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3103/2022-00063
  • 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政协提案
  • 2022-09-26
  • 2022-09-26
关于破解我市引进和留住人才难建议的答复
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20220075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汪得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破解我市引进和留住人才难的建议》(第20220075号)收悉。感谢您对全市产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局作为协办单位,高度重视您的提案。您在提案中提出要“依托产业、聚集力量,营造环境留人”,现根据我市工业发展现状及下一步工作计划,对您的提案答复如下:

一、我市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发展,全市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郑州制造在全国影响力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

(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同比增长6.1%,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排名第1位,为近20年来最好位次;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分别高于全国(9.6%)、全省(6.3%)0.8个、4.1个百分点,在18个省辖市中居第3位(增速在35个大中城市中排名第15位,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排名6名)。先后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等国家级示范城市8个,培育国家级各类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平台)260余个。

(二)工业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全市六大工业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对全市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103%,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82.1%,比2015年(71.7%)提高10.4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43.4%,比2016年提高20.6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降至28.9%,比2015年(40.2%)下降了11.3个百分点,转型升级效果非常明显。

(三)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20年,全市研发投入276.7亿元,是2015年(116.7亿元)的2.37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31%,较2015年增长了0.71个百分点,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50.3%。创新主体不断壮大,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130家,科技型企业超过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2015年(439家)增长了8.4倍。全市累计建成各类研发平台4000余个,其中国家级56个,省级1391个。

(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成效显著。2016至2021年间,全市成功引进上汽乘用车、奥克斯、比亚迪、超聚变等亿元以上项目700余个,签约总金额近万亿元,其中上汽乘用车项目创造了当年签约、当年建成、当年投产的“郑州速度”;全市重大工业和信息化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4000亿元,中铁智能装备产业园、兴港产业园、上汽大数据中心等1100余个重点项目顺利开建;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超聚变、华锐光电、郑州合晶硅一期、裕展精密、虏克电梯等1200多个重点工业项目顺利竣工或达产。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十三五”以来,全市共组织实施技术改造项目2200个,投资额共计1800亿元;在全省率先开展“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建立“亩均论英雄”大数据平台,累计评价企业18485家,有效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流动,倒逼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共削减钢铁产能260万吨、水泥101万吨、电解铝51万吨、煤炭2290万吨,造纸50.35万吨、碳素195.3万吨、刚玉35万吨、耐材70万吨;建成省级以上绿色工厂50家,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能耗累计下降超过50%。

(六)制造业模式加快转型。分级分类推动“机器换人、生产换线、设备换芯”,大力发展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示范推广智能机器人2684台、数控机床1628台;列入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项目)40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项目)261个,101家企业建成省级智能工厂(车间),富士康郑州工厂、海尔热水器工厂获评全球“灯塔工厂”;建成5G基站2.8万个,全面实现了乡镇以上和农村热点区域的5G网络全覆盖;全市上云企业累计超过5.1万家,占全省32%。

(七)市场主体不断壮大。2021年,培育“三高”企业2035家,新增“四上”企业1996家;宇通集团、郑煤机、明泰铝业入选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新昌铜业等17家企业入选河南制造业企业100强,郑煤机等 17 家企业被认定为省头雁企业(全省 80 家);建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91家,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3家,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7家。

二、全市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计划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按照“工作有标杆、落实有标准、突破有标志”要求,大力实施换道领跑战略,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克难攻坚,努力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

(一)加快构建“1566”产业体系。一是抢滩占先新兴产业。以“高性能产品占先、高能级群链提升、高精尖技术抢滩、高质量企业倍增、高效能金融助力、高层次人才引育”为路径,着力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尤其要突出打造电子信息“一号产业”,围绕“补芯、引屏、固网、强端”,聚焦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网络安全、5G及先进计算等优势领域,形成“芯屏网端器”产业生态圈,引领赋能全市产业转型升级。二是高位嫁接传统产业。重点围绕传统汽车、装备制造、铝工业、食品制造、服装家居、耐材建材等6个优势产业,以“新技术嫁接、新模式提质、新链条重塑、新空间开拓、新品牌培育、新生态构建”为路径,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三是前瞻谋划未来产业。要坚持“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重点布局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虚拟现实、区块链等6个未来产业,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加快创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建设全国重要的未来产业先导区、示范区。

(二)实施创新驱动行动。一是引进培育创新人才。支持高等院校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加强学科和专业设计,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持高校联合企业建设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机构,高效促进产教融合。二是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航空港、高新区、金水区“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培育一批制造业“双创”示范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在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和技术领域,培育一批技术创新龙头企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积极打造创新平台。发挥国家级研发平台、省科学院引领支持作用,支持黄河实验室、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等建设,加快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人工智能、智能传感器、煤矿智能开采装备、先进光子技术等省级产业研究院,努力建设生物医药CXO一体化、电子装备、低碳能源技术、体外诊断、智能制造等省级中试基地,积极推动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

(三)实施强基提链行动。一是强化工业产业基础能力。大力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方面的薄弱环节;以细分产业链为重点,分类建立重点产业链技术、装备、关键材料、关键部件、软件等短板技术清单。二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重点推进新型显示等10个新兴产业链,装备制造等5个传统优势产业链等“10+5”产业链现代化,实施产业链“补链”“建链”“强链”计划,优化产业生态、增强产业链韧性,努力打造附加值高、协同能力强的全新产业链条。三是全面推行“双长制”。创新发展服务模式,实行重点产业链群链长制和盟会长制,建立完善“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一位市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专班、一个盟会长单位、一套提升方案),加强统筹推进,形成产业链培育工作合力。

(四)实施数字赋能行动。一是推进新型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千兆光网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IPv6规模化部署,推动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建设。二是实施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工程。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对标智能制造领先水平开展集成应用创新,加快形成一批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全球“灯塔工厂”;发挥智能车间、工厂、标杆的示范作用,鼓励标杆企业服务能力输出,不断提升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三是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形成以郑州市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引领,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支撑的生态圈。

(五)实施企业培育行动。一是培育引领型龙头企业。围绕国内外500强和行业20强企业,加快引进培育一批产业链整合能力强的平台型企业和总部企业。二是培育“三高”型企业。建立“三高”企业培育库,大力实施技术、资金、人才等政策扶持,助力企业高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三是全面实施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鼓励支持中小企业聚焦细分市场、专注主职主业,“专精特新”发展,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六)实施项目建设行动。一是强化产业招商引资。推进实施高质量招商项目“125计划”,围绕产业链图谱和重点招商图谱,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精准引进落地一批“建链”“补链”“强链”项目。建立港资、台资、日韩、世界500强等4个招商引资专班,开展全周期、专业化、精准化招商服务。二是打造高水平的产业合作平台。充分利用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积极推介产业优势,力争签约一批重大制造业项目。三是大力推动项目建设。树立“项目为王”工作导向,认真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实施重大工业项目月调度机制、专班推进机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问题,加强对重点项目服务管理。

(七)实施绿色发展行动。一是谋划工业碳达峰行动。贯彻《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研究制定全市工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煤电、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二是推动节能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强化环保、能耗、水耗等要素约束,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深化“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改革,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三是全面提升绿色制造水平。积极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加快绿色设计平台、绿色关键工艺、绿色供应链三大领域建设,打造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示范项目,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引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制造业的明天肯定更美好!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