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6049270/2023-00051
  • 郑州市科学技术局
  • 政协提案
  • 2023-05-06
  • 2023-05-06
关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提案的答复
关于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20230321号提案的答复

民盟郑州市委员会:

首先感谢贵单位对郑州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提案”收悉。贵单位在建议中客观分析了我市创新主体发展现状,并对如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提出了中肯的建议。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现答复如下:

一、郑州市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郑州市坚持创新在全市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求,加强顶层设计,持续深化改革,聚集创新资源,营造极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为郑州加快推动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奋力出重彩成高峰提供创新保障。

主要创新指标显著增长。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技术合同成交额、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衡量一个城市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从2017年至2022年,郑州市各项关键核心指标都取得了大幅度增长。高新技术企业,从856家增长到5189家,增长5倍,在全省占比达到47.72%,超聚变、致欧家居成长为独角兽企业,郑州市拥有独角兽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从2017年158.7亿元增长到2021年度310.44亿元,增长95.6%,在全省占比达到30.47%;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7年1.73%增长到2021年度2.45%,增长41.6%,2021年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44%);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7年34.75亿元增长到2022年509.1亿元,增长13.6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7年10.85件增加到2022年24.1件,增长122.12%,2022年全市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07件;全市各级各类研发平台,从2017年2408个,增长到2022年4922个,增长104.4%;市级创新创业孵化载体数量,从2017年178家增加到2022年297家孵化平台,增长66.9%,总面积达到900万平方米。2021年成功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2022年郑州市科技局荣获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二、围绕提案已开展的重点工作

(一)不断优化完善郑州市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能级研发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进、科技金融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郑发〔2019〕4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郑政文〔2022〕52号)、《关于率先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意见》(郑发〔2023〕5号)等文件及相应的配套政策。相继修订出台《郑州市鼓励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若干政策措施》(郑政办〔2021〕31号)、《郑州市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管理办法》(郑政办〔2021〕45号)、《郑州市创新创业团队项目资助实施细则》(郑办〔2021〕6号)等文件,形成了系统完备,与时俱进,支撑有力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二)坚持内培外引,着力搭建创新平台。坚持内培外引,注重省市联动,实现创新平台跨越式发展,2020年全国第7家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建成投用,实现全省国家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2021年省科学院重建重振正式揭牌,与中原科技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2021年成功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力支持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等7家在郑省级实验室的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取得实效,超短超强激光平台建设和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安图生物获批国家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检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相继引进支持中科院过程所、中科院微电子所、浙江大学、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中电六所、机械研究总院、哈工大等14家大院名所等在郑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建设新型研发机构58家,省级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占全省的44%;累计建有各级各类研发平台4922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60家,省级研发平台1889家。

(三)实施倍增计划,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优化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流程、简化推荐评审程序,加大高企培育力度,全面落实各类科技创新政策,加大资源配置向企业倾斜力度,近5年投入21亿元实施企业研发后补助,投入3亿元支持重大专项,投入3亿元支持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新增高企1059家,同比增长25.64%,总量达到5189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70.56%。2022年度,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培育遴选了100家核心竞争力强、行业带动性大、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位居同行业前列高新技术创新“百强”企业;100家创新水平高、发展速度快、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创新“百快”企业。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众多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的格局。实施一流课题。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凝练一流创新课题,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克一批前沿关键共性技术,引领支撑产业发展。电子信息领域,信息工程大学邬江兴院士主持攻关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拟态防御颠覆式技术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新型超薄动中通天线(VICTS天线)”打破国外垄断和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新材料领域,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高速/超高速陶瓷立方氮化硼(CBN)砂轮”在速率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中科院过程所郑州分所自主研制的“张力环航天燃料”和联合研发的绿色高能的张力环燃料,推动我国新一代火箭运载能力大幅提升。高端装备领域,中铁装备自主研发了“极端复杂地质新型TBM设计关键技术及掘进装备”,实现了极端复杂地层TBM连续掘进,技术领先于世界;郑煤机自主研制10米超大采高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为目前世界之最,综合性能均超过国际标准;宇通的整车节能与控制技术、高压隔离电源变换技术、高密度电驱动控制技术等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自主开发的智能网联巴士“小宇”是行业首个正向开发量产的L4级产品,成为中国首个获得世界工业设计大奖的自动驾驶巴士。

(四)坚持项目带动,着力集聚创新人才。实施“郑州人才”计划,持续深化高端人才引育工程,完善人才引育、投入、流动、激励、评价机制,推动“政策+环境+机制”多向发力,形成了以人才带团队、以团队促研发、以研发促转化的创新生态圈。截至2022年底,累计支持创新创业项目500余项,形成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链式效应,高层次人才对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持续显现。

(五)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打造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市级以上297家孵化平台,总面积达到900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孵化平台72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破“壳”成长、高新技术企业加速孵化提供生态支撑。成功举办8年“郑创汇”150余场次创新创业大赛,吸引11000余个海内外优秀项目参赛,大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加科技型中小企业源头供给。积极开展“郑科贷”业务和科技金融资助,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下步举措

(一)深入推进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融合发展。对接做好中国电器装备集团、联想控股、腾讯智慧产业总部、京东(中原)总部等项目落地;加快对接中原生物智造创新园、上汽集团云计算软件中心、北科生物产业园、吉宏科技全球数字化总部等重资产项目,尽快启动用地摘牌工作;积极推进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香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设郑州研究院;加快推进郑州大学生物医药高等研究院(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马歇尔国际消化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力争二季度完成场地租赁。各开发区、区县(市)要与中原科技城创新协作,支持引导辖区企业与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深化合作,构建技术合作开发平台,推动项目落地和各项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产品从实验室到工厂大规模生产的完整链条。

(二)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积极推进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香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设郑州研究院,推动哈工大郑州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研发机构多出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形成以省实验室为核心、优质高端创新资源协同创新的“核心+基地+网络”创新格局。加快推进高新区合作共建区科学城,推进大科学装置区、科研区、创新区三大功能区建设,加快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智能传感器(MEMS)研发中试平台建设,谋划量子信息技术基础支撑平台。加强与驻郑科研院所联动,支持中电科第27所、中船重工第713所、郑州机械研究所、郑州三磨所等驻郑科研院所聚焦自身优势研发领域,积极建设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市级及以上重大科创平台。年内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引领型平台100家。

(三)高规格引育创新人才。完善“人才+资本+项目+场景”引才模式,实现各类服务事项“一网通联、一窗受理、一次办好、一周办结”,用好100亿元青年创新创业基金,五年内吸引100万青年人才来郑留郑发展。全力招引各类人才,力争上半年来郑留郑大学生10万以上。

(四)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大力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小微企业园+众创空间等平台作用,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载体。开展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及郑州市科技型企业评价入库工作,不断壮大高企后备库。加强政策宣讲,精准培训,强化部门协同,及时落实各种配套政策,提升高企服务水平。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

(五)组织实施一批一流课题。一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凝练实施一批集成度高、带动性强、产业化前景好的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培育建设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进一步提升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组织实施“揭榜挂帅”研发专项,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攻克我市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三是组织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建设专项。开展人工智能在物流、制造、农业、交通等重点领域创新应用,实施一批人工智能创新专项,提升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全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专项20项左右。

(六)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补助等相关政策,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2023年,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2.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70%。

(七)推进双创孵化载体培育,强力推进标准化智慧岛建设。加强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小微企业园、孵化园等各类双创孵化载体,促进双创孵化载体提质升级,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全力推进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郑科贷”业务和科技金融资助,探素建立完善科技风险投资体系,大力开展“基金入郑”行动。加强与国开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国企混改基金、国企结构调整基金、军民融合基金等国家级基金对接,争取引入国家基金落地;强化基金与招商引资及产业导入结合,评选出一批优质储备项目,建立优质项目跟进台账和常态化基金与项目对接机制,定期组织项目路演活动;积极推动投贷联动,打造股权投资为先导、信贷资金跟进的企业全周期金融服务体系,实现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四位一体的有机结合等。加速复制推广“智慧岛”标准体系,鼓励支持中原龙子湖“智慧岛”、郑州高新“智慧岛”、郑州金科“智慧岛”、航空港区“智慧岛”建设,坚持“智慧岛”功能定位,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建好管好运营好,加快形成科技创新生态小气候。

再次感谢贵单位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加强与贵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将贵单位的建议进一步融入我市科技工作中,以更好地促进我市科技事业的发展。

2023年5月6日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