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3103/2022-00072
  • 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政协提案
  • 2022-09-26
  • 2022-09-26
关于加强企业创新提升企业家创新意识的建议的答复
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20220165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汪德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企业创新 提升企业家创新意识的建议》(20220165号)提案已收悉,经研究,现将有关事项答复如下:

近年来,郑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方面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郑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做强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强化创新资源,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企业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2021年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有效高企总量达到4130家;新增科技型企业2172家,总量达到10018家。登记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23家,占全省总数接近一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15.5%增至33.3%。

一、强化政策引导,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动力

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市先后制定印发了《郑州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郑政〔2020〕20号)《关于支持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郑政办〔2021〕59号)《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郑政办〔2022〕36号)等系列政策文件,引导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1.鼓励创新产品销售。发布《郑州市首批创新产品推荐目录》,涵盖汽车装备、电子信息、食品、生物医药、材料等行业306项产品。支持目录产品生产企业进入全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条。对年度相互采购产品(服务)的企业最高给予100万元奖励。推动“三首”(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工程,鼓励企业研制“三首”产品,按销售总额给予研制单位最高1000万元奖励。加快专利产品产业化,对工业企业专利产品2年内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最高奖励500万元。

2.引导企业创建试点示范。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给予20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认定为“单项冠军”企业、“单项冠军”产品的,分别给予50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认定为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分别给予500万元、100元万元奖励。推广“5G+”“人工智能+”等示范工程,重点推进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应用场景,对被认定郑州市人工智能创新标杆企业、典型应用场景的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50万元奖励。

3.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对列入市级及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名单的,市财政每年给予50万元的资金资助,被认定为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补助,连续支持三年。对成功创建国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分别给予500万元、100万元一次性奖励。

4.高效落实产业政策。认真开展政策宣讲,在科技创新系列项目发明专利产业化、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质量标杆、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开拓市场和工业设计中心等6个方面开展项目奖补,2021年共收到41家企业申报的48个项目。我局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组织专家评审其中的专利产业化、创新中心、展位补贴等项目,同时简化不必要的评审程序,确定支持35个项目3908万元。针对近年来新冠疫情对产业的巨大冲击,我局会同财政部门实施资金直拨,于今年3月份将支持资金拨付到企业。

二、创新合作方式,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通过开展产学研系列合作,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达到276亿元、强度达到2.31%,企业研发投入227.7亿元、占比2.07%,占全社会比重82.3%;规上工业157亿元,占全社会比重57.6%。开展产学研活动企业由最初的328家增至2293家,增加6倍。2021年,郑州市有效发明专利总量24343件,同比增长40.48%;万人有效发明拥有量19.29件,同比增长15%。在郑州有效发明专利的拥有量中,企业以12934件、占居53.1%的席位。2021年,全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重大进展,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300亿元,增长41.5%。

1.搭建平台,举办产学研系列对接活动。依托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软件所郑州基地等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组织烟草行业、煤炭企业、重点企业家新思路新发展等产学研对接会50多场;连续举办7届“院士中原行系列活动”,促进知名院士专家与重点企业深度合作。面向全省征集并发布企业技术需求清单,对接科研院校技术成果,促成了“钎焊技术绿色化可靠性”“汽车钢板弹簧异响改善”等一批科技成果在郑转化。宇通客车与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家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签订年度合作协议,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助推企业技术创新。围绕掘进机产业链、液压支架产业链等关键环节,中铁装备牵头联合浙江大学等5所高校和洛轴LYC、盾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攻克主轴承、减速机、液压泵马达、密封等关键核心技术;郑煤机与吉林大学等4所高校合作攻克了油缸附件焊接可靠性、轻量化、结构件焊接机器人运动学等核心关键技术。

2.布局场景,创建高能级产学研载体。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中铁装备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河南省掘进机械院士工作站等一批高能级产学研平台,成立了“李刚(电工)”、“吴毅(焊工)”等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省、市院士工作站6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5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6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91个。好想你、思念食品等企业与陈坚院士、苗明三教授等中国工程院、国内高校专家和高端人才合作;锐杰微科技、云顶服饰等企业与中原工学院、郑州东方技工学校等开展渠道式人才培养、新型学徒制技能提升人才培训,加快应用型人才培育。郑州大学和汉威科技合作组建了“郑大汉威物联网研究院”,白象食品与江南大学联合成立了“面制品联合创新研究中心”,促进高校学科优势、人才资源与企业产业优势、行业经验高效结合。

3.汇聚资源,引进高能级院校机构。把引进大院大所和知名高校作为我市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的重要突破口,探索以“外引内培”的方式启动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相继引进了中科院过程所、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院微电子所、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中国计量研究院等12个中科院系统和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在郑建立创新中心和研究院,持续汇聚高端优势创新资源。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对市政府签约引进中科院系统直属院所、双一流高校等大院名所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协议期内每年给予最高1亿元的财政支持资金;对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所需的经费,可给予每年最高8000万元的项目经费支持。

4.促进赋能,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郑州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培育孵化企业39家,孵化企业销售收入合计近2.8亿元,累计纳税1319万元,累计签订技术合同30项,技术合同额累计1600余万元。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完成50余项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签订技术合同40项,技术合同额累计4628万元,已入股孵化22家企业,孵化企业累计营收达2.85亿元。全市引进培育各类新型研发机构45家,其中7家获批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占全省的44%。聚集科研人员约2300名,其中博士530名、硕士1400余名、高级职称人数623名,柔性引进院士、千人、万人、杰青、优青等高层次人才59名,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突破10万名,形成了以高层次人才为骨干、覆盖多学科的专业技术研发团队。

三、树立创新引导,持续提升企业创新意识

(一)构建良好生态,营造浓厚创新氛围

1.加强组织保障。郑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统筹负责全市科技创新及产学研合作全面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牵头部门或主责单位,加强工作协调,健全推进机制。建立市、区县(市)两级工作专班,明确各相关市直单位和开发区、区县(市)工作职责,强化部门联动、上下协同和责任落实。

2.强化政府引导。我市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校开展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活动,形成了持久、高效、精准的“双向”互动交流机制。对应用型核心技术、科技前沿技术、“卡脖子”技术的合作研发和攻关项目、产学研合作平台、企业与院校合作、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专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军民融合、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探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简化政策审批程序,结合“最多跑一次”和“最多跑一地”,积极简化审批流程和手续,为企业申报相关政策提供便捷服务。

3.加大金融投入。建立科技创新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充分发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开展科技金融资助,构建“郑科贷+政策性担保+政府引导基金+科技金融资助”四驱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政府基金投资产学研合作项目,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充分利用天使、风投、创投基金等投资方式,探索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支持开发区、区县(市)设立或联合科研机构共同设立产学研合作发展基金,缓解项目基础性研究、中试到产业化等各个环节可能面临的金融问题。

4.培育创新型企业。开展主导行业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互动发展,重点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深度合作。实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平台培育,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投资员工创业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开发创新产品,形成企业内部创新生态圈。支持创新链企业兼并重组、发展新的商业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企业家培训,提升企业家创新意识

1.持续开展企业家培育工作。联合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举办全市优秀企业家领航计划专题研修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来郑开设领航计划企业家论坛,对企业家在经营管理、科技创新、资本运作、金融服务、人才引进、法律法规、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培训。举办企业家交流联谊活动,通过其他企业成败案例分析,帮助企业家开阔眼界、开拓市场,培养创新素养,强化企业创新动力。

2.开展领航计划企业家申报工作。贯彻落实《郑州市优秀企业家领航计划实施细则》,2022年评选200名以上领航计划企业家,实现我市领航计划企业家达到1200名以上;支持我市企业家申报中原企业家领军人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接相关单位,落实企业家在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待遇。

3.助力企业引才育才。充分利用2022第五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产业转移大会等人才招引平台,广泛征集企业人才需求。加强校企合作,线上线下岗位对接洽谈,组织开展人才对接,争取为重点产业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成就人才,全方位助力我市优秀企业与产业人才互利共赢。

(三)优化产学研合作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整体创新效能。发挥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作用,有效促进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节约企业研发成本,促进企业利用研究成果,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依托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世界传感器大会、国际智能网联汽车大赛、“强网杯”网络挑战赛等重大活动赛事,邀请知名院士、科研院所专家、高等院校教授等实地调研我市重点企业,引导双方建立“院士工作站”“专家服务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高能级互动交流平台。每年定期举办产学研专题对接活动和论坛,形成郑州产学研合作品牌。

2.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创新研发。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等“四项对接”活动,结合“百家企业进高校”、“万人助万企”及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宣讲活动,赴区县(市)开展政策宣讲,积极宣传我市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生物及医药、铝加工制品、现代食品等重点产业支持政策及人才引育政策,进一步加大重点产业及人才政策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网络、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等媒介的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倡导创新文化,增强企业创新意识,让更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加入到万众创新的大军中去,积极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在全社会倡导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观念,提升企业创新水平,让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3.搭建沟通桥梁,推进企业与院校深度合作。开展企业家与科研人员“双向交流”活动,征集发布产学研合作需求项目,推进双方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加快科研成果在我市转化。推进高校院所和企业资源共享,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探索社会化托管方式,将大型科学装置、科学仪器设施,委托给专业服务机构进行管理和对外开放,提供检验检测、咨询指导、人员培训、标准研究等服务。

尊敬的汪德峰委员,再次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注与支持,希望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