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3103/2022-00083
  • 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政协提案
  • 2022-09-26
  • 2022-09-26
关于化解民营制造企业潜在风险,提升我市产业经济韧性的建议的提案的答复
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20220312号提案的答复

民建郑州市委会: 

贵会提出的“关于化解民营制造企业潜在风险,提升我市产业经济韧性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感谢长期以来对我市民营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的关心,同时也感谢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按照“强投资、夯基础、调结构、求提升”的总体要求,抢抓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步伐,积极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全市民营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民营经济占全市GDP比重已超过70%,成为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主动力”、就业创业的“主渠道”。我市民营经济在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活跃市场、扩大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支撑。

在过去的两年中,为化解潜在风险,提升我市产业经济韧性,从中央到省市各级政府不断出台各种惠企政策,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纾困帮扶民营企业渡过难关,走出发展困境,取得明显成效。

现就贵会提出的建议结合我们当下所做工作以及下一步开展工作,答复如下:

一、关于“积极动员和发挥我市工商联以及商会等自组织功能和作用”的建议

2018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郑发〔2018〕25号),明确提出“支持各类商会发展”。支持加快建设郑州商会大厦,打造国际经济合作平台、郑商形象展示窗口。打破行政级别和行政区域限制,对全市范围内符合条件并提出申请的省内外省级、地(市)级、县(市、区)级异地商会,经市工商联审查同意,由市民政部门依法登记。加大对郑州商会建设扶持力度,制定出台商会管理办法,建立郑州市商会建设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对商会建设和日常工作的考核与奖励,对郑州新建商会和郑州籍企业家在郑州域外成立郑州商会给予开办资金扶持。充分发挥工商联民间经济交往职能,打造对外招商引资的桥头堡和根据地,以商招商、以商促商,通过商会组织促进郑州国内、国际经贸交流。

二、关于“促进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采取配给管制措施”的建议

2021年,为保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保持正常生产经营,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着重提出“强化对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全力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一是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作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财政资金向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倾斜,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等。二是改进财税对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对银行按规定发放支持小微企业的创业担保贷款,贷款利息根据要求部分由财政负担,部分由借款企业承担。其中贴息部分,市本级创业担保贷款,市级财政给予全额贴息;县(市、区)可结合实际,同级财政按照不低于25%贴息。对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利息收入及担保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收入,符合规定的,免征增值税;对小型微利企业执行国家最新税收政策;引导合作银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推动减税降费不断深入。贯彻落实民营中小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增值税改革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停征、免征、降低标准等政策,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继续巩固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成果。五是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严格落实《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充分落实预留采购份额、价格评审优惠、优先采购等措施,提高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中的份额。全面降低民营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交易成本,不再向供应商企业收取投标保证金并免费提供电子采购文件,鼓励采购人免收履约保证金或者降低履约保证金的缴纳比例。

三、关于“针对民营企业的'用工难'、'物流难'、'采购难'等共性问题提供平台服务”的建议

为推动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实施“两个健康”“一联三帮”保企稳业专项行动,我市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截止到2022年5月,全市16个区县(市)共有国家、省、市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0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平台7家,省级示范平台49家,市级示范平台153家。共有国家、省、市三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0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基地5家,省级示范基地36家,市级示范基地65家。同时,积极推进小微企业园建设。按照市政府围绕“3年新建小微企业园60个以上、集聚企业超万家”的总体目标,高标准启动小微企业园建设,实施专项政策、专业运营,突出“一园一业”、数字化提升,着力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和本地企业培育新平台,加快推进全市小微企业园建设。目前全市重点监测小微企业园145个,总规划占地面积2.8万亩,总规划建筑面积3800万平方米,2021年完成工业投资近50亿元。2022年计划完成工业投资110亿元以上,前5个月完成投资近52亿元,累计入园企业达到5100余家。145个园区项目中,谋划新建小微企业园86个,已开工60个。对已建成的平台、基地和小微企业园,做好加快数字化建设、人才引时、商贸物流、生产配套要素建设,解决企业在用人、用地、资金等制约企业发展的实际困难,促进产业协同联动,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四、关于“发挥'共享经济'的辐射效应”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数字化赋能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管理、业务等方面应用,实施万家企业上云工程,通过财税支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上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中小企业,使更多中小企业“上云”,通过互联网与云计算手段连接社会化资源、共享服务及能力,实现共享经济。同时,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市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服务中心、市民营企业维权投诉中心、市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加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的培育、认定和扶持力度,建设全市统一、上下联动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和点多面广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双创”示范基地。整合行业协会、优质服务机构等资源,向全市企业提供政策、融资、法律、技术、管理、培训、创业等各类服务,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销、银企、人才、产学研对接机制,实现窗口服务、网络服务和呼叫服务一体化,定期组织开展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技术、供需等交流活动,引导企业参加境内外展销展览、技术交流等活动,发挥“共享经济”的辐射效应。

五、关于“围绕民营企业智能制造的关键性技术,探索由政府购买方式推进先进技术模仿与扩散”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鼓励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对基础研究和公益性研究投入比例符合条件的给予资金资助;充分利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子基金、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的作用,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强化创新引领,推动创新资源要素集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培育高能级创新主体。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聚焦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技术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强化制造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军民深度融合,推动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哈工大郑州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及重点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进程。二是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河南省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研究院、河南省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河南省智能传感器产业研究院建设,联合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做好省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配套政策的制定,在企业创新投入、创新成果产业化、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给与支持。加快北京理工大学郑州智能科技研究院、机科国创(郑州)绿色制造研究院等签约项目落地组建。2022年力争新认定30家左右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在新材料领域认定2家省、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5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不断提升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三是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力度。持续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引领企业通过创新研发,降本减耗,提质增效。力争202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活动全覆盖,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超过3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制造业研发投入占比保持在50%以上。

六、关于“利用当前生产成本上升压力,推广数字普惠”的建议

近几年来,为应对疫情,培育经济增长内在动力,市政府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健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着力打造一批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全省乃至全国“专精特新”发展的领跑者,为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我市出台了《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大力实施“数字赋能专项”。一是加快数字化转型。实施“一行业一平台一系统解决方案”,全面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发展水平。深入推广平台化设计、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智改数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数字化转型成效,支持中小企业创建省级智能工厂(车间)和智能制造标杆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在积极参与两化融合对标及评估诊断的基础上,开展本质贯标,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二是支持企业上云接链。实施“专精特新上云接链”计划,分行业推动企业上云,深化区块链技术应用。到2025年,实现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上云全覆盖。三是开展智能化诊断服务。每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招标,组织中标单位对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免费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系统性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今年以来,为聚力数字赋能,加快融合发展。我市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一是抓好以5G基站为支撑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以通信网络为基础、以数据和计算设施为核心、以融合基础设施为突破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打造5G+智能制造、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典型应用场景,做好“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等相关工作,2022年底累计建成5G基站3万个。二是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依托金水科教园区、龙子湖智慧岛等产业园区,加大企业培育和招引力度,加快推进鲲鹏软件小镇、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河南)数据中心、中国移动(河南郑州)数据中心、中国电信郑州航空港数据中心等超大型数据中心建设,2022年力争培育省级以上软件园区3-4家,打造4个“工业大脑”示范项目,规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同比增长18%以上。三是提升上云深度,加快融合发展。引导企业从基础设施上云向设备上云、管理上云、服务上云纵深发展,力争全市上云企业达到5万家。构建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心的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生态,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推动实施10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为全市200家规上工业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入户诊断服务,培育省级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服务型制造等试点示范企业(项目)15个以上。

再次感谢所提的重要建议,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关注我市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多提出宝贵意见,引导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健康平稳发展。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