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1609197/2023-00049
  • 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政协提案
  • 2023-08-31
  • 2023-08-31
关于对充分挖掘利用我市的非遗资源,打造高质量的文旅业态的答复
关于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20230135号提案的回复

尊敬的马保勤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充分挖掘利用我市的非遗资源,打造高质量的文旅业态”的建议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郑州市文化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您的建议为我们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我们进行了认真地学习与研究,现就您的提案答复如下:

郑州市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以实现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活力再现为目的,以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为基础,以项目培育和建章立制为重点,不断加强非遗保护、保存工作力度。目前我市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已基本建立,二十四节气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目前,我市拥有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91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63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个(黄帝拜祖祭典、少林功夫、超化吹歌、苌家拳、小相狮舞、登封窑);拥有县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93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1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7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人。

为充分利用我市非遗资源,促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我们也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

一、促进非遗与提升传承人传承水平相融合。为做好非遗保护人才培育工作,解决代表性传承人普遍后继无人、技艺水平不高的问题,根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郑州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我们积极与郑州市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合作,对县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及学徒实行轮训制度;积极与省市轻工业协会沟通,推荐非遗传承人参与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培育了一批非遗技能大师和工匠;同时积极与郑州轻工业学院等省级非遗培训基地进行产学研结合,不断提升传承人技能和理论水平。

二、促进非遗与文旅市场相融合。主要是非遗项目与文创市场、旅游市场的融合。一是引导传统工艺类项目研发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工艺品、纪念品等文化创意产品,组织项目保护单位参加各种非遗和文化产业展会,并产生了较好经济效益。二是以 “少林功夫”“登封窑”为代表的国家级项目和“梦祥银”“密玉玉雕”“香包”等省级项目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大吕武术”“ 传统酱菜腌制”“升科剪纸”“草编”等优秀市级项目,为下岗职工、残疾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免费培训和技术支持,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文化消费,提升传统工艺振兴、文旅融合等方面做了积极贡献。三是开展非遗进景区,赋予旅游景区、特色小镇、文化街区等更多的非遗文化元素,促进非遗项目与旅游深度融合,丰富了全域旅游的深入和广度,促进非遗项目和旅游市场深度融合。如华夏非遗馆非遗有范、千稼集特色小镇非遗饮食一条街、建业电影小镇、樱桃沟景区大食堂、天下收藏文化街、长寿山风情古镇、黄帝千古情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参观。

三、促进非遗与新技术新业态相融合。一是利用云技术,使非遗资源共享起来。目前郑州城市大脑建设项目智慧旅游平台的建设,必将促进郑州市非遗保护数字化的进程;二是从微信到抖音,从动漫到VR,从全息舞台到沉浸空间,特别是近年来元宇宙技术的兴起,让非遗文化变得越来越好玩起来。郑州部分民营企业和社团组织已经逐步意识到以非遗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振兴工程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非遗文创开发中来。只有河南、建业电影小镇、黄帝千古情、《长寿山传奇》等项目的落成,成为了展示中原文化的一张张亮丽名片。

四、促进非遗与项目规划相融合。一是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我局制定了《黄河流域(郑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围绕市委“两带一心”文旅布局,积极谋划黄帝根亲文化板块、中医岐黄文化板块、新密陶瓷文化板块、中牟农业非遗板块、少林功夫文化板块、中心城区中原名吃文化板块和传统工艺振兴板块。同时按照省文旅厅“非遗点亮”工作布局,积极开展非遗景区、非遗特色小镇、非遗研学基地等创建活动。二是在科学规划郑州市非遗展示馆新馆建设的基础上,与有关单位积极协调在国家黄河文化公园、商城遗址公园等具备条件的园区建设非遗大师工作室;三是在历史街区改造、街道综合文体中心建设中,积极创造条件,建设非遗专题馆、展示厅。比如管城区重点打造“六街六片区”。中原区打造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同样,二七区和惠济区,从二七商圈复兴到古荥大运河核心板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都是关键。

与其他发达地区和先进城市比较,虽然我们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做出了一些努力,但由于机构编制、管理理念、文旅文创融合发展起点低等方面的限制,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

1.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文创融合发展起点较低。目前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业化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商品转化率较低,尤其与特色化旅游商品的结合上滞后,还没有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园区化发展相结合的示范性基地、龙头企业以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主题街区或主题公园等。

2.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规模层次较低。目前全市拥有多家省级、市级非遗示范性展馆,但从项目规模、展示内容、传承发展、运营水平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缺少一个综合性、上规模、高水平的展示馆,亟需建设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3.非遗项目培育力度和宣传力度还不够。郑州市现在只有6个国家级项目,离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郑州非遗资源丰富,也不缺乏精品,但推出去的产品或者好的作品还比较少。

4.对非遗资源的研究还不够。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如何把郑州丰富的文化资源挖掘好、利用好,打造充分展示华夏文明、中原文化的特色城市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根据国家、省、市十四五保护规划,按照中央两办《关于进一加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我们下一步将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育。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碎片,将符合保护条件的项目分别纳入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积极培育具有重大保护价值的项目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水平。强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报和认定,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数据库。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教育培训力度,注重从实用技术、技能上下功夫,培养出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

(三)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力度。坚持传承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宣传打造雕刻、古琴斫制、传统髹漆、传统美食、传拓等传统工艺品牌,抓好登封窑、高浮雕拓片、木雕、密玉玉雕、水晶雕刻、梦祥银、岐伯康养基地等一批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项目建设。鼓励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企业、大中专院校等机构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

(四)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品牌。加大对农历二十四节气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利用各县市区区位优势,打造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品牌。持续开展黄帝拜祖祭奠、少林功夫文化交流合作,扩大对外文化宣传;继续加大超化吹歌、小相狮舞、苌家拳、登封窑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

(五)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郑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继续协调在黄河文化公园、商城遗址公园和具备条件的公园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性展示馆(传习所)评选工作。

(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力度。继续抓好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加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机构宣传非遗文化力度;市级以上示范性展示馆(传习所)要经常性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演、学术讲座等活动,向大众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文化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今后能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