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民盟郑州市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推进郑州市智能制造领域人工智能发展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智能制造工作的关注。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智能制造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核心技术和主线,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是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市工信局紧盯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目标,把智能制造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撑,引导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郑州市入选全国“智能制造城市20强”,智能制造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工作举措及成效
(一)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支撑。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郑州市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工信、财政、发改、科技、人才、资源规划等多方面力量和资源,构建部门协同、市县联动的工作格局。制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绩效考核方案,将智能制造诊断服务、智能制造项目实施、智能工厂(车间)建设等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并设置较高权重,形成比学赶超工作氛围。二是加强规划引领。先后印发实施了《郑州市“十四五”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规划》《郑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郑州市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每年制定专项落实方案,明确智能制造工程相关工作目标、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出台《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郑州市进一步加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强化对智能制造的政策引导,增强企业“智改数转”动力。对新建智能制造项目、智能化改造项目,给予智能制造设备及配套软件投资额20%的奖励补贴。
(二)实施“智改数转”,打造标杆示范。一是建立分行业诊断机制。培育认定了42家郑州市制造业数字化服务商,以诊断挖需求、以需求促改造,围绕我市制造业六大主导产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500家通过遴选的规上制造业企业上门开展深度诊断。今年,组织全市299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分区域、分行业、分规模绘制全市智能制造地图。二是建立项目化推进机制。建立智能制造项目库,强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服务商支撑、智库辅导、金融支持的“五位一体”联动推进机制,“一企一策”指导企业开展“场景—产线—车间—工厂”的梯度式改造,推动制造业高端突破、智能化提升。去年,全市共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44个,有力推动了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融合。三是建立标杆引领推广机制。汇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集,分行业组织召开现场观摩活动,移植、推广成功经验和模式,通过标杆示范、以点带面方式引领行业“智改数转”。近年来,海尔热水器互联工厂、富士康郑州厂区获评全球“灯塔工厂”,三全食品、郑州瑞泰被评为国家5G工厂,三全食品获评国家“数字领航”企业,我市成功创建国家级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等试点示范超过70个,建成河南省智能工厂(车间)225个,持续领跑全省。
(三)巩固数字底座,助力“智转数改”。一是夯实网络基础。建成5G基站近5万个,加速向规模化应用转变;部署了中部地区首台L根域名镜像服务器,实现全光接入覆盖;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传输网络总带宽扩容到2720G,居全国第6位,互联网网内、网间平均时延分别居全国第一位、第三位。二是夯实算力基础。建成4个超大型、1个大型、33个中小型数据中心,规划机架数量超过10万个。国家超算郑州中心超算能力持续提升,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工程、中科曙光T8000、郑州庆阳哈密城市算力网实验场等项目开工建设,引进培育了超聚变、昆仑、浪潮、紫光、数字马力等一批重点企业,全市算力规模达到6200P,郑州算力发展综合评价位于全国所有城市第14位。三是夯实产业基础。坚持“一硬一软”双路突破,加快推动MEMS智能传感器研发中试平台、紫光超级智能工厂、超聚变总部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推进国家区块链产业发展先导区、省区块链产业园、省信息消费产业园、郑州元宇宙产业园区建设。去年,全市规上电子信息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规上软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1%。
(四)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技术支撑能力。一是坚持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以制造业为全市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和核心载体,聚力发力“六个一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和支撑能力。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72%,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7%,连续两年超全国平均水平,为全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等创新主体围绕郑州市重点产业链,联合骨干企业、创新平台、高校院所等各方,组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产业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2023年,全市新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到14家,新增省级实验室5家、总数达到12家。新认定高企1980家,新增科技型企业1547家,新组建市级产业研究院13个。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依托郑州技术交易市场、产业大脑等平台,建立科技成果市场化应用机制,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为抓手,加速产学研对接。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50亿元,高新区、金水科教园区获批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经开“智慧岛”入选全省第二批“智慧岛”建设名单,入选第二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名单,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8件。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工业企业智能制造,尚处于从大型企业牵引到中小企业普及的转变过程,存在几方面突出问题。一是智能制造广度还不够。全市现有规上制造业企业2872家,建成省级智能制造工厂(车间)225个,占比约7.8%,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二是智能制造场景还不够丰富。智能制造场景是智能工厂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工信部发布的《2023年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分为45个智能制造典型场景。目前,我市广大中小企业的智能制造场景还很单一,优秀智能制造场景不足。三是人工智能在工业中的应用待深化。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多体现在质量检测、仓储物流等领域,在产品设计开发、智能工厂布局设计、生产计划排程、自适应制造等领域应用不足,人工智能大模型与工业的融合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四是缺少一批成熟的转型服务商。总体上,我市缺乏有能力实施“总包”且“实战”经验丰富的综合型服务商,也相对缺乏专注于某细分领域和专业的配套型服务商,与南京、苏州等城市相比,数字化转型供给资源仍有不小差距。
三、下一步打算
结合您提出的加大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力度、打造本地特色的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聚力发展制造业智能应用场景、搭建对接合作平台等方面的发展建议,我局将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加快提升全市制造业智能化水平。
(一)实施企业“智改数转”行动
1.推进数字化转型诊断
依托河南省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基础电信运营商等数字化服务商支撑作用,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评估诊断服务机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诊断全覆盖。鼓励诊断服务商开展深层次、定制化诊断,深度参与企业数字化转型方案设计,构建“诊断辅导+方案设计+实施优化+后续评价”闭环工作推进体系。建立健全诊断服务监督考核和奖惩机制,总结免费诊断工作经验,完善诊断服务工作流程和标准。定期组织开展诊断服务回头看,强化诊断结果运用。到2025年,实现全市规上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全覆盖。
2.引导企业“智改数转”
鼓励企业强化诊断结果运用,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生产全过程、供应链全环节等智能制造典型场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先进制造工艺的深度融合,围绕产线、车间、工厂等建设一批“智改数转”项目,探索柔性生产、共享制造、虚拟制造等新业态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打造人、信息系统、物理设备高效协同的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统,实现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达标提级。持续加大对智改数转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市“智改数转”项目入库机制,对入库项目做好要素保障和跟踪服务。到2025年,每年滚动实施200个以上智能制造重点项目,实现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应用场景全覆盖。
3.培育打造标杆示范
建立“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认定一批、支持一批”梯度培育体系,构建标杆示范梯队式培育体系。鼓励我市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对标世界和国内智能制造领先水平,争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字领航企业、5G工厂等各类国家级试点示范,支持我市专精特新企业争创省级智能工厂(车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对成功创建的企业按照有关政策予以支持,形成“一行业一标杆、一领域一样板”。积极发挥标准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数字化转型成熟度等贯标工作。到2025年,新增5家以上国家级数字化转型类试点示范,40家省级以上智能工厂(车间)。
(二)实施产业链“网联”行动
4.分行业引导数字化转型
面向重点产业链,加强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应用现状分析和改造需求梳理,制定产业链“一链一策”提升方案。鼓励优秀数字化服务商结合我市重点产业链建设行业数字化赋能中心,集聚先进适用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打造成熟的解决方案、稳定的服务团队,为我市制造业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鼓励支持“小灯塔”企业与基础电信运营商、数字化服务商等协同合作,建设“数字工坊”,围绕产业链加强平台化设计、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六大模式开展应用场景创新验证,不断探索提升行业数字化转型新模式。支持建设工业领域行业大模型,汇聚行业数据资源,拓展人工智能技术在重点行业的应用。到2025年,建成10个左右制造业数字化赋能中心。
5.完善工业互联网服务体系
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发展,支持链主企业、数字化服务商通过业务剥离、合资合作等方式成立平台运营新主体,面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特定区域建设或改造提升一批特色型和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平台为载体输出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产品服务等环节互联互通。到2025年,打造1—2个国家级“双跨”平台,基本建成覆盖制造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与网络体系。
(三)实施数字化转型“强基”行动
6.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5G基站和室分系统建设,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加快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工业集聚区、小微企业园等重点区域5G基站规划布局,持续提升5G网络覆盖率和重点应用场景网络服务质量。支持制造业企业运用新型网络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建设企业内网,推进企业内网的IP化、扁平化、柔性化技术改造和建设部署,全面支撑生产装备、信息采集设备、生产管理系统等生产要素广泛互联。加强数据中心资源统筹调度,丰富面向制造业的智能计算、边缘计算等算力服务供给,探索搭建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积极培育一批制造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快推进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工程、中科曙光T8000、郑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郑庆哈城市算力网实验场等算力项目建设。2025年底,累计建成5G基站5.2万个,算力规模达到6500P。
7.推动智能制造软硬件产业发展
围绕建成全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目标,布局发展机器人、数控机床、新兴智能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等智能装备重点行业,筑牢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装备基础。加强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创新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机器人本体技术、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研发及产业化,发展焊接、搬运、装配、喷涂等工业机器人以及消防、巡检、物流等特种机器人。开展工业软件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解决方案集成,联合开发研发设计类、生产制造类、经营管理类、控制执行类软件及行业专用软件。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研发布局,推动人工智能在工业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重点场景和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领域深度应用。规划布局专业算力产业园区,加快高新区图灵小镇建设,推动郑东新区规划建设算力产业园区,打造集芯片、算法、算力中心、大模型应用为一体的软硬件协同发展的算力产业集群。到2025年,新增认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10个,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8.丰富数字化转型服务资源
聚焦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需求和关键领域、技术,培育引进一批深耕行业、长期驻守的数字化服务商。大力培育本土各类数字化服务商,支持头部企业剥离信息技术部门,组建独立法人实体,吸引国内领先的数字化服务商在郑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考核评价机制,开展服务商评定工作,对考核优秀的服务商按照合同金额给予支持。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积聚形成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案例库、资源池,加大优秀解决方案应用推广力度。联合人社、科技等部门和科研院所开展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制造业人工智能创新服务孵化平台,连接“政产学研”资源,筑牢数字化转型根基。到2025年,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汇聚解决方案500个以上,培育50家市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打造立足郑州、服务河南、辐射中部地区的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