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6049270/2023-00054
  • 郑州市科学技术局
  • 政协提案
  • 2023-07-17
  • 2023-07-17
关于加快我市创新资源集聚的提案的答复
关于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20230203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贾伟委员:

感谢您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创新资源集聚的提案”已收悉。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郑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开展“三标”活动,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来打造,持续推进创新高地建设,奋力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为郑州加快推动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奋力出重彩成高峰提供创新保障。

一、我市科技创新资源现状

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高端平台建设实现突破。截至2022年底,我市拥有各级各类研发平台4923家。2021年我市成功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省科学院揭牌运营,并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融合发展。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等省实验室相继挂牌落地。建设发展63家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微电子所、苏州医工所、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纷纷在我市建立分支机构。国家超算郑州中心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稳步推进。创新主体快速增长。与“十三五”初相比,高新技术企业从439家增加至5000家以上,全省占比近半;全市科技型企业从2567家增至11083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显著提升。扎实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建立“一企一账”,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超65%。创新政策扎实落地。2018年以来,参加加计扣除的企业从1429家增至5526家,享受研发费用补助的企业从901家增至2926家。技术成果转化实现突破。郑州技术交易市场正式揭运营,2022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09.28亿元,同比增长66.16%,占全省的近一半,近三年增速均位居九个国家中心城市第一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大幅提升。与“十三五”初期相比,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从116.7亿元增长至310.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6%增长至2.45%,首次超过国家平均水平(2.44%)。近三年平均增幅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位居首位。

二、主要工作举措

(一)营造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修订出台了《郑州市鼓励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出台了《郑州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强化重大项目管理;出台了《郑州市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管理办法》,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持续创新发展;出台了《郑州市获得国家和省科学技术奖配套奖励办法(暂行)》,市级配套奖励全部用于对研究团队个人的奖励;出台了《郑州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实施细则》,提出“全国使用,郑州补助”创新举措;出台了《郑州市进一步加快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促进孵化载体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出台了《郑州市创新创业团队项目资助实施细则》,激励各类高层次人才在郑创新创业。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激发了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科技研发的活力。

(二)强化科技创新项目带动。以科研项目带动研发投入增长,将研发经费投入情况作为申请科技项目、后补助资金、研发平台的必要条件,各类财政扶持资金优先支持研发投入强度大的申报单位。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批创新引领型产业集群专项实施完成并通过验收,包括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物联网及信息安全、智能装备、新型药物及医疗器械、超硬材料及制品共13个课题,省财政科技资金支持8665万元,市财政科技资金支持8390万元,带动企业累计完成资金投入8.3亿元,取得了显著成效。组织开展企业研发费用后补助专项计划和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项计划,对企业上年度研发投入按比例进行补助,对纳入全国科技统计的在郑高等院校和事业法人科研院所按照上年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认定额给予补助,对省级研究与开发财政补助资金进行配套支持。2020-2022年度研发费用奖补资金达22亿元。

(三)推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创新平台建设培育模式,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密切关注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动态,力争在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重组中均能跻身入列;配合省科技厅做好省实验室建设运行相关工作。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达到64家,为争取国家实验室或分支基地储备力量。着力改善本地高端创新资源不足的现状,充分挖掘各类创新资源,培育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截至2022年底,政府签约共建新型研发机构14家,备案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63家。加大对载体的培育和指导力度,引导孵化载体专业化、市场化、精准化发展,争取更多载体进入国家队行列。如2021年获批1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新增数量占2020年底总数近50%,创8年新增之最,占全省新增总数79%,位列杭州之后全国第二位;获批4家国家级孵化器占全省新增总数45%。在学习苏州市、南京市等城市孵化载体建设运营经验后,提出在全市打造20个特色创新创业综合体。

(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举办“郑创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从2015年开始,郑州市连续8年举办“郑创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为中小企业和创客提供交流展示、金融对接、项目孵化服务的重要平台;连续多年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郑州分赛区比赛;相关区县(市)依托孵化载体举办形式多样的双创活动。2015年,我市在全省范围内成立首家孵化载体行业协会-郑州创新创业市场服务协会,市科技局作为协会主管单位,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力量,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培训座谈、走访调研等活动,逐步形成“郑创汇、郑创学、郑创行”品牌加以推广,提升孵化载体效能,从二房东盈利模式转变为集“创业辅导、项目指导、路演展示、融资对接”的多层次服务模式。

(五)建设综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深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谋划建设郑州技术交易市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的运作模式,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2021年12月成功揭牌运行。通过政府与市场合力推动,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化运作。通过布局“线上+线下”“总部+节点”“研发转移机构集群+创新网络”,搭建了“一网一厅多驿站”综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截至2022年底,郑州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入网服务仪器设施4237台套,原值总价约38亿元。检测服务范围涉及农业、生物医药、食品科学、材料、制造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诸多技术领域。

三、存在问题

(一)高端创新平台缺乏。我市研发平台存在国家级等高端创新平台少、研发能力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点布局在基础研究能力较强的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系统,而我市高端科教资源薄弱、短板明显,大科学装置在我市尚为空白。与先进城市比,我市各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多而不强,缺乏高水平的高校院所,双一流高校仅郑州大学及河南大学。创新创业型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紧缺,引育留才难度较大。

(二)产学研融合度不够。产学研结合的引导措施、政策环境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高等院校在体制机制方面缺乏对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的引导;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经费较少,开展成果中试及推广难度大。

(三)双创载体专业化程度不高。我市双创载体管理团队大部分集中在物业、行政等部门,待遇低,流动大;导师聘任管理不够规范,缺乏优秀的创业导师;一部分双创载体仅能提供空间入驻等一般性服务,投融资、技术支撑、市场拓展等增值服务少,对初创企业的吸引力降低;一部分双创载体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投资-孵化-发展-壮大”模式还未完全建立。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重点培育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密切关注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动态,力争在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重组中均能跻身入列;配合省科技厅做好省实验室建设运行相关工作。依托优势创新主体,整合创新资源,通过机制创新吸引人才,以培育创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和服务我市主导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重点支持创新活跃、研发能力强、规模大、基础好、带动力强的创新主体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研发平台。

)鼓励企业建设高能级研发平台。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支持企业面向产业行业发展需求,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促进产业行业技术创新,推动大中型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鼓励新引进的大企业在我市建设研发中心,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融入高能级研发平台建设。

(三)鼓励各类创新主体转移转化科技成果。依据上年度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给予交易补助,补助资金可用于科技人员薪酬奖励、装备调试费及条件建设等有利于科研创新活动的支出,同时补助单位按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有关规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或部门,支持企业独立创办或与其他社会力量联合兴办综合类技术转移机构,对获批的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给予资金补助。

(四)提升孵化载体整体水平。多措并举培育国家级、省级孵化载体。加强日常管理和服务,深入载体调研,有针对性开展政策指导,提升孵化载体运营水平。在申报国家级、省级孵化载体过程中,加强对申报企业的辅导,提高通过率,争创一批高质量孵化载体。加强对载体运营管理团队的培训,提升运营人员管理和服务能力,鼓励引进专业的团队运营孵化载体,提升载体服务能力。优化“投资-孵化-发展-壮大”运营方式,鼓励孵化载体投资入股初创期中小企业,并向专业投资机构推荐,吸引投资机构调研跟投,建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发挥郑州创新创业市场服务协会作用,通过举办大赛、游学、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双创活动,促进载体之间交流和互动,比学赶帮,提升我市孵化载体的整体水平,营造良好的双创氛围。

2023年7月17日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