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2995/2023-00089
  • 郑州市应急管理局
  • 韧性城市
  • 2023-05-29
  • 2023-05-29
关于打造更具韧性的宜居城市提案的答复
关于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20230367号提案的回复

赵辉委员:

您在市政协第十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打造更具韧性的宜居城市提案》(第20230367号)已收悉,我们根据您提出提案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结合我们所做的工作现答复如下:

一、加快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安全风险辨识、防范化解水平,国家、省相继制定印发了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方案。我市作为省级试点城市,先后对市直相关部门、局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开展调研,初步形成建设方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对标全国试点城市高规格、高标准建设。多次专题听取平台建设情况的汇报,及时协调解决平台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根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2022〕23号)精神,与市大数据管理局在投资方式、建设内容、部门协同机制等方面多次研究讨论,拟将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投资0.5亿元,二期投资6.43亿元,三期投资2.54亿元,总计投资9.47亿元其中一期平台由财政出资建设,二期、三期采取市属国有企业投资建设,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

    目前《郑州市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一期)项目实施方案》已经市发改委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接下来,我们快速推进项目的立项、招标、建设等工作。

二、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扎实做好地震跟踪监视,加快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设,认真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完善《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指引》,持续提升震害防御能力。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市已建成各类应急避难场所399处,应急避难场所总的有效面积为1481万平方米其中2022年,市委市政府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列入十件民生实事,全市新建新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66处,建成区人均避难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基本满足建成区人口避险能力。

下一步,将继续做好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推广应用和信息填报每年加强应急避难场所新增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市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2025年年底前,郑州市城区及县(市)城区人均避难场所面积全部要达到2平方米以上。  

推进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及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扎实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下发《郑州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奖励办法(暂行)》,鼓励各区县积极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申请财政资金40万元,用于对获得国家级、省级示范社区荣誉称号的社区进行奖励。截至目前,全市获得市级以上示范社区188个,其中国家级57个、省级64个、市级67个。通过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有效提升了我市基层防灾减灾能力。

全面开展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以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契机,在水利、自然资源、房管、交通、城管、林业、气象等领域开展详细的综合风险普查,其中应急系统已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数据总量36603项,其中承灾体5899项,减灾能力21435项,家庭减灾能力17646项,历史灾害9269项目前全市各部门已完成普查阶段任务,正积极开展评估区划工作  

加强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建设

一是完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加强各级各部门应急演练。2022年,市应急局统筹全市共编制防汛应急预案(方案)和紧急避险安置预案6897个,覆盖所有市、县、乡、村(社区)四级部门(组织)和重点单位,2500多个在建工地全部建立度汛方案,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圆满承办2022年河南郑州城市防洪排涝综合应急演练,全面展示整改成效,受到应急管理部和省委领导的一致肯定。按照市防指安排,全市各级各单位共组织演练7049次,参加583233人加强四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截至目前,我市已组建、整合四大类应急救援队伍: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市县乡村应急救援力量、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类应急救援队伍,共计7.1万人持续推动基层“1+4”“1+3”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全市所有村(社区)明确安全劝导员、灾害信息员、应急管理员共计17.6万余人四是加强市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市编外人员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市应急救援保障支队招用编外人员100人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应急防灾科技支撑能力

一是应急管理智慧化水平面提升。投资4000余万元的市应急指挥中心投入使用,投资4400余万元的数字郑州·智慧应急平台投入使用,8大业务系统完成功能开发并已部署于郑州市政务云上,共接入19个局委数据175项,数据量3亿余条。其中,投入1050万元建立了全省首个数字防汛指挥平台,接入5000多路视频信号,随时监看各地实时现场情况。同时,将全市17.6万名基层安全劝导员、灾害信息员和重点部位责任人纳入平台统一协调联动指挥,分级分类发布指令和提醒,实现了一键直达

二是完善全市应急指挥系统。已完成全市17条应急指挥信息专网线路铺设和设备调试工作,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专网贯通,县乡两级和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云视讯”“小鱼易联”指挥通信系统也已全部部署到位并投入使用

六、下一步韧性城市建设工作    

一是尽快出台韧性城市专项规划,应用系统观念,在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城市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平衡安全因素,统筹考虑各个实施主体,避免各自为战。掌握现存应急基础设施的完整信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时综合考虑多种灾害的防灾需求,做到“一次投资、综合防灾”。

    二是综合考虑本市灾害情况、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分布等特点,完善市、县、乡三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居民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预留重大安全“非常态”应急集中场地,合理引导城市防灾空间、防灾附属设施的分布和建设。

三是对我市生命线工程系统(城市供排水、供气系统、通讯系统和电力系统)进行全方位大排查,形成统一的风险隐患清单,找准脆弱点,针对存在破损、陈旧、低标准的设施管线、防洪设施等,开展“补短板、强弱项”专项行动计划。要结合城市旧区改造和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统筹规划设计,全面更新升级老旧水、电、煤等地下管网系统,及时消除各类风险隐患,全面提升城市生命线系统对城市发展的承载力和对不确定性风险的抵御力。在此基础上,开发设计城市生命线系统的数字感知、预测预警系统,第一时间获得动态运行中的风险点,进行及时维护维修,防患于未然。

    四是打造城市数字化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城市应急管理数据库建设,研发部署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软硬件平台。结合“城市大脑”海量大数据的价值,强化对市民幸福感数据、城市安全状态数据的分析、研判、预测、预警功能,努力把威胁城市安全的内外部风险消灭在萌芽中。

    五是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宣传引导,形成自救互救、共治共享的社会风险治理文化。一方面,要扎实推进风险防范知识进家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全面提高群众风险防范意识和技能,积极主动地化解家庭和身边的各类潜在安全隐患和风险。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安全风险防范类社会组织、应急救援志愿组织、平安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培育和扶持,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完善社会组织有效参与重大风险应对的渠道和机制,在全社会创造一种自救互救、互帮互助、共治共享的风险社会治理文化,以强有力的社会韧性助推韧性城市高质量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今后继续关心、关注我市关于推动建设韧性城市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安全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联系人:张强宇

联系电话:0371-67170005

 

2023529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