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6049270/2023-00056
  • 郑州市科学技术局
  • 政协提案
  • 2023-08-01
  • 2023-08-01
关于打造郑州都市圈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的问题及对策的提案的答复
关于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20230014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赵志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郑州都市圈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的问题及对策”的提案收悉。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郑州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行动,以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加速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一、推进区域合作,实现协同创新发展

(一)大力推进中原科技城建设

推动中原科技城与河南省科学院、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融合发展。省、市、区联动,高标准推进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等省实验室建设运行。

(二)推进自贸区自创区联动发展

充分发挥自贸区和自创区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着力打造制度型开放高地和创新高地。通过持续推动自贸、自创“双自”联动政策叠加,实现人才、资本、技术、知识多要素联动,促进科技、金融、贸易、产业的多维度融合,加强产学研、内外资、政社企的多主体协同,发挥自贸、自创“1+1>2”效应,推进自贸区和自创区提质发展。

(三)促进各类园区协同创新发展

推动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现代服务业开发区深化园区间的交流合作,促进科技与产业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推动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构建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发展格局。

二、聚集核心领域,打造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一)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培育建设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聚焦重点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高端智能装备、绿色低碳等领域的重大技术创新需求,共同组织实施联合攻关项目,支持创新体承担国家、省级、市级各级重大研发项目,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提升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推进创新场景共建共用

以中原科技城为核心,打造全域新兴产业应用场景示范区,推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技术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开展5G+、AI+、无人驾驶、数字工厂、智慧医疗等应用场景创新和试验示范,组织有条件的企业联合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应用场培育创新联合体进行技术攻关景项目。

(三)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

统筹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完善产业创新融合链条,构建高能级产业生态。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大力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绿色环保产业,布局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链头部企业集聚发展,拓展产业链辐射范围,为构筑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都市圈产业链奠定坚实基础。大力发展面向全球的金融、贸易、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增强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

三、推进生态共筑,营造浓厚创新氛围

(一)坚持系统谋划、重点突破

按照郑州都市圈建设整体部署,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以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为统揽,找准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关键点、着力点,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提升要素市场一体化水平,推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营造一流新生态,持续激发都市圈发展动力活力。

(二)大力集聚创新人才

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省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平台,通过“一流平台+一流课题”、以才引才等形式,引进全球创新顶尖人才、领军人才与骨干人才等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完善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政策。支持高校建设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博士后站点,扩大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培养规模。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聚焦重点产业需求精准化培养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服务保障,综合运用政策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等方式保障人才安居需求,提升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水平,落实高层次外籍人才出入境便利、停居留政策,打造宜居宜业宜创的人才发展环境。

(三)畅通创新要素流动渠道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畅通创新要素流动渠道,推动创新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挖掘创新要素的市场价值,激发创新要素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助力郑州打造成为都市圈科技与产业的创新高地。

(四)强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落实国家、省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收益分配的政策。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探索“赛马制”等科研组织方式;简化科研攻关项目过程管理,针对关键节点实行“里程碑”管理,改革科研经费管理,简化经费预算编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研究方案调整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深入推进“三评”改革,建立完善有利于创新的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优化以激励、宽容为导向的科研管理制度。

(五)厚植创新文化土壤

办好“郑创汇”、“中国创业者大会”、“世界传感器大会”等系列国际创新创业活动,拓展国际智能网联汽车大赛、国际虚拟现实创新大会等影响力,吸引一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在郑落地。树立尊重知识、保护创造的创新理念,弘扬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建立完善符合实际的科技伦理制度,推动科技伦理要求贯穿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全过程,覆盖到科技创新各领域。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和保障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事业健康发展。

2023年8月1日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