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3165075/2022-00241
  • 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政协提案,提案
  • 2022-10-10
  • 2022-10-10
  • 议案
  • 郑人社提〔2022〕37号
  • 2022-10-10
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吸引留住人才 创建特大城市人才蓄水池的提案
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20220627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贺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吸引留住人才 创建特大城市人才蓄水池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2020年,按照“精准有效、务实管用”的原则,针对人才痛点和政策堵点,对2015年“1125聚才计划”、2017年“智汇郑州人才工程”等政策进行全面整合优化,制定出台“郑州人才计划”,从人才激励、平台建设、引育机制、服务体系、组织保障等环节完善人才政策体系,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并配套出台了《郑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实施细则》等9个配套文件,实施分层分类、精准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按照海内外高端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产业骨干人才、青年人才和名师名医名家5个层次,分别对应不同政策事项,精准支持发展所需人才。

2022年4月,为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来郑留郑创新创业,郑州市又启动实施青年创新创业行动,从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大力扶持创新创业、实施青年人才安居工程等方面出台10条“青年人才新政”,力争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全市新增青年人才100万人。

一、政策制定及实施情况

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01.6万人,占全省人才总量的16.7%,占常住人口的15.8%。引育各类高层次人才1802名,汇聚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顶尖人才103名。先后引进认定支持高层次人才566人,认定支持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651名,为12.5万名青年人才发放生活补贴。2022年青年人才新政10条实施以来,着力打好生活补贴、购房补助、教育就学、医疗保障等组合拳,吸引近20万青年大学生留郑入郑发展。

(一)在高层次人才支持方面。优化出台《郑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实施细则》,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改变传统单一、“一把尺子量到底”的人才评价方式,按照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新增社会化评价、海外高层次人才评审认定和企业自主认定等3种认定方式:一是引入企业质量效益、薪酬等市场化评价要素,对纳税1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中新引进的技术研发骨干,可依据薪酬层次认定为相应高层次人才。二是紧紧把握当前海外人才回流窗口期,对在海外知名高校、企业中担任较高职务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开辟专门通道集中评审认定。三是尊重用人单位主导作用,给予重点企业自主认定权,在我市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中,探索经审核备案后的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

(二)在产业骨干人才支持方面。优化出台《郑州市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认定实施细则》,对我市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重点企业中,具有较高技术水平、从事企业核心业务的急需紧缺人才择优认定,2年内给予人才5万—10万元奖励。一是创新性地采取积分评价制,取消了企业申报名额限制,综合能力素质、紧缺指数、标准,统筹郑州市产业发展导向、人才分布情况和申报人才质量,每年择优确定700名左右进行资助。二是放宽了学历、年龄等限制条件。全日制博士、硕士毕业生年龄分别不超过45周岁、40周岁,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或全日制预备技师(技师)年龄不超过35周岁(以当年度1月1日为年龄计算截止日期)。在企业关键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副高级职称、市厅级以上资格荣誉等业绩的,可不受年龄和学历限制。

(三)在青年人才支持方面。优化出台《郑州市青年人才支持专项实施细则》和青年创新创业行动方案。发放青年人才生活补贴,对毕业3年内(海外留学优秀人才毕业6年内)来郑工作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5岁以下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和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按每人每月1500元、1000元、5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最长发放36个月。提供创业金融保障,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含留学归国人员)自主创业的可申请期限3年的创业担保贷款,其中个人最高可申请40万元、合伙创业或组织起来共同创业的最高可申请200万元、小微企业最高可申请300万元。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对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由市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最高补贴100万元。加大博士后人才支持力度,给予进站博士后每人每年10万元生活补贴,国(境)外优秀博士在站生活补贴提高至15万元,资助期限为2年;对企业引进或出站留企工作的博士后,给予20万元安家补贴,国(境)外优秀博士后安家补贴提高至30万元。

(四)在名师名医名家支持方面。出台《郑州市名师名医名家支持专项实施细则》。建立名师名医名家梯级培养体系,3年遴选100名左右具有较强成长潜力、引领专业学科发展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进行重点培养,每个培养周期给予每人最高20万元培养经费,支持人才成长为省级、国家级专家。3年遴选100个左右人才培育项目,通过高级研修、精英讲堂、行业沙龙、学术交流等形式开展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培育2000名左右业务骨干人才。对培育项目按常规类、重点类、示范类分级给予5万—30万元项目资助。

(五)在招才引智活动方面。自2018年以来,连续举办五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郑州专场,开展了一系列招才引智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据统计,首届大会以来共有3.5万名高层次人才入职、15万青年人才落户,1853个项目落地建设、总投资2.17万亿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新活力,已经成为郑州市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城市名片”和展示郑州系列人才政策的“宣传窗口”。今年,根据省《第五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总体方案》,结合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际,制定并印发了郑州市招才引智总体方案,谋划了“1+7+N”专场活动。“1”是专场开幕式,“7”是七类项招才引智专项活动,主要包括:重大战略招才引智专项、创新平台高端人才引进专项、海外高层次人才招才引智专项、省外高层次人才招才引智专项、重点领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招才引智专项、赛会论坛专项和开发区、区县(市)招才引智专项等7类专项活动,“N”是100场左右招才引智活动。目前,各项活动已基本完成,招引各类人才45076人,吸引投资2057亿元。

(六)在加强人才住房保障方面。出台《郑州市人才住房保障服务事项办理指南》,对A、B类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300万元、150万元的首次购房补贴或提供不超过200平米、150平米的免租住房。对C、D类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50万元首次购房补贴。实施青年人才安居工程,筹建一批青年人才驿站,为郑州市以外高校来郑就业创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提供7天免费住宿;对新申请并符合条件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和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专科生,在我市首次购买商品住房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2万元、1万元首次购房补贴;组织一批存量房源,向符合申请首次购房补贴条件的青年人才销售,青年人才可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购买完全产权住房,也可按不同学历层次申请购买相应面积标准的共有产权住房。

(七)在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出台《郑州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措施实施细则》。一是医疗保健。为人才及直系亲属开辟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绿色通道,A、B类人才享受相应医疗保健服务,在有条件的医院开通国际医疗保险结算业务。二是子女教育。就读学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由户籍地或居住地所在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免试相对就近原则,提供学位保障。A、B类人才子女按人才意愿优先安排,C、D类人才子女根据人才意愿予以照顾。人才子女报考高中阶段学校,分类给予适当照顾。三是出入境便利。健全完善外籍人才签证、居留等出入境便利化措施。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人才事项申报、享受生活待遇等提供帮办服务。

(八)在优化人才服务平台方面。围绕人才补贴、人才认定奖励、人才发展激励、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生活服务、平台奖励6大主题,通过流程创新、技术集成、数字智能化应用,形成30项人才高频“一件事”,为人才提供“一网通联”“一窗受理”“一次办好、一周办结”服务,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公开透明、可预期的科创环境。人才数据“一网通联”。通过“郑好办”APP人脸识别核验身份信息,为青年人才提供一键申领生活补贴、购房补贴服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医疗、教育等线上服务。人才服务“一窗受理”。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人才专窗、开辟绿色通道,对人才引进落地涉及的户籍办理、生活补贴、购房补贴、人才认定、医疗教育等事项,实行即来即办、专人帮办、全程跟办、全年可办、全城通办。重点事项“一次办好、一周办结”。通过数据共享,对人才子女入学、医疗VIP服务等事项实行免审即享。通过“郑好办”APP或PC端政务服务网对青年人才生活补贴、购房补贴申领实行“不见面服务”“一次不用跑、1个工作日办结”。青年人才落户资料核验、初审限定5个工作日办结。目前,全部事项已在郑好办APP和郑州市政务服务网双端上线,累计访问67.41万人次,多平台办理人才业务4.39万件,人才好评率99.5%以上。

二、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

郑州市人才工作尽管做了一些工作,但对标省委、市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与国内其他国家中心城市在人才引进培养工作中还存在不足。

(一)人才规模优势不足。近年来,郑州市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跻身特大城市行列。但与周边武汉、西安、成都、重庆相比,人才总量偏小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无论是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技能人才总量、高技能人才总量均处于九个国家中心城市的第9位。从差距上来看,截止2020年底,郑州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84万人,与武汉、西安的差距分别为74.54万、24.1万;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万人,与武汉、西安的差距分别为12万、9.92万。与其他中心城市的差距更大,占比均不到1/2。

(二)人才集聚效应不强。近年来,郑州市深入实施人才计划,人才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人才吸引力得到快速提升。但与先进城市相比,郑州市人才吸引力不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据智联招聘和任泽平团队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郑州市2020年人才吸引指数为49.0,虽然位居全国第19位,但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杭州(99.2)、南京(69.5)、成都(61.2)、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在两方面:一是产业经济不发达,经济产业集聚效应仍然偏弱,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仍存在特色优势不明显、集聚度不够、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郑州市高新技术行业对人才吸引力不足。二是人才载体尚显不足,郑州市的科研机构、高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产学研基地与武汉、成都、西安等周边省会城市相比,数量少、规模小,创新能力相对欠缺。

(三)高端人才相对缺乏。近年来,郑州市持续完善提升人才政策,探索推进“双即双拎包”人才服务机制,构建“人才+项目+资本+场景”协同引才模式,引育各类高层次人才1802名,汇聚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顶尖人才103名,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比,仍有巨大的差距。从人才层次上看,驻郑两院院士只有26名,约是西安的1/3、成都的1/2;国家重点人才引进计划郑州本地产生的只有9名,与成都市102名和西安市97名差距很大。

(四)高校毕业生质量不高。郑州市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资源丰富,但研究生毕业人数较少,在高校毕业生中占比较低。截止2021年底,郑州市域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3个,普通高等学校68所,在校生127.4万人,在重庆、成都、西安、武汉、郑州等5城市中仅略低于武汉市。2021年毕业生33.6万人,居于5城市首位。2021年研究生毕业在校5.76万人,毕业1.3万人,两项指标均排在5城市末位。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

下一步,市人社局将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深入推进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行动,大力实施郑州人才计划和青年创新创业行动,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加强人才工作调查研究。立足郑州人才发展实际,主动学习国内先进城市经验做法,通过扎实的调查研究,明确“建设国家人才高地”的总体目标、具体指标和实施路径,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和对策,为“建设国家人才高地”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二)持续办好招才引智活动。以聚集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和青年人才为主线,以引平台、引高校、引科研机构为主攻方向,以“人才+资本+场景”为主要模式,持续开展包括郑州专场、论坛峰会、人才招聘、对接洽谈等在内招才引智系列活动,建立完善郑州招才引智网络平台,着力引进高科技头部企业、省内外科技型企业研发机构、大院名所和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团队项目,带动集聚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三)深入实施郑州人才计划。一是实施好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奖励、评估和服务保障工作。研究修订《郑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实施细则》,优化改进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探索人才认定举荐制,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二是支持企业引进重点产业骨干人才。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耦合的要求,编制急需紧缺人才需求指导目录,依据能力素质、紧缺指数、薪酬水平等指标以积分评价方式择优认定,给予一定的薪酬补贴,每年新认定支持急需紧缺人才700名以上。三是实施好名师名医名家支持专项。建立名师名医名家梯级培养体系,3年遴选100名具有较强成长潜力、引领专业学科发展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个性化培养,依托100个培育项目培育2000名业务骨干人才。

(四)扎实推进青年创新创业行动。把吸引留住青年人才作为工作重点,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打造青年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链。采取机关事业单位招考(聘)、国有企业聘用、服务基层项目就业、中小微企业吸纳、灵活就业、见习留用等形式,每年推出至少20万个就业岗位,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扩大在郑大学生见习规模,抓好校园招聘工作,策划开展青年专题活动,依托组织人事部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千名领航计划企业家等,在春秋两季集中到重点高校开展政策宣讲、招聘等活动,打造“活力郑州、青春郑州”的良好形象,持续提升青年大学生留郑率、回郑率。

(五)做好分管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工作。推进职称分类评价改革,淡化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成果倾向,“突出实践”和“重业绩、重能力”的职称评价导向;继续开展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原基础领军人才遴选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推荐工作;实施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组织实施高级研修项目;发挥博士后制度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审核发放博士后在站生活补贴和安家补贴,组织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完善留学回国人员相关支持政策,开展留学人才服务基层专项活动。二是做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推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实训实践基地,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年新增技能人才40万人左右。深入实施数字人才培养计划,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年新培养不少于3万名青年数字人才。三是统筹做好事业单位人才人事管理工作。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畅通人才人事管理渠道;规范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完善岗位、职称、工资福利、考核奖励管理模式。四是扎实推进“郑州招才引智•市场化引才”行动。加大国内外优秀猎头公司引进力度,鼓励引导郑州市各有关猎头公司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市场化引才,对其市场化引才情况实施综合评定和奖励补贴。

(六)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一是深化人才工作“一件事”改革,围绕人才关注的“高频”事项,推动郑好办APP、政务服务网、自助服务机、政务服务大厅“四端协同”,打造集人才政策、业务办理、服务事项为一体的线上线下人才服务平台。二是完善人才专窗、绿色通道、服务专员制度,提升“96567”人才热线服务功能,落实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职称评聘、事业单位引进绿色通道等政策,提高人才服务质效。三是完善部门间人才服务协同机制。发挥政府人才工作综合部门作用,加强与公安、房管、教育、卫生等人才工作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人才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配套服务保障,鼓励各区县(市)实施“一地一策”的差别化政策措施,形成上下联动、梯次递进的人才服务体系。加强与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的沟通对接,齐心协力抓好工作落地落实。四是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和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开展多场次多角度持续性精准宣传,推介人才政策、讲好人才故事,扩大政策知晓率和覆盖面,在国内国外、省内省外树立郑州市重抓重推招才引智和爱才重才敬才的良好形象。

四、关于两个具体政策问题

(一)关于博士后支持和补贴问题。按照省市博士后工作管理权限,省人社厅负责省属单位博士后资助管理工作,郑州负责全市博士后资助管理工作。郑州市大力实施引进博士后安家补贴,鼓励省属高校博士后人才出站后进入郑州市企业工作,对于出站后进入郑州市企业工作的博士后,给予20-30万元安家补贴。吸引更多博士后人才进站,对进入到郑州市博士后工作站点的人才,给予每年10-15万元的生活补贴。据了解,省人社厅也出台了博士后相关支持政策,如有需要可联系河南省人社厅博管办了解。

(二)关于青年人才生活补贴问题。根据《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黄河人才计划”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意见》(郑发〔2020〕14号),目前郑州市享受青年人才生活(学历)补贴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是2017年1月1日(含)以后毕业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和技工院校全日制预备技师(技师)。博士不设年龄限制,其他毕业生年龄应在35周岁以下。二是郑州市户籍。三是在郑就业创业,正常参加社会保险,且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正常缴费1个月(含)以上(不含欠缴、补缴)。四是毕业时间不超过3年。其中,国(境)外世界知名大学的毕业生可放宽至毕业时间不超过6年。针对您反映的部分人才暂未落户不能享受生活补贴问题,我们已多次向市委市政府、市委人才办反映,今年出台的《关于实施青年创新创业行动的工作方案》(郑办〔2022〕18号)也已经对生活补贴和购房补贴政策进行了部分优化和探索:一是加大海外留学优秀人才激励政策,留学归国人员享受生活补贴、购房补贴等郑州人才政策不受户籍限制。二是扩大购房补贴惠及范围。在对符合条件的博士、硕士和双一流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发放10万元、5万元、2万元首次购房补贴的基础上,对2022年4月14日(含)之后毕业的非双一流本科毕业生和专科生按照2万元、1万元的标准发放首次购房补贴。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向市委市政府、市委人才办等汇报有关情况,建议对您提出的意见进行进一步研究论证、持续优化郑州市博士后支持和青年人才补贴政策。

尊敬的贺辉委员,您提出的议案,对郑州市人才工作非常重要。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热心帮助和指导,并希望您今后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



        2022年10月10日        

联系单位: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综合开发处

邮    编:450000

联 系 人:黄惠新

联系电话:67188096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