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3103/2024-00069
  • 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政协提案
  • 2024-10-12
  • 2024-10-12
关于推进郑州中心城区新型都市工业发展提案的答复
关于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20240221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推进郑州中心城区新型都市工业发展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中心城区工业发展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市中心城区工业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从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在国家和省市的统一布局下,我市工业主要在市内五区布局发展,形成了棉纺路工业区、南阳路工业区、华山路工业区、二里岗工业区、冉屯工业区等几个比较集中的工业区。20世纪80年代后,乡镇企业快速发展,高新区(1988年)、经开区(1993年)相继成立,县域工业迅速崛起,市区工业比重不断下降。2002年,县(市)域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42.8亿元,占全市比重的60%,市区工业完成95亿元,占全市比重的40%。2003年以后,大力推进产业园区(集聚区)建设工程,在县市建设了大量产业园区(集聚区),县市和开发区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重心。2013年起,郑州市先后实施中心城区三环内及大围合区域(西南绕城高速、黄河大堤、万三公路以内)工业企业外迁,先后实现搬迁或停产企业近60户,奠定了目前中心城区工业发展的基本格局。

(一)工业规模总量。2021年,市内5区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64.2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8%;2022年,5区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52.8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2%;2023年,5区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47.1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6.8%。

(二)产业结构情况。中原区工业形成了以水、电、燃气行业为主导,纺织服装为特色,5G物联网和智能制造为先锋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从工业总产值看,电力行业占比70%左右,燃气行业占比16%左右,自来水行业占比4%左右。二七区工业以食品制造、装备制造等行业为主,其中现代食品制造业占全区规模工业比重为35%,装备制造业占全区规模工业的14%。管城区工业以汽车制造(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5%左右)为主,装备制造、印刷、建筑制造等占有一定份额。金水区工业主要行业为印刷、食品制造、化工,总部工业企业(注册、办公在金水、生产在外地)在全区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惠济区工业以速冻食品制造(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左右)、非金属矿物制品(主要为混凝土)等传统行业(占比32%左右)为主。

(三)企业发展情况。2022年,中原区有工业法人单位743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家,代表性企业有郑州供电公司、郑州华润燃气、郑州自来水公司、中原环保、郑州水工机械等;二七区有工业法人单位1208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5家,代表性企业有郑州顶津食品、顶益食品、花花牛乳业、郑州新大方重工、三中收获等;管城区有工业法人单位314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代表性企业有宇通客车、福耀玻璃、黄金叶、郑州泵业、雅宝家具等;金水区有工业法人单位590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家,代表性企业有郑州全新食品(仅注册)、河南省发展燃气(仅注册)、郑州郑氏化工(仅注册)、河南省邮电科技、河南新华印刷等;惠济区有工业法人单位900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家,代表性企业有河南全惠食品、郑州思念食品、三全食品、思念食品(河南)、郑州市污水净化等。

(四)产业载体建设情况。各区积极贯彻省市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省级开发区、小微企业园和楼宇经济发展,载体建设初具规模。5区共建成投用小微企业园23个,在建35个,谋划22个。中原区省级开发区为郑州中原区现代服务业开发区(6.19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生产性服务业),建成投用小微企业园3个,在建4个;二七区省级开发区为二七经济技术开发区(9.21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食品及饮料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成投用小微企业园5个,在建5个;管城区省级开发区为管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导产业为现代商贸服务、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投用小微企业园6个,在建11个,谋划22个;金水区省级开发区为郑州金水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1.02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建成投用小微企业园8个,在建13个;惠济区省级开发区为惠济经济开发区(37.61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装备制造、现代食品、节能环保清洁),建成投用小微企业园1个,在建2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城区工业发展的作用认识不足。在前几年,房地产形势较好,土地出让收入成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对工业等实体经济发展重视不够。传统企业外迁后,不重视接续产业发展、新项目引进和新企业培育,工业增量不足。不能认清新时代新阶段经济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对中心城区工业发展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对工业发展重视不够、推进不够有力。一些区工业处于下降趋势,如二七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17年106家降到目前的76家,规上工业增加值从2017年的47.13亿元降到2023年的27.65亿元;惠济区2019年至2023年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7.1%、-1.3%、6.8%、-2.5%、-15%,其中三年是负增长。

(二)产业空心化问题不断凸显。中心城区工业占比不断下降。从近三年的情况看,2021年至2023年,5区工业增加值总量有所下降,占全市工业比重也下降了1个百分点。从近10年来情况看,2012年至2023年,5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从10.1%下降到6.8%,下降了3.3个百分点;5区工业增加值占5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5.5%下降到5.2%,下降了10.3个百分点。目前中心城区工业占比只有不到7%,与全市平均水平(26.6%)差距较大,已成为实现全市“十四五”工业发展目标的一大制约因素。城区工业占比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市推进大围合区域企业外迁的影响(仅中原区就有郑煤机、郑纺机、郑州水晶、郑州宇通重工、郑州金阳电器、欧丽电子、白鸽磨料磨具等多家重点企业外迁),也有对各区工业发展重视不够、产业转型不迅速等因素的影响。

(三)产业发展质量不够高。从产业类型看,除金水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外,大部分城区产业仍以汽车、食品制造、装备制造、公用事业等传统产业为主,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不足,比如管城以汽车制造为主,惠济以食品制造为主,中原以水电气等公共事业为主,二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比重(0.79%)不到1%。同时,产业链群发展水平不高,根据全市产业链的发展要求,市内五区共谋划重点产业链19个,平均每个区近4个,有的区重点产业链只有几家规上企业,龙头企业数量少,缺乏上下游企业配套,难以形成产业链群发展的生态环境。

(四)工业发展空间不足。根据《郑州市国土空间总规划(2021——2035年)》,市内五区规划工业用地31.36平方公里,占全市工业用地总量的7.1%。在调研中,各区普遍反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是制约城区工业发展的首要问题。除原有工业用地以外,基本没有规划新增工业用地,有的区连续两年没有工业用地供应,产业发展与工业用地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

(五)楼宇利用率有待提高。楼宇经济是城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市内五区楼宇空置现象较为严重。据统计,2023 年底,中原区投入使用的48幢商务楼宇累计入驻企业10161家,整体出租率约67.23%,总营收约350亿元。金水区楼宇总面积达到655.7万平方面,其中闲置面积达到71.1万平方米,闲置率为10.8%。惠济区16个楼宇空置面积超过17万平方米。

三、推进我市城区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顶层设计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大力发展都市工业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实体经济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等重大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抓紧抓好。加强规划设计,明确目标和路径,破解全市城区制造业空心化问题,推动中心城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由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都市工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立促进全市都市工业发展工作专班,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领导召集各相关单位,研究协调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各区要结合实际,建立工业机制,加快都市工业发展。

2.出台行动方案。建议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郑州市中心城区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重点举措,形成全市都市工业发展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各区要根据全市总体部署,研究制定本区都市工业发展行动计划,细化工作目标,抓好贯彻落实。

3.加强考核督导。把都市工业发展工作纳入全市“四挂钩”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每年相关区领导与市政府签定发展目标责任书,认领年度工作任务。双月对各区都市工业发展目标进展情况进行通报排名,督促各地强化工作落实。

(二)推动区域专业化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链

1.发展现代都市工业。重点发展都市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融合。聚焦新科技革命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引导其研发、中试、总部、营销、轻型制造等环节向工业楼宇集中。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氢能与储能、元宇宙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培育新动能。瞄准前沿消费升级新趋势,推动服装服饰、食品饮料、包装印刷、工艺美术、黄金珠宝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定制化、个性化服务水平。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服务型制造新模式。

2.推动区域专业化发展。按照“一区一主链”原则,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实际,科学确定区域主导产业及细分领域,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产业发展格局。中原区重点发展服装家居(纺织服装)、新材料(航空航天、军工、生物医药领域)、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环保装备、煤矿装备)、人工智能(智能服务机器人)等产业;积极建设服装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中小服装企业“上云上平台”,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柔性化生产,辅助创意设计和产品开发,打造涵盖原材料、生产、仓储、展销、配送等要素的现代纺织服装产业。二七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现代食品(休闲食品、酒饮品)、生物医药(中医院物流配送、药品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人工智能(制造业应用)产业。金水区重点发展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命健康)、软件(应用软件、安全软件)、元宇宙(应用场景、硬件)等产业。管城区重点发展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节能泵、铁路装备)、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药流通)、软件(软件研发、软件创新)、人工智能(产品)等产业。惠济区重点发展现代食品(冷链食品、预制菜)、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卫星(卫星应用、卫星数据资产化)等产业。

3.打造特色产业链群。聚焦区域主导产业,加快重点产业链建设,健全推进机制,绘制产业链图谱,制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园区、专家、在建项目、意向项目、创新平台、短板、事项清单等“八项清单”,加大产业链技术攻关,打造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产业链。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通过以“链主”带动“链属”,以“链属”协同“链主”,构建产业链式发展模式。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和关键环节,实施各区与链主企业协同的产业链招商模式,重点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做优产业链生态。编制《都市工业产业地图》并向社会发布,载明各区区域主导产业、招商指引、支持政策、平台载体等等信息,统筹各区项目招商落地,引导新引进产业项目向特色产业链群区域集中,实现集中化布局、集群化发展。

(三)加快载体建设,扩展产业发展空间

1.保障工业用地供应。一是严守产业空间底线。加快编制《郑州市工业区块线专项规划》《郑州市工业区块管理细则》,按照一、二级区块线对城区工业用地进行分级管控,对一级工业区块线调整实施占补平衡管理,严格二级区块线管理,保障产业发展空间。二是调整新增工业用地。逐步推动城区市场外迁提质,腾退空间优先用于发展新型产业。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将部分商住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或新型产业用地,增加都市工业发展空间。三是盘活低效产业用地。推动城市更新和产业更新协同发展,大力推进“工改工”项目建设。实施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提升行动,完善低效用地评估监督和退出机制,结合“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数据,由属地政府组织对入驻工业企业进行定期考核,建立低效用地数据库,及时推动不达标的企业和项目升级或退出。加强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的清查处置整治,支持采取协商收回、实施流转、协议置换、收购储备、提高容积率、企业入园等方式,将清理出的土地全部用于工业项目建设。四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支持企业开展“零土地”技改,通过实施拆建、改扩建、加层改造、利用地下空间等途径提高容积率,对增加土地容积率的,不收取土地出让金和城建配套费。

2.加快小微企业园建设。把小微企业园打造成为都市工业发展的核心载体。借鉴成都市经验,建议推动中心城区由“供土地”向“供平台”转变,原则上中心城区不再对企业单独进行供地。充分挖掘老旧园区、废旧厂区、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等闲置低效用地,优先布局建设小微企业园。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方向,规划建设一批推动传统产业提质、新兴产业倍增、未来产业培育的生产制造类小微企业园;围绕创新创意、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规划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类小微企业园。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明确主导产业及重点产业链承载园区。按照“一园一业”“一园一品”原则,细化园区产业发展领域,强化产业项目准入管理,每个园区重点围绕1-2个主导产业布局项目,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服务配套企业入园,原则上主导产业及关联产业集聚度不少于50%。坚持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把小微企业园建设成为以生产空间为主体、生活空间为配套、生态功能为支撑的现代产业社区。提升园区专业化运营管理水平,加快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良好发展生态。如惠济区以小微企业园建设作为突破“小微”发展之难的重要平台、破解产业土地要素制约的重要途径,谋划布局“一园一港”食品产业园、古荥智能制造产业园、花园口新兴产业园等项目,大力推进德濠智能制造产业园、华牧生物科技产业园、中玻现代食品科技小微企业园等一批项目建设。中原区引导芝麻街1958双创园、郑报M+小微企业园等一批园区重点发展1-2个主导产业,着力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产业比较优势。

3.推动工业上楼。建议借鉴深圳等市经验,研究制定推动全市工业上楼的实施意见,配套出台工业上楼建筑设计规范,鼓励各类国有平台、投资开发公司、民间资本等多元化主体参与“工业上楼”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工业上楼”建设示范项目。建立“工业上楼”产业引导目录,重点引导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食品制药等符合“轻生产、低排放、小空间”基本特征的高端制造业企业上楼发展。制定“工业上楼”建筑设计规范,充分考虑产业生产工艺要求,明确单位载荷、建筑层高、柱网轴线距离、卸货平台、载货电梯等高层厂房建设标准,完善消防、环保、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提高开发容积率。采取新供地、更新改造、提容改造等方式,加强“工业上楼”项目用地保障。鼓励多元化主体参与“工业上楼”项目建设,支持国有平台通过土地使用权转让或作价入股参与合资开发建设等方式参与工业上楼项目建设,为市场主体提供高品质产业发展空间。

4.实施楼宇经济提升行动。针对全市楼宇大面积闲置等突出问题,建立楼宇经济数据库,对中心城区楼宇运行实施动态监测,不断提升楼宇利用率。实施低效楼宇改造行动,支持空置、低效的存量办公楼、商业设施、老旧厂房、仓库等按照相关标准改造为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或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高精尖产业的工业楼宇。打造一批工业总部楼宇,大力引进研发型、销售型总部工业企业入驻,推动总部工业企业上写字楼发展。实施“亿元楼宇”梯度培育计划,鼓励特色化招商、专业化运营,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化标志楼宇,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支持楼宇整体持有并统一运营,或整体委托第三方专业化运营,提高服务水平。

5.推动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建议借鉴成都等市做法,由市委、市政府指导推动推动中心城区与我市下辖县(市)结对联动发展,共建合作区域,加快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融合,实现区域工业均衡发展。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在城市中心区域设立总部、研发、管理、运营机构和高端制造基地,在周边地区建设生产制造基地,形成“中心城区总部研发+外围城区制造基地”“中心城区孵化+外围城区产业化”等跨区合作模式。同时,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总结推广金水区“飞地园区”建设经验,支持中心城区与郑州都市区其他城市合作共建“飞地园区”,按照“权责对等、共享共赢”原则,建立产业转移、项目流转、财政分成、统计指标数据共享等利益共享机制,为中心城区企业扩展产能、成果转化提供产业发展空间。

(四)建设产业创新高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知识密集、高端服务业发达、科技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大力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专业科技服务,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进“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科技创业孵化链发展和市场化运作,重点挖掘中心城区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周边资源,布局创新转化平台、创新园区、孵化器等高能级科创载体,培育一批环校型创新街区和园区型创新街区。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中原工学院、郑州航院、河南工业学院等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围绕重点产业建设一批中试基地,开展概念验证、技术成熟度评价、中试熟化开发和小批量试生产,加速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一是研究开发服务方面,立足城区研发机构集中、科教资源丰富优势,面向郑州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研发平台、研发中介和研发外包新业态,形成研究开发服务集群,助力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二是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方面,围绕郑州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充分发挥郑州技术交易市场枢纽作用,培育一批技术研发和转移机构,创建一批创新创业孵化载体。三是检验检测服务方面。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检验检测服务,扶持一批第三方专业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培育一批检测项目和品牌,加快布局研发开发、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四是知识产权服务方面,以金水科教园区、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等为重点区域,重点布局代理、咨询、运营、评估等各类服务机构,形成涵盖代理服务、维权援助、信息利用、战略分析、交易运营等环节的服务产业链。

(五)支持企业引进培育,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1.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推进郑州国际金贸港、二七区总部经济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打造总部企业载体。坚持引进和培育并重,重点引进支持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总部企业发展,着力招引企业区域总部、研发总部、设计中心、运营结算中心等总部型项目。采用“总部+基地”、“总部+创新”、“总部+金融产品”等方式,搭建“总部+”区域产品协作平台、“总部+”区域创新协同平台、“总部+”市场化投融资平台,提升总部经济运筹能力。积极落实总部企业落户奖励、办公用房补贴、经营贡献奖励、提升奖励、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土地扶持、融资支持、人才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营造总部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2.强化企业培育。支持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发展,支持龙头企业优化整合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加快成为具有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一流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进入全国制造业500强、行业20强、省头雁企业。支持中小企业聚焦细分市场、专注主职主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梯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积极引进培育“独角兽”企业。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制度,培育一批“瞪羚”“创新龙头”企业。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共享产能资源,支持和带动中小企业创新。

3.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三个一批”建设,建立招商签约项目库,推动签约项目尽快落地。聚焦重点产业链,制定新一轮新型技术改造工作方案,建立技术改造项目库,有序推进企业改造工作,实现三年内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全覆盖。抢抓国家、省加快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行动,推动落后低效设备、绿色生产设备、节能节水设备、固废处理设备、高端先进设备、试验检测设备、智能制造设备、本质安全设备等领域设备实施更新,大幅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强项目跟踪服务,构建面向重大项目的接洽、签约、落地、投产的全链条服务机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问题,完成年度投资及技术改造目标任务,不断增强工业发展新动能。

(六)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

主动对接企业需求,打好政策、资金、载体、人才等资源要素“组合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一件事”改革,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和环节简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研究出台郑州市支持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鼓励新建、改建高层工业厂房;对租赁综合楼宇、多层标准厂房的都市工业企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企业)企业,给予一定租金支持;对新入驻区内商务楼宇或扩大商务楼宇租赁面积的工业总部企业,给予租金补贴,等等。探索以工业为主的“工业+商服”、“工业+科研”、“工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完善的种子、风投、股权等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基金体系。强化政银企对接合作,加快形成银行直贷、银担合作和投贷联动等多层次特色化服务模式。落实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推动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创新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带动和促进上下游中小企业发展。落实“郑聚英才计划”,培养造就都市工业发展人才队伍。推进驻郑高校调整优化急需特色专业设置,加快构建服务本地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专业体系。突出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两支队伍,持续开展“百企百站引博行动”,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团队、博士及以上优秀青年人才、优秀数字人才。

再次感谢贵单位的宝贵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深入实施“三标”活动,增强换道领跑信心,凝心聚力,克难攻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高地,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