区域内大型科学仪器设施面向科技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三是践行鼓励创新的新风尚,持续打造好“强网杯”全国网络安全挑战赛、“郑创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世界传感器大会、中国北斗应用大会、“中国创客领袖大会”等赛事活动,擦亮“活力郑州”创新创业品牌,吸引一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在郑落地。大力培育具有郑州特色的创新文化,推动创新创业基因植入城市文化,营造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筑产业发展新高地
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重点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等重点产业布局创新链,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的紧密合作,通过自建或共建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新产品、攻关新技术,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二是完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加快设立郑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投资平台公司,投资种子期、初创期、早中期创新型企业。支持郑州银行科技支行探索科技金融发展模式,优化“郑科贷”业务,降低科技型企业融资成本。完善郑州市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管理办法,鼓励政府投资基金加大创新力度,探索建立容错机制,完善基金绩效考核机制,着力解决政府基金“不敢投”问题。健全覆盖科技型企业成长全周期的科技风险投资体系,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在郑设立分支机构。三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优先发展产业,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凝练实施一批集成度高、带动性强、产业化前景好的重大科技专项,支撑主导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鼓励创新引领型企业等研发投入大、创新性强、技术水平领先的优势单位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任务,解决我市产业转型中的“卡脖子”技术瓶颈,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三)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优化创新生态小气候
一是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制定《关于率先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意见》,出台和完善对创新平台建设、研发活动支持、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服务等科技创新政策。二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依托创新平台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对顶尖科学家实行“一事一议”并量身打造创新平台、试验场景,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综合运用政策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等方式保障人才安居需求,提升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水平,落实高层次外籍人才出入境便利、停居留政策,打造宜居宜业宜创的人才发展环境。三是深化创新用地制度探索,保障重大科技创新用地,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及重大创新项目的落地建设,开通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四是构建开放创新合作机制,持续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地区开展创新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引导支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进一步拓展与“一带一路”地区的国际科技合作,支持本地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海外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开展跨境研发转化。
(四)完善创新统筹推进制度,凝聚创新发展新合力
发挥科技创新委员会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督查考核等作用,协调解决创新高地建设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推动开发区、区县(市)科技部门开展创新规划、政策研究、调研分析等工作。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带动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加强科技计划与政策的协调衔接,持续优化创新政策供给,探索采用创新券,以及“给场景、给机会、给许可”等政策支持方式。开展软课题研究,探索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郑州创新高地的建设,形成共治共享的现代化治理结构。支持创新创业行业协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机制,发挥科技智库的决策支持作用。
2022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