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3165075/2024-00267
  • 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政协提案
  • 2024-06-05
  • 2024-06-05
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推进郑州市引育一流创新人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20240655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张朝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郑州市引育一流创新人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已收悉,感谢您提出的宝贵意见,我局高度重视,经认真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强化一流创新人才引育力度

(一)完善落实相关人才政策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在2015年“1125聚才计划”、2017年“智汇郑州”人才工作、2020年“郑州人才计划”的基础上,于2023年10月底通过学习先进经验、梳理政策文件、系统研判郑州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建设需求等,出台了“郑聚英才计划”,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引育政策、建设高能级人才平台载体、健全高效灵活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宜居宜业的高品质人才生态、构建爱才敬才的工作运行保障体系。

1. 推行“一事一议”,大力引进顶尖人才。围绕国际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需求,采取量身定做、针对性邀约、同行专家举荐等方式,精准引进全球顶尖级人才、旗帜性人物,“一事一议”提供个性化支持,最高可给予1亿元综合资助。

2. 聚焦重点产业,大力引进领军人才。聚焦服务保障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新引进培养急需紧缺高端人才,认定为A、B、C、D类高层次人才后,分别对用人主体给予500万元、200万元、50万元、20万元的引才育才工作经费支持。对A、B类人才领衔的高端创业团队、高端创新团队分别给予最高2000万元、1000万元项目资助,对创业领军团队、创新领军团队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300万元项目资助。对以项目形式引进的高层次外国专家和团队,给予用人主体最高60万元资助。

3. 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引进产业骨干人才。围绕企业人才需求,定期编制发布《郑州市产业骨干人才需求指导目录》。支持企业依据《目录》加大骨干人才引进力度,引进培育急需紧缺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对认定后的优秀人才给予5万元—10万元奖励;择优遴选一批卓越工程师,享受D类人才服务保障待遇。

4. 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大力引进一流创新人才。持续开展好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郑州市专场“1+6+N”活动,开展好优秀青年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百企百站引博行动”等专项引才活动,打造以世界传感器大会、中国北斗应用大会、跨境电子商务大会为主体的郑州特色品牌活动,发挥以赛识才聚才作用,大力引进一流创新人才。

(二)提高高校改革创新水平和人才孵化能力

1. 高等教育基本概况

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13个,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0个,科研机构3个;驻郑普通高等学校74所,在校生总规模为146.41万人,其中,在校研究生7.05万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39.36万人。全市共有驻郑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9.18万人,专任教师7.23万人。驻郑高校整体结构完善,呈现局部相对集中(郑东新区和新郑市)、市域相对均衡的发展态势,全市高等教育层次完备、类型丰富、规模适度、学科齐全,为服务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2. 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绩

郑州市重视强化高校内涵建设,通过支持郑大、河大“双一流”建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各类项目建设等形式,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取得了扎实的成效。驻郑高校中有2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6所特色骨干大学中有4所进入我省“双一流”创建高校(工大、农大、华水和中医大)。省级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4所(黄河科技学院、河南工程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西亚斯学院)。驻郑高职院校中,国家“双高”校建设单位有3家(均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省级“双高”校有14所,“双高”专业群24个。已经形成了“双一流”高校、“双一流”创建高校、特色骨干大学、应用型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分类发展体系,高等教育起高峰、一流学科成高原的活力已初步显现。

3. 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深入推进协同育人改革。进一步搭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质量合作新平台,以职教集团、专业发展联盟、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平台,聚集和融合教育、人才、产业、科技等各类创新要素,与行业标杆企业共同实施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项目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二是通过外引内培等方式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通过对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和配套措施,鼓励高校采取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结合郑州发展需要,大力引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年富力强、活跃在创新创业一线、具有高端人才潜力的专业带头人。

(三)支持企业引进培育急需紧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郑州市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出台我市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紧贴我市重点产业方向开展定向培训,打造符合郑州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创新实施技工教育优质校建设计划,支持技师学院优先在重点产业头部企业设立产业学院,扩大招生规模,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明确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出台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选办法,鼓励各类企业制定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创新校企双制、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依托企业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推动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耦合。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 紧跟企业需求,细化人才技能清单。加强与市属应用型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的沟通联系,支持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大人工智能、元宇宙、氢燃料电池等新职业新技能和重点领域急需紧缺技师、高级技师培养力度,重点提升企业职工创新设计、工艺创新、装备技术改造能力;鼓励和支持区县(市)整合、运用辖区内的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充分发挥高校作用,根据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利用“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解决企业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

2. 完善师徒培养机制,梯次培育技能人才。支持骨干企业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徒制;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置首席技师、特级技师、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学徒工等“八级工”制度,建立梯次培养、持证上岗、人岗适配的全链条技术工人队伍。鼓励企业将学历提升教育集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提升于一体,结合员工岗位职能和技能特点,采取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才分类培训的方式,让“出师”学员“反哺”企业,为新职工提供实训技能培训,打造从生手、熟手、能手到专家,层层递进的专业技术学习和晋升体系。“基础训练+升级训练+资格认证”培养模式的形成,不仅能为员工精准技能提升提供平台,还能有效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也能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

郑州市聚焦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紧紧围绕智能终端、汽车制造、现代食品、生物医药等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制定实施了《2024年郑州市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方案》,结合“万人助万企”活动,深入一线指导企业加强创新型人才培育,依托高校、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和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展专业脱产培训、技能等级提升培训、业务研修轮训等,促进产融合作,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合作。郑州市积极对接企业,定期收集整理企业短缺人才清单。贯彻实施“郑聚英才计划”,培育壮大产业支撑人才。持续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引进培养百名“技能大师”、千名“技能工匠”、万名产业一线“技能骨干”。深化实施大数据人才培育计划,加快储备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经验的高水平人才。搭建企业与高校的多方位合作通道。积极组织企业进高校举行对口专场招聘会。

三、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

(一)完善职称和荣誉评定体系。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2024年4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职称评审工作进一步激发专业技术人员活力的通知》。其中(四)科学设置人才评价体系。明确了:“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以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目标,突出品德、能力、业绩、贡献导向,分类修订完善职称评价标准,促进与新职业标准相衔接,激励专业技术人才潜心科学研究、学术创新和做出重大贡献。建立体现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学术影响力、创新成效、决策咨询、人才培养、公共服务等评价体系。职业道德考察不合格的不得申报职称。将工作绩效、创新价值、创新成果、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作为评价的核心内容。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特点探索建立能够识别有天赋、有潜力人才的评价标准。对长期扎根基层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做出重要贡献的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申报、评审中给予倾斜。”

(二)提升创新人才服务保障水平。聚焦人才工作的后半件事,提升创新人才服务保障水平。在人才关心的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健康、配偶安置等“关键”小事上加大支持力度,让人才真正安居、乐业。在住房保障方面,A、B、C、D类高层次人才享受首次购房补贴,同时对高层次人才、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社会事业优秀人才,在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贷款和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在子女教育方面,将非郑户籍的博士、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子女,可享受本市户籍学生待遇,确保各类人才子女“应入尽入”。在医疗保障方面,高层次人才家属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补贴;将市域范围内的省属优质医疗卫生机构纳入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定点范围,开辟就医绿色通道。在配偶就业安置方面,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随迁配偶按照对口相适原则予以妥善安置,暂时无法安置的给予每月5000元、最高6万元生活补贴。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完善落实人才相关政策,持续优化宜居宜业的高品质人才生态,以“郑聚英才计划”为依托,持续引进战略人才,强化一流创新人才引育力度、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为加快建设国家人才高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2024年6月5日  

联系单位: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综合开发处

邮    编:450006

联 系 人:孟红卫

联系电话:67188328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